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汤平平
中小银行直面疫情冲击业绩下滑,小微企业传导风险将在下半年显现,需要以突破性视角促进转型与发展。
中小银行直面疫情冲击业绩下滑,小微企业传导风险将在下半年显现,需要以突破性视角促进转型与发展。
疫情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旅游文娱等聚众属性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银行业同样受到影响,特别是占比超过八成的中小银行首当其冲。中小银行是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主体,也是服务民营机构、小微企业、三农的重要力量,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而其可能存在的资本实力不足、公司治理不规范、经营模式同质化等发展难点和痛点在本次疫情中暴露。
疫情期间,银行主要面临信贷需求下降、部分客户坏账和银行让利三方面问题。第一,疫情造成信贷供需双弱的格局。从需求方来看,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因为延迟复工,原来申请的贷款不再需要,为了避免承担利息成本,提前还贷。从银行供给方来看,疫情加大了市场风险,信贷投放更加谨慎,放贷规模低于疫情前预期。第二,部分企业坏账风险将传导至银行。多项研究显示三成以上企业的账上现金余额只能维持1个月,另有三成以上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在经营收入基本断绝的情况下,预期将会出现一批倒闭潮。虽然目前问题并不突出,但在贷款延期等政策结束后,可能会在下半年集中显现。第三,政策引导银行让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压力。
疫情对于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负面影响较小,对于中小银行影响较大。大型银行客户基数大,议价能力强,业务规模稳定,线上服务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的冲击。对于中小银行,本次疫情对其经营业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性等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疫情延续时间越长,银行所受的冲击越大。零点有数疫情期间中小银行的专题研究结果显示,74.7%的中小银行从业者明显感受到“线下经营业绩下滑”,44.7%担心“小微企业经营风险传导至银行”。高度依赖线下网点,系统建设能力不强,使得中小银行的对公和零售业务都难以有效开展。同时,中小银行贷款与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相关,贷款集中度较高,小微企业贷款长期占比50%左右,主要疫区以及经济活力不足的地区受到影响较大。
对于中小银行未来发展,应当分清缓急,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有序推进。
一、疫情当下,首先要做好防疫、用好政策,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小银行应灵活防疫、特事特办,拓展原有单一的线下触达模式,避免因疫情中断客户服务和交互。可以制定疫情期迅速推动业务有效开展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如针对理财客户开展云服务,为客户线上讲解理财知识,推荐产品;针对受疫情影响、面临还贷压力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适当延贷、续贷,减少坏账风险;针对存款到期客户,推出自动延期、线上自动提取等服务;针对有紧急贷款需求的客户,推出防疫专属信贷产品,精简贷款审批流程,开通线上绿色贷款通道等;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开通手语视频客服和老年人远程视频客服等服务,让更多客户受益于线上金融服务。总之,要最大程度减轻客户的不便,保证银行服务的正常提供。
同时,要充分关注、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尽量减少疫情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损失。央行先后发放两批专项再贷款,其中第二批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专门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优惠贷款,可以有力提供支持;为鼓励银行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予以优先贷款,国家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费;为减轻中小银行的资金压力,采取定向降准政策。虽然以上政策的支持力度相较中小银行需要化解的风险来说,仍显薄弱,但中小银行仍可充分利用,尽量降低自身风险。
此外,可以借鉴电商思维、运用线上运营的思路,获客、留客、活客。一方面,可以培养社区意见领袖,通过明星效应实现口碑传播。中小银行所在的社区,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客户愿意相信身边熟人推荐,可以培养本地明星用户,形成对其他人群的辐射效应。还可以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比如银行行长做宣传,形成降维打击。另一方面,通过附加服务功能,提升线上客户的活跃度。疫情期间很多金融机构推出了疫情专区,提供疫情查询、免费线上问诊、保障金服务、防护用品优惠购、捐赠通道、电商入口、线上教育等多种服务,是很好的尝试。疫情结束后哪些适合留下来,又可以提供哪些具有客户维系属性的服务或者资讯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长期视角,线上化、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升级,中小银行需要抓住机会
数字经济已经发展多年,流量红利基本见顶,细分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与场景化金融服务将成为新一轮机会,开放银行有可能帮助中小银行弯道超车。开放银行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技术实现与第三方机构业务、数据、交易等方面的共享,将金融服务与客户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度融合,从而令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一种无感服务,实现获客。近两年,开放银行概念持续升温,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微众银行、百信银行、工商银行都已经逐步布局,与合作伙伴开放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其核心是数据开放和获客方式的改变,有助于中小银行突破地域限制,从更加高频,更加生活化的场景中提供服务,这可能是中小银行赶上数字化转型潮流的最后一次机会。
开放银行背后需要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盘活数字资产,增强数字化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首先,中小银行应当梳理盘活内部基础数据,做好内部数据治理,有效整合跨渠道、跨产品、跨系统、跨机构的数据信息,更加重视数据资产的盘点与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然后,综合运用内部数据与外部大数据整合分析,预测市场环境与客户金融行为动向。如针对高资产客群进行流失预警,通过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精细化的服务加以留存;梳理好存量信贷业务的行业分布、企业规模、经营现状、过往贷款记录和贷款余额等信息,形成系统的信贷风险预判数据台账。第三,要基于数据敏捷地组织产品迭代升级、差异化服务和精准化营销。
三、面向未来,需敏锐感知市场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新动向
疫情带来业绩下滑、坏账率上升等负面影响外,也孕育出一些新的业务增长机会点。其一,疫情期间,人们受限于物理空间,大笔消费减少,疫情结束后,可能会迎来一批报复性消费,由此产生消费信贷需求,中小银行可提前布局。其二,疫情牵引出中小微企业更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如何提供差异化服务,补足结构性金融服务短板,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如在产品创新上,可针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创新企业轻资产特征,开发以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等动产作为抵押品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流动性困境。
同时,危机之下也可能孕育着颠覆性创新的方向。1928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连锁超市,1995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优衣库和便利店快速发展,2003年非典时期促进了淘宝、京东等一批电商的繁荣。这次疫情可能成为什么新业态的催化剂?会不会加速实体网点消失,甚至网上银行也不复存在,各种金融服务完全镶嵌于各种生活场景中?会不会是无人银行、智能银行更多地涌现,代替传统的金融服务……需要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颠覆性创新方向及新业态的萌芽,练就一双洞察市场的眼睛,谋定后动。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金融行业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