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 马家进 石玲玲 梁珣 王孟嫫 范城恺
未来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当然,内圣外王,外部金融霸权是内部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延伸,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1、3月23日,美联储宣布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即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是一种无限量、无限续杯式的量化宽松,直到达到稳定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经济的目的。
同时,美联储还将为最近被大幅抛售的企业债创设两个流动性支持工具。
美联储还将建立TALF支持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
美联储还将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流动性支持。
美联储还将将宣布“商业贷款项目”以支撑中小型企业贷款。
总之,面对由于杠杆交易踩踏和金融机构挤兑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以及疫情快速升级导致的经济损失,美联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剂量提供流动性支持。这是继3月16日美联储刚刚推出 “零利率+7000亿美元QE”、18日美联储购买商票之后的政策升级,剂量顶格,覆盖面更广。基本是向市场宣布,别恐慌流动性,我来HOLD一切,我用一切来HOLD。
流动性危机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前兆,而且救助都是有时间窗口的,2008年9月雷曼倒下,直接导致后面救助成本几何级数增加。美联储应该吸收了08年的教训,所以出手又快又重,一撸到底。
2、除了无限量QE的推出,后面还有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的大招。为挽救疫情冲击下的美国经济,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国会原计划在美国时间周日晚间通过一项价值近2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这里包括“直升机撒钱”计划,直接发消费券,往老百姓账户上直接发钱。根据《洛杉矶时报》等媒体报导,由于要在方案设计和实施上存在技术分歧,要讨价还价,暂时陷入僵局,但推出可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朝野上下都同意应该出台一个经济刺激计划去挽救疫情冲击下的美国经济”。
至此,短短一个月,我们就看到了美股四次熔断,以及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
3、但是这一切,竟然都没有阻止美股低迷,市场究竟是在担心什么?
市场仍然有三大担心:
第一,市场担心疫情何时能控制住?3月23日全球确诊病例超过35万,美国快速超过3.5万,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还在大幅攀升。美欧跟中国国情不同,难以采取隔离、强制限制聚集等手段,导致控制疫情时间更长,代价可能更大。显然,货币和财政刺激对控制疫情作用不大,考验的是国家动员能力。
第二,市场担心经济停摆会否爆发失业潮?随着美欧疫情蔓延和防疫手段升级,市场普遍预计二季度美国经济将大幅负增长,货币刺激和流动性支持更像是止疼剂。正确的步骤应是先遏制疫情,然后恢复生产生活,最后扩大内需。
第三,货币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比如股市泡沫、企业高债务杠杆、制造业外迁、产业空心化、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美国梦暗淡等,这些正是过去长期货币超发埋下的风险。再次饮鸩止渴,是否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美国的政治被民粹主义绑架,货币政策被政治绑架,十分危险。反而80年代里根时期减税、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沃尔克遏制通胀,展现了精英在危机时期的历史担当和专业素养。
4、形势走到今天,十分严峻,但也没必要过度渲染,仍然是有解的:
1)欧美如果动员起来,精英敢于担当,愿意付出短期代价,可以较快的遏制疫情。毕竟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的抗疫成效显著,虽然模式不完全一样。未来主要看欧美国家抗疫的措施升级。
2)和中美贸易摩擦一样,中国应展现开放姿态,化危为机,不要卷入到是非之中,更不要打口水仗,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根本。世界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团结合作。
3)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充分准备,国内一定要扩大内需,经济增长已经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需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帮企业渡过难关,这时候不要再把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转型对立。如果不扩大内需,一味让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会增加企业困难,因为外需订单在快速减少,生产的产品变成了库存积压。
5、虽然中国成功进行了金融去杠杆、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我们的研究认为,疫情全球大流行和金融危机,将从贸易、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疫情输入、外汇、房地产、交叉传染等途径向中国传导。因为传导是有时滞的,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后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更深远,现在还远没到宣告胜利的时候。比如,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中就已爆发,但是由于影响时滞,直到2008年,国内的出口订单和外需才大幅收缩,金融市场暴跌。
所以,要“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充分准备”,没准备是危,有准备是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三大战役:抗击疫情、恢复生产、扩大内需。目前前两仗打得很好,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后续冲击,防止失业潮和企业倒闭潮,形势十分严峻。这一次应对要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启动“新基建”的紧迫性上升。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6、美元超发,是在向全球分摊经济金融危机的成本,剪羊毛,这是美元63%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决定的。1929年大萧条,当时还是英国主导全球,美国无法分担成本,结果率先打起了贸易战,以邻为壑,这是美国经济历史的另一面。看问题要全面,美国有伟大之处,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不要被洗脑,尤其是当其回归到本国利益优先的大背景下。
我们建议应减持美元资产,在全球大规模买入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土地租赁权、农产品、海外高科技公司股票、黄金等。 现在我们正面临历史性机遇,因为无论石油还是股票,都在打折出售,有的甚至打对折,何必抱着日益泛滥的美元美债呢?
中国外债规模很低,没必要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储,没必要为美国过度消费和举债融资。而且中国吸收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东南亚国家的教训,一直对短期资本账户开放十分谨慎,关键时期可以动用临时资本管制。
未来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当然,内圣外王,外部金融霸权是内部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延伸,根本上取决于自身的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7、重温《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债务周期》、《房地产周期》、《灭火》:
1)金融危机:一个永恒的现象。
2)时代在变,但人性像山岳一样古老。人性是健忘的,从贪婪到恐慌。
3)国外债务危机主要是债务违约、汇率贬值和资本出逃,国内债务危机主要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货币贬值。
4)这一次不一样?内在的逻辑都一样。货币超发、金融自由化、监管放松、过度投机是金融危机的土壤,高杠杆是风险之源和火药桶。
5)银行业危机和资产负债表衰退,是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的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很难独善其身,通过贸易、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外汇、房地产等传导。房地产是周期之母。
6)危机有自我拓展路径,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及时阻断传导链条很重要,但也要兼顾道德风险。
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像刚刚发生,2015年股灾依稀如昨,2020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来临。经济学仍任重道远。大危机呼唤大变革,呼唤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突破。
(本文作者介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