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当前经济复苏应重视通缩风险

2020年09月03日15:46    作者:张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朱鹤(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研究员)

  物价走势进入6月份以后有些扑朔迷离。

  PPI和CPI连续两个月小幅反弹。PPI虽然同比增速为负,但是价格水平值连续两个月反弹。与此同时,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速下降至历史最低点。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二季度末同比下降6.7%,PMI的从业人员分项指数6、7两个月份仍处于荣枯线下方,劳动力市场压力仍在。

  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还不是讨论经济过热和通胀的时候。欧央行曾在2011年误判通胀压力而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经济陷入二次衰退。中国应从中吸取教训。疫情让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国内市场终端需求恢复速度不尽如人意,外需压力不容忽视,总量政策方面更应重视通缩风险,避免过早政策退出带来经济二次探底。

  判断通胀压力需要关注核心CPI

  本轮价格指数上涨并非普遍价格上涨,而是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商品。推动近两月CPI和PPI同比增速上行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食品,一是原材料价格。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并非需求突然增加,而是供给端的扰动,季节性因素叠加其他扰动让蔬菜和猪肉价格快速上涨。这贡献了CPI同比增速的主要涨幅。

  PPI上涨主要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际和国内原材料价格都在前期低点上显著反弹。PPI中的分化依然比较明显,中上游行业,如冶金、石油、煤炭、电力等行业的PPI改善涨幅最大,而偏下游的行业,如机械、皮革、缝纫、纺织、文教等行业的PPI几乎没有改善,有的还在继续恶化。此外,猪肉价格上涨还带动了食品行业PPI的改善。目前看到的少部分商品价格反弹主要是对疫情期间价格过度调整的修复,而非总需求过度扩张的标志。

  通货膨胀是指普遍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CPI或PPI不能准确反映是否出现普遍的价格上涨。一般来说,判断经济是否在中期面临通胀压力需要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因为这类商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容易对指标的短期表现造成巨大扰动,拉偏对普遍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走势的认知。比较而言,剔除掉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更准确地反映了普遍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并受到央行的重点关注。例如,美联储最关注的是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日本央行最关注的是核心CPI。中国央行在201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到,“货币政策并不针对个别商品价格变化进行调整,而主要是观察物价的总体水平”。当时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猪肉价格在2015年初开始快速反弹,市场上也曾一度出现围绕通胀压力的讨论。

  历史经验表明,核心CPI比CPI更适合判断通胀压力。中国的核心CPI数据从2013年才开始公布,更早公布的数据是非食品CPI。非食品CPI与核心CPI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是否包括了能源价格的变化,而能源在我国CPI的权重中占比并不大,可以将非食品CPI作为核心CPI的近似替代。

  核心CPI与CPI每次出现背离,事后来看都是核心CPI指向了正确的方向。2001年至今,非食品CPI和CPI在走势上曾出现两次趋势性背离。第一次是2005年,CPI快速下行,非食品CPI保持稳定,当时我国央行表示通胀水平或许被低估,通胀风险依然较大。到2006年,CPI快速反弹并带来了通胀压力,印证了此前央行的判断。第二次是2013年,核心CPI稳中略降,CPI明显增加,从2%上升到3%,当时我国央行表达了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到2014年,核心CPI开始快速下行,CPI向核心CPI不断收敛,最终CPI也出现了快速下行。

  核心CPI低位表明当前产出缺口依然为负,不存在普遍的价格上涨压力。本轮核心CPI与CPI的背离始于2018年,在2019年达到极致。2018年我国核心CPI开始掉头向下,CPI则相对平稳。2019年核心CPI持续向下的趋势很明显,CPI则受到食品价格的扰动开始快速上行,CPI与核心CPI的趋势明显背离。这个期间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速、经济景气指数均在下行,说明核心CPI而不是CPI能更准确地反映总需求的变化。疫情暴发以来,CPI快速回落,核心CPI同比增速在7月录得0.5%,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最低值。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主要面临的还是价格水平偏低的压力。

  经济复苏期应主要关注通缩风险

  接下来即便通胀有进一步抬头,只要不是严重的通胀,对经济是利大于弊。温和的通胀是保持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运行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期,通胀回升能够改善企业盈利,企业收入增加会通过税收、工资和利息等渠道改善其他部门的收入状况。这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央行已经普遍把保持一定水平的通胀水平纳入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中。有的国家甚至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日本是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企业需要较长时间修复其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居民收入下滑限制了消费的扩张,政府财政压力也比较大。此时如果出现温和的通胀,有助于改善企业、居民和政府每一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提升总需求。只要通胀没有演变成恶性通胀,处于央行的通胀目标范围以内,对于经济复苏利大于弊。反之,如果误判通胀风险而过早退出对经济的支持政策,经济会因为总需求不足陷入通缩,企业、居民和政府收入和资产负债表都面临巨大困境,与之相伴的是经济二次探底。

  当前中国经济在总量层面上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需求不足,核心CPI的低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以此实现温和通胀的目标是接下来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保障。

  本文来源于《财经》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原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