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戎
政策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对症下药。此外,各地也要根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进行政策的优化调整,目的是将疫情的经济影响控制在短期之内。
疫情来势汹汹,短期来看对我国经济造成打击几乎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疫情终将过去,竭力避免疫情冲击带来的长期经济影响,应该是政策关注的重点。从需求端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消费分成三类: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和服务。这三类消费受到的疫情冲击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与之对应的企业面对的困难也不一样,因此,政策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
首先,由于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费平滑的动机存在,非耐用品消费需求并不会因为疫情的到来而下降太多,反而由于“预防性囤货”动机的存在,导致这一部分消费需求短期内会上升。目前来看,囤货动机会导致商品终端价格上涨,影响消费者福利,解决的办法是尽快恢复物流,开辟必需品物流专用通道,短期内减免物流车辆通行费,物流企业税费等政策。当市场上时刻有充足的货源时,囤货动机可以消除大半。
第二,非耐用品消费。此类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可能会被延迟,疫情过后会逐渐恢复。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恢复的时间要多久。从我和合作者对汽车产业的相关研究来看,短期需求下降的多少取决于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而需求恢复的快慢取决于消费者预期恢复的快慢。从这一点来看,及时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前瞻性指引非常重要。对企业来讲,能否承受住短期的需求冲击非常关键,这就要求实施短期的政策托底、注资、定向低息贷款等政策,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的同时,要进行窗口指导,保证对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政策性银行必要时也可以作为托底政策实施的主体。
第三,服务业。服务业受到的打击无疑是最大的,因为商品的需求下降终将恢复,而服务业的需求没了就是没了。与非典时期不同的是,彼时我国服务业占比不高,而现在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接近60%,并且其就业吸纳能力非常巨大。一旦服务业企业由于短期冲击而支撑不下去,带来的将是大量失业,进而可能导致长期的经济影响。因此,对服务业应该采取补损失、保就业的政策。疫情期间的免税、直接补贴、利息补贴、缓缴社保,对稳定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返还,疫情过后的低息定向贷款等政策都是可选的政策工具。
总而言之,政策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对症下药。此外,各地也要根据自身经济结构特点进行政策的优化调整,目的是将疫情的经济影响控制在短期之内。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财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