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宽松不再?市场该如何消化?

2020年08月27日09:20    作者:孙彬彬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宋雪涛等

  摘要:

  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以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流动性是否会持续收紧?信用环境是否再度紧张?市场会如何消化应对?天风证券研究所总量团队将为大家奉上每周论势!

  内外流动性依然是焦点。过去一周,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从35%提升到了40%分位。通常6-7月由于资金跨季和财政缴款会出现季节性钱紧,8月资金面相对宽松,但近期的钱紧超越了季节性。今年2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为1.6%,较1季度末的2.1%大幅回落,与季节性规律明显背离,我们测算的7月超储率已经下降到了1.1%,处于历史极低位置。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量较大,尤其是3季度大概率仍然是年内净融资规模最高的季度,因此3季度末政府存款规模环比继续上升的概率较大,这将进一步降低超储率。

  近期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并重启14天逆回购,对市场流动性预期有一定支撑,但并不改变流动性环境紧平衡的状态。央行货政司司长孙国峰提到了货币政策的“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或者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经济政策,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预计后续超储率仍处于近年偏低水平,流动性环境继续维持紧平衡,信用扩张见顶后回落,全年新增信贷在19-20万亿之间,经济持续复苏但斜率不会太快。

  海外市场关注鲍威尔本周四关于“货币政策框架回顾”的讲话内容,这次讲话可能会阐述“平均通胀目标”,意味着美联储将能在一段时期内容忍高于2%的通胀水平,为持续货币宽松提供理由。前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提过类似的“提高通胀容忍度”的观点,但按照债王冈德拉克的看法,美联储容忍“通胀超标”的真实动机是希望通胀高于利率可以消化庞大的债务负担,本质是给债务货币化寻找理由。总之,更高的通胀容忍度至少给通胀预期的上行提供了空间,也给实际利率的下行打开了空间,但并不代表它们的方向一定是上行或下行。如果经济复苏乏力和货币宽松的状态持续,实际利率维持在当前低位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这一次美联储的宽松会维持多久才会退出?我们认为至少要看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基本面,包括失业率和通胀,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退出非常规政策用了将近6年(2008-2014),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的深度、失业率的高点和通缩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了金融危机,好在经济重启初期的恢复速度较快,但是贫富差距加大、全球政策缺乏协调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都让这一次退出宽松政策的时间可能与上一次相当甚至更长。第二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美联储发明了各种信用支持工具,并通过不承担信用风险和使用特殊目的载体(SPV)的方式,依然保留了名义上的独立性,但事实上美联储的实践已经是财政货币化,而财政是党派政治的博弈场。如果特朗普连任,财政货币双宽松的场景可能会贯穿其第二任期,并有可能削减工资税,提高赤字率。如果拜登就任,可能在赤字、税收和福利的问题上会有所平衡,但不太可能在第一任期紧缩财政。

  策略

  1、‘诗和远方’的长期方向,并没有太多分歧,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变迁:1973年以来美股73年至今,年化收益率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消费与科技,比如航空和国防+10.9%、软件和计算机服务+10.8%、一般零售业+9.8%、电子电器设备+9.4%、卫生保健+9.3%等。日本经济社会、股市发展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但股市长期收益率最高的板块依然是消费与科技。1973-2019年,日本股市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三个行业:卫生保健(+5.8%)、食品饮料(+4.7%)、科技(+4.5%);因此,中长期来看,把A股的核心配置放在消费和科技的方向中,分歧不大。只是短期来说,这些板块大多面临估值“贵”的现实问题。

  2、什么因素导致了泡沫的形成、最终就会因为这个因素的逆转导致泡沫的破灭。针对当前科技板块和消费板块面临的高估值情况,我们要分别从影响其板块估值泡沫的核心因素去思考:①从美日的经验来看,对于盈利稳定的消费板块,宏观贴现因子的变化对消费板块的估值泡沫变化影响较大;②而对于盈利和产业周期波动更大的科技板块,宏观因子往往不是决定其估值波动的决定因素,产业周期的起落是科技板块估值泡沫变化的核心因素。

  3、对于A股的消费核心资产,近年来的估值大幅提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估值模型:17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挑选了一批中国最核心的资产,近似当做能够永续增长的公司,于是估值体系经历了从重视增长的PEG,到重视稳定性的DCF的变迁。

  (2)贴现因子:在全球流动性宽松、利率接近0的背景下,全球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幅下降、所要的投资回报率目标也降低,于是对应的是贴现率因子的下降,而在DCF或者DDM的模型中,贴现因子对估值的影响极其敏感。

  4、因此,向前看,对于A股消费核心资产的高估值,我们的结论是:

  (1)在全球宏观因子出现显著变化之前,A股的消费核心资产仍然是合意的底仓品种,估值具备持续维持高位的条件。

  (2)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政策收缩、利率上行、美元升值的宏观变化,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高利率下的“漂亮50”的情况,当前A股核心消费股的估值消化过程可能会更加温和,考虑到外资长期流入的趋势仍然没有结束,即使核心资产出现一定幅度的杀估值,其估值回落的幅度也可能很有限或者更多是阶段性的。

  5、对于A股的科技股而言,在当前的高估值背景下,未来股价可能会面临分化,后续景气度能够快速提升的板块将继续对高估值保持容忍度。不管是买入估值对未来股价表现敏感度的测试,还是同一贴现率下不同产业周期企业的假设,我们发现:

  (1)对于成长期企业(增速>30%),买入估值对未来一年股价区分度不强,最终都是表现最好的公司;

  (2)对于稳定期企业(增速在0-30%),买入估值对未来一年股价区分度较强,买入估值较低的板块未来一年表现要好于买入估值较高的板块;

  6、寻找仍然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我们建议以渗透率大概率底部提升为线索,关注两个维度:

  (1)第一维度:全球范围内销量提升带动渗透率提升的新能源汽车和无线耳机;

  (2)第二维度:国内大循环为主背景下国产化率提升的军工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信创(芯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半导体设备等生产线设备。

  固收

  近期从央行操作层面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央行最近连续投放14天的逆回购。这样的投放节奏,让人想到了2016年8月份的情况,当时紧接着就进入了去杠杆的过程。从当时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央行解释当时增加14天和28天逆回购品种的原因包括:

  l 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搭配需求,提高市场资金面稳定性。

  l 缓解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供求的扰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l 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融行为,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

  而之后张晓慧行长助理进一步解释:8月下旬和9月中旬先后增加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市场利率随经济基本面和通胀走势变化适度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金融机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那么当前央行为什么要连续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

  与2016年对比观察,主要应该还是对冲地方债和国债发行带来的流动性供求扰动。当然,市场还会有进一步的担心,会不会以还有更进一步的含义?

  毕竟当前政策基调基本延续了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表述,即防风险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随后有关领导也反复强调跨周期设计和防风险,与2016年对比,市场越看越觉得比较相似。

  那我们怎么看?我们认为虽有相似,但还是不同。

  第一点不同,目前隔夜交易规模占比较低。二季度以来,央行主导开始打击资金套利行为,隔夜占比回落,而2016年还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从央行引导市场的合理预期和资金流通行为的角度来看,二季度央行采取行动之后,金融机构行为上已经做出了调整,达到了央行预期的阶段性效果。这个位置,再进一步通过政策推动交易去杠杆的必要性不充分。

  第二点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目前我们二季度的GDP增速达到3.2%,我们现在还是在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的过程中,这与 2016年三季度的情况完全不同。

  第三点不同,通胀形势不同。2016年6月份,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开始正面评估,PPI出现显著回升。目前,通胀如何走,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所以综合从基本面来看,与2016年相比就有3点不同。

  而且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央行引导的合理资金利率应该是以OMO利率为中枢,DR007围绕OMO波动,也就是以2.2%为中枢。CD应该是以MLF利率,也就是2.95%为中枢。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还专门强调MLF、OMO等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和波动中枢作用,同时也强调回购、拆借、同业存单、债券曲线应该都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从这个角度考虑,10年期国债跟MLF的2.95%的利率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需要再观察,至少不是简单的下限关系。

  此外,国务院吹风会上也提到金融机构要让利[3]。央行的表述比较清晰——下一阶段预计贷款利率还会下行。从历史经验来看,贷款利率下行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利率的单边熊市。

  综合来看,政策还是围绕适度、中性、稳健来展开,即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要判断利率的合意中枢和合意区间。我们认为,短端DR007还是锚定2.2%,长端应该锚定2.95%,国债曲线应该还是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目前市场担忧还有结构问题:一个是利率曲线平坦化,票息变薄;另外,结构性存款等原因导致银行负债端压力比较大。市场担心这个位置很难守住?这就取决于央行是否还会有进一步的引导。

  我们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回归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虽降息的可行性很小,但是流动性的投放,比如14天的逆回购,想向市场传达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像2016年那样的收紧信号。

  总结来看,在经济增速还没有达到潜在增速的情况下,国债利率应该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我们认为偏中性一些,更多是振荡。前期结构的平衡有所改变,现在市场再平衡,再平衡应该可以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区间范围内,而不是一种失控的状态。当然对于市场没有应不应该,只能接受,毕竟最终的锚还是牢牢扣在货币政策的行为上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