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新海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在不断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信用交易越来越频繁,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信用也日益关注,一些寄予厚望的新征信机构也不断成立。但是根据目前相关新闻报道和行业文件,对于一些征信相关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还存在一些争议和混淆。以信用为例,并非是“一个人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全球不同的国家,虽然受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概念会略有不同,但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概念和相对清晰的边界,同时也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内涵与时俱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并非泛化和滥用。本文做一些基础的专业分析,希望抛砖引玉,带来深入的专业讨论和
信用指经济交易的一方在承诺未来偿还的前提下,另外一方向其提供资源的行为[[i]]。提供的资源可能是金融资源(例如授予贷款),也可能包含商品或服务(例如消费者电商购物小贷)。信用产品和服务包括任何形式的延期付款。信用产品和服务由债权人(也称为放款人)提供给债务人(也称为借款人),债务人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一般需要支付利息。
信用的概念几乎贯穿于经济交易过程中,围绕债权与债务展开。“Credit“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1520年代首次在英语中使用,最早来自意大利早期银行,源于拉丁语的creditum,表示“贷款或物件由于信任交付给他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衍生词信用社(Credit Union)在1881年美式英语中第一使用,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的词汇在1958年出现。
信用是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中的一个广义术语,内涵丰富,既可以指信用交易,也可以指市场主体的信用度。其中在不同的信用交易场景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如图所示。
首先,信用是金融业的核心内容,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甚至还有这种说法:先有信用后有金融。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发展的表现形式。按照金融市场的不同可以分为信用贷款和信用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用衍生品。[[ii]]
信用贷款(Credit Loan),简称信贷。在银行领域,信用往往以信贷的形式出现。银行发行的信贷占现有信用服务的最大比例。信贷种类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信贷、商业信贷、消费者信贷、投资信贷、国际信贷、公共信贷和房地产信贷。全球信贷市场规模远大于全球股票市场规模。
信用债(Credit Bond)。信用债是指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约定了确定的本息偿付现金流的债券。具体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次级债等品种。信用债是一种标准化的金融产品。
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tive)。信用衍生品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作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工具,其实质是一种双边金融合约安排。 例如,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和信用利差期权(Credit spread option)等。信用衍生品属于场外产品,也是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信用衍生品的发展与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详见信用衍生品的词条)。
其次、金融行业不是唯一可以提供的信用形式,在商业经济领域中也存在大量的信用交易场景,大致按照市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机构之间的贸易商业信用和零售商业信用。贸易商业信用。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其优点: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贸易信用常常发生在商业机构之间。供应链中上游企业以允许下游企业延期支付也可以视为是一种贸易信用。例如当一家餐馆从一个食品公司那里收到一卡车食物时,直到一个月后才要求付款,这家食品公司向该餐馆提供了一种贸易信用方式。零售商业信用。传统市场经济中的零售赊销,数字经济呈现了大量的非信贷类信用交易,即先用后买的场景,例如信用租赁、服务免押金和许多共享经济场景[[iii]]。这种零售商业信用常常发生在零售服务商和消费者之间。
再次、除了上述交易场景,信用还指市场主体(例如个人或企业)的信用度(Creditworthiness)或信用历史(Credit History)。
在中国语境下,由于社会文化的因素,信用和道德层面诚信、信任交织在一起,有时混为一谈。这些信用相关的概念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有明显的区别,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本书中信用的概念是和交易相关,可以标准化和量化的,而道德层面的诚信往往无法标准化和量化。
一个信用交易流程(或者是基本的信用体系)由:授信放/贷方(金融机构或商业机构)、信用主体(消费者或企业)、信用中介(或信用信息服务商,一般指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保险或者保理)等组成。
本文尝试对信用的概念进行专业分析,内容不能说完善,但是希望能够给业界人士、监管者和学术界带来深入的思考和借鉴,欢迎相关专家批评指正和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 现代征信学[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5.
[2] Das, Satyajit. Credit Derivatives: CDOs and Structured Credit Products [M], 3rd Edition. USA:Wiley, 2005.
[3]纪森森. 信用经济:下一个10年红利风口[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注:摘自刘新海作为作者之一的中信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金融科技知识图谱》之第三章信用科技。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管理、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专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