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全球剧变与双循环

2021年01月16日19:02    作者:张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明

  全球宏观形势的三大关键词

  我先用三个关键词,来刻画一下当前的全球宏观形势。

  第一,疫情。截止去年12月底,全球新冠累计确诊人数突破八千万。这个趋势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拐点,依然以很快速度在全球蔓延。目前全球排名前三的重灾国是美国、印度、巴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美国很快会有三千万人确诊,这意味着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确诊,这个比例着实不低。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新增人数都落后于美国,但去年910月份欧洲新增人数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一度超过美国,这是当时为什么美元指数能触底反弹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市场开始下调对2021年欧元区经济增速的预测。

  第二,衰退。2020年的经济衰退是过去150年来全球经济第四深的衰退。前三深的衰退均发生在一战到二战期间,因此去年是二战以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的最深衰退。比经济下行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全球贸易的减速。在2009年之前的二十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约等于全球经济年均增速的两倍,而在2009年之后至今,两者几乎持平。从2018年起,全球贸易增速变得显著低于全球经济增速。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趋势,这令我们非常不安。

  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疫苗的推出。疫苗大概率是先在发达国家大规模接种,其次是新兴市场,最后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个逻辑,疫情之后发达国家跟新兴市场之间的分化恐怕会加剧。这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情形刚好相反。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格局是“南升北降”。而在这次疫情之后,格局却很可能是“北升南降”。IMF估算了主要国家未来五年内因为疫情而导致永久性产出损失,排名越高的国家损失越大。排名靠前的都是新兴市场,排名靠后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

  第三,动荡。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自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均值在100上下,去年一度突破400,目前依然在300左右。这正是为什么黄金价格能够在去年8月创出历史新高的原因。当前,全球局势依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全球动荡加剧在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是什么呢?从金油比指标的运动来看,总体上有利于黄金、不利于原油。超高的金油比意味着中东地区未来爆发冲突的概率较高。2021年全球油价如何运动,这背后蕴含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期内三大担忧

  展望中期的全球经济金融,我个人有三个担忧。

  第一个担忧是负利率。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央行开闸放水。美联储在不到半年内把总资产从不到4万亿扩展到7万亿以上,如此宽松前所未有。当前全球负利率格局进一步加深。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债券收益率超过2%的已经没有了,收益率为负的占四分之一,收益率为0-1%的占60%左右。负格局未来进一步深化,让我们不由得不担忧,未来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在资产端收益率受碾压时会怎么办,是否会因此引发新一轮风险追逐行为?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第二个担忧是高政府债务。新冠疫情爆发后,G20国家平均的财政抗疫支出占到GDP8%,部分国家超过了15%。这意味着政府债务会进一步攀升。事实上到2019年,各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历史相对峰值,和大萧条期间非常接近。而到2020年底,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还往上走8-10个百分点。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确看到,在大萧条之后,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均出现显著下降,但那是通过打仗和战后重建来实现政府去杠杆的。在当前这个时点,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又到了历史高点,未来的去杠杆的路径会是怎样的?是有序平静的,还是动荡混乱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第三个担忧,也是最深层次的忧虑,是1970年以来全球收入财产分配失衡不断扩大,该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就很有代表性,其财富分配程度极化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历史上只有一个时期可堪比拟,同样是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大萧条时期。我们的确看到,在大萧条之后美国的贫富分化程度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修复,但那是通过打仗而实现的。打仗既会摧毁存量财富,也会推动财富的再分配。在当前这个时点,全球的收入财富分配失衡又发展到这样一个非常极化的程度,那么未来等待我们的再平衡路径会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

  讲到这里,我想提一个猜想。在未来10年至15年,哪个国家能在实现国内收入财富再平衡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同时又不显著挫伤各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那么这个国家就有望在未来赛道中处于领跑位置。

  双循环新发展模式的背景与内容

  下面我分析一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它是跟随着1990年代的沿海大发展战略而来。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大力引入FDI,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行业,这种“以外促内”的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两个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以外促内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首先,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长期性停滞格局,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且可能长期持续,这使得外部需求变得不再稳定和可靠。其次,中国经济体量经过四十年高速发展为全球第二,在本身体量迅速膨胀后,再靠外需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就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换言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外部压力使然,也是内部转型的必然。

  怎么系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呢?我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两块,其一是建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这背后有三大支柱: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其二是如何实现内外循环互促,可以从贸易、金融、开放、机制等四个层面进行思考。

  先看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发展格局的三大支柱。

  如何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呢?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需求角度讲,最关键的是要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因为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怎么持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呢?五方面的改革我觉得一定要做。

  首先,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层面提高居民收入的占比。

  其次,在居民部门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来纠正收入分配过度失衡。去年两会期间,总理说中国有6亿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一千块,这个数据令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要,虽然难度很大,但不得不做。

  再次,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一定会长期持续。2015年之后房地产过度发展,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当前的调控措施虽然行政化色彩很强,但是不得不为之的次优选择,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四,考虑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一千块的六亿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就是一句空话。这意味着要取消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地流转,以提高农民收入。

  第五,中国的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就业。如果民营企业没有发展壮大的空间,如何实现这80%劳动力的收入提升?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让国进民退的现象重演。

  从供给角度讲,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有旺盛消费需求,但优质服务供不应求的行业发展起来,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这里面的关键是破除国有企业垄断,让优质民营资本加快进入。

  接着看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如果我们想努力促进国内技术自主创新,光靠政府加强相关投入是不够的,有三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防止国进民退重演,2008年之后的数轮国进民退对激发国内技术自主创新是不利的。三是教育理念必须要调整,过去我们的教育体制擅长培养工程师,它鼓励集体性、一致性的思维,而未来促进国内技术自主创新,就必须鼓励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这种思维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被长期忽视了。

  再看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内大循环的第三个支柱,它非常重要,可能成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最重要的趋势。一旦我们通过推动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来塑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就必然会发生新一轮要素聚集,因此未来有些地方的区域一体化必将加速推进。

  我们非常看好以下五个区域: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为深圳、广州、佛山),这里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已经形成了创新与金融的两翼,这里将会演变为中国版的硅谷;二是长三角(核心城市为上海、杭州、南京),这里国有、民营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且是区域发展程度最均衡区域;三是京津冀。京津冀过去的问题是河北一直没能发展起来,而如果未来雄安作为新的城市崛起的话,就可能带动河北的发展。京津冀既是中国的科创中心,也是资源分配中心;四是由郑州、合肥、武汉构成的中三角,这里是中国的大通道,是高铁时代最大的获益者,未来也将成为勾连其他四个区域的中枢地带;五是由成都、重庆、西安构成的西三角,这里教育科研实力较强,且人均人力资本成本较低,可以很好地吸纳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扩散出来的产业。

  未来上述五个区域、15个核心城市,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然而,新一轮区域一体化有一个副作用,即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将会加剧。例如,上述五大区域都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西部只有西三角,秦岭淮河以北只有京津冀。换言之,如果未来要鼓励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那么就需要承受一段时期内地区之间发展差异的拉大。

  如何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呢?由于时间所限,我不能展开了,就各用一句话谈谈四个层面如何推进。在贸易层面,要打造国内版和国际版的雁阵模式。国际版雁阵模式可以在RCEP的范围内展开。在金融层面,要开展新一轮人民币国际化,核心是要增强货币的计价功能和培养货币的真实需求。在开放层面,要把目前的自贸区自贸港做实,并在加快金融开放时防范风险。在机制层面,既要维护旧的国际多边机制,也要推动新兴市场主导的新型多边机制建设。前段时间RCEP的成功签署,就是一个例证。

  注:本文为笔者于2021年1月10日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的演讲实录,已经笔者本人审阅。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谭兆彤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普京表态还不够,10天内,俄称已准备好迎接中国专机,中国太重要 宁德时代回应与福特将在美国建电池工厂:属实 市场刚开局家电就上演冰火两重天 赞比亚财政部长拒绝了中方关于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债权人参与赞比亚债务重组的建议,外交部回应 “靠内部消息炒股获利”之陋习必须根除 韩国最新分析报告:若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将对韩国影响巨大 多省明确试点现房销售 新房“即买即交付”或加速落地 超百万人连续罢工,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为何激起众怒? 提前还房贷潮下的年轻人:“最敢贷款的他们被教育了” 什么信号?这些公司被机构"踏破门槛"!分析师:今年将是中等级别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