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2020消费金融悲喜录

2020年10月10日07:36    作者:洪偌馨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洪偌馨、伊蕾

  2020年,资本市场的C位属于金融科技巨头。

  10月8日,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正式向SEC(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书,成为继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之后,又一个冲击二级市场的金融科技独角兽。

  虽然相比于前两者,陆金所的业务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分为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板块,分别对应‘平安普惠’与‘陆金所’,但和前两者不谋而合的是,零售信贷业务是绝对的增长‘引擎’

  具体来看,作为支柱业务,2020年上半年,微贷科技平台贡献了蚂蚁集团接近40%的营收;同期,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实现的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26.36亿元和17.94亿元,二者贡献了京东数科超过40%的营收。 

  相比之下,陆金所的收入结构更加倚重信贷业务。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接近90%的营收都来自于科技平台的收入,其中包括:零售信贷交易促成服务费以及理财交易服务费。而在这两者中,信贷收入的占比超过96%。

  而从业务增长来看,从2017年到2019年,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总量从3438亿元增长至4937亿元,即便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金额也高达2845亿元,同比增长24.8%。

  陆金所的招股书也再一次印证了贷款业务是‘真·印钞机’的神话。

  回顾陆金所一波三折的上市路,可谓险象环生。最后这次冲击上市,也差点受到P2P的拖累。所幸的是,去年末它参与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而这张珍贵的牌照成为其IPO路上的重要筹码,它意味着陆金所已从P2P大整治中全身而退。

  事实上,可以看到,过去两年有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参股或发起设立等方式拿下了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牌照。而在此之前它们大都通过网络小贷、融资担保牌照来展业,这样对比来看,监管‘收编’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毕竟,相比小贷公司,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规则和框架更完善。通过把金融科技公司涉及的业务纳入到现有的牌照体系内,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合规方式了。

  同样,蚂蚁集团也在上市前闪电拿下了一张消费金融牌照。对于这位互联网信贷市场的王者来说,这张牌照的隐含价值可能更大于对其业务实质的助力。毕竟,在 IPO之前多了一张金融牌照,少了一些合规风险,总归是加分的。 

  客观来说,能从这一波大整治中脱身,拿到一张消金牌照的公司都是幸运的。但在更严苛的监管体系下,过去的发展方式和能力是否经得住考验,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验证。 

  2

  今年赶上这趟消费金融牌照‘大开闸’的公司还有不少。

  9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公告了关于筹建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和关于筹建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苏银凯基消费金融”)的批复。

  同一天两家消费金融获批实属罕见,至此,今年已经有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在内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

  具体来看,2020年扩编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闪电获批组’:平安消费金融从传出消息筹建,到发布公告,再到监管批复仅用了短短数月。另一家蚂蚁消金也是同样神速,从股东方首次披露发起公告到获得批复筹建函不过一个月。

  二是‘长期抗战组’:过去两年,消费金融牌照一度陷入‘沉寂’,许多公司的申请迟迟没有进展。比如,早在2017年,江苏银行就发布了《关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进展情况的公告》,而唯品会联手富邦金控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则启动于2018年,不久前获批开业的光大消费金融也从2017年开始几经辗转。

  无论是筹谋已久的得偿所愿,还是金融科技巨头们的闪电获批,2020年消费金融牌照的‘大开闸’并非偶然,它与市场环境,以及前面提到的监管思路变化息息相关。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这场大繁荣催生了一批依赖消费金融业务及利润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成为它们日后上市的重要助力。

  但繁荣之下的弊病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个市场,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当家家都在放贷款的时候,行业拐点也就临近了。华泰证券报告显示,2017年成为中国消费贷款市场增长的一个拐点,市场同比增速从疯狂的60%降低至2018年的不足20%,到2019年增速则只有10%左右。

  伴随市场拐点出现的是监管的强力介入。从2017年开始对于现金贷的整治,到对于借贷场景、用途、流向的进一步规范,再到对P2P行业的彻底出清,都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

  不仅如此,监管整治还不断细化到消费金融产业链上的各类机构和各个环节,包括信息采集、大数据风控、催收、联合贷款模式都经历了严厉的整治,机构的展业方式和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共债风险、政策风险持续攀升,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收紧放贷策略,消费信贷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

  关于这一点,从信用卡的数据变化上便可见一斑。自2018 年初以来,我国信用卡贷款增速持续下降,由2018年一季度的35.8%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4.0%。

  天风证券在《我国信用卡业务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报告中直言,随着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信用卡业务竞争已十分激烈,且存量信用卡贷款规模较大,增速明显下滑。‘国内信用卡业务已告别黄金时代’。

  3

  不过,现在随着新一波巨头进场,以及疫情后市场需求的复苏,消费金融必然会迎来一波新的变局。

  就以消费金融公司来看,目前已获批开业的27家中,19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银行(另有3家参股),其中有13家为城商行。但是从近两年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来看,股东结构和主发起方有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联网和科技公司格外活跃,除了蚂蚁消费金融之外,此前度小满、携程、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皆以参股消费金融公司,最新获批的几家中也可以看到唯品会、二三四五等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这种变化同样与市场竞争环境、业务模式的迭代有关——自身拥有流量、场景的机构在消费金融市场上变得愈发抢手和强势。

  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2020 年 1-7 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已达到 25%,若考虑网上服务商品零售额,则网上零售额占比有望达到30%。由此带来的消费信贷线上化趋势只会加速向前。

  可以看到,过去倚重线下渠道的消费金融公司,受到疫情的冲击以及业务业务收缩的趋势更为剧烈。最典型的就是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中的捷信,曾经消费金融市场上的王者,最终也难敌大环境的变迁。

  根据‘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说明书披露的信息,截至2020年3月末的第一季度,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收41.57亿元;净利润0.3亿元,同比2019年第一季度的2.93亿元骤降89.76%。

  所以,在消费金融的‘上半场’,谁线上化程度高,谁就获得更好一些。比如,一直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招联消费金融在所有披露了上半年业绩的公司中保持领先,实现营收60亿,同比增长30.76%,实现净利率5.78亿元。

  但到了‘下半场’,大家都以线上为主,流量的重要地位再次凸显。

  经过了过去几年金融科技的大发展,头部公司风控能力的差距在缩小,本质上还是看大家手上的数据有多少。而资金成本也被逐渐拉平,尤其在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都是助贷模式、都是机构资金。

  唯一的决定性差异就是流量。一个平台的流量是自有,还是采购,这带来的差距可就太大了。线上流量会越来越贵,有流量的平台也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做,所以那些没法生成流量的平台都会后劲乏力。

  DAU决定了LUM(负债管理规模),直白一点说,未来在消费金融市场没有流量的平台就没有了竞争力。

  除此之外, 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下调也是依然是悬在机构头上的达克摩利斯之剑,眼下新规虽然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它到底是否会带来变化、波及范围有多大,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换言之,在行业的红利期与行业的整肃期过后,机构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道阻且长。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