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濡山: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数字赋能时代的挑战

2019年12月17日12:15    作者:江濡山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江濡山

  泡沫化、概念化的数字产业布局时代基本过去,面对未来的实实在在的数字赋能时代才开始。而这个阶段急需要过硬的产业数据资源研究及配置人才及机构。

  最近一两年,各地政府都成立“大数据局”这类部门,负责推动本地的数字产业及智慧城市建设。但是,我接触了十多个城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有一种“未来前景很好,但不知从何切入”的感觉,大家基本停留在学习文件、熟悉理念、深入钻研的阶段,对于到底如何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仍然是“云里雾里”的渺茫感觉。其实,这种现象属于正常,因为多数互联网公司对于产业并不了解,要么提供一些云服务器硬件及基础技术配套服务,并配置一些听起来很好但很难落地运行的软件。

  可以基本上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泡沫化、概念化的数字产业布局时代基本过去,面对未来的实实在在的数字赋能时代才开始。而这个阶段急需要过硬的产业数据资源研究及配置人才及机构。在这里,我重点要说的是,未来政府和企业到底如何应对数字赋能时代的挑战。

  1、当下与未来:中国面临极大的数字赋能挑战

  先看看当下:产能及货币过剩背景下的数字赋能。

  现阶段全球存在“两大过剩”: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货币过剩。这两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个主权国家政府,被动应对经济变局而导致的结果。

  全球产能过剩意味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人类制造的工业产品及消费产品,越来越严重地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一般性消费品充斥于城乡市场化,这不仅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意味着传统产业及服务领域的竞争日趋残酷。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在传统生产及消费领域,刚刚发明出一种走俏的新产品或者盈利模式,很快就臭大街,有些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几个月时间。

  全球货币过剩意味着,各国央行引发钞票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了创造财富的速度和规模。想必大家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虽然消费品市场琳琅满目,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物价嗖嗖地往上涨。

  面对上述情形,最有效的策略是:数字赋能发挥“摧枯拉朽”的作用,推动产业优胜劣汰。大家应该感受到,数字赋能注入哪个产业领域,哪个产业领域就会迅速出现业态创新及转型升级。然而,这一现象带来的残酷后果是:少数企业走出泥潭,少数企业家成仙了,但多数企业蒸发了,多数企业家销声匿迹了。更令人纠结的是,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释放到机会越来越少的市场上了。这对于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增量产业规模消解包袱和矛盾,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及利益分配机制。

  再说说未来:2022--2030年,数字经济会席卷全球。

  这一预判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以移动互联为特征的生产、消费及服务行为,会加速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这一背景下,全球化趋势终将不可阻挡地冲破民族主义者的弥绊,并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消费拉动经济的特征日趋明显,谁能管控和配置好消费者资源,谁就能在市场上处于主动地位;

  二是数据链赋能产业链将是数据资源配置应用的热门业务,也就是说数字产业的发展势头会越来越猛烈。

  2、区域政府急需弥补2个短板

  由于传统僵化的体制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导致区域政府大都存在两个短板:

  一个是现代公共服务短板。数字赋能对产业的深度整合,必然释放出大量失业者,对于区域政府而言,需要完善和深化公共服务,以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整个城市管理服务的水准。面对数字经济的来袭,区域政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构建数据仓库并合理配置数据资源,而不是陷入空虚的“大数据”概念中。而且要防止一些鱼目混杂的科技公司对政府的忽悠。

  二是要尽快补齐“数据运营服务”的短板。现在很多城市投巨额资金,完成了数据存储和城市影视监控系统的布设,但是,缺乏专业团队进行数据分类梳理、基础编码和应用模型建设,导致投资收效甚微,而且每年还要支付较高的维护费。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改变,应当结合本市核心产业的运行、城市管理的特征,邀约专业团队,构建数据运营的模式及服务团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技类公司不要再去忽悠各地政府,政府也不要给科技类的公司挖坑。彼此之间要实事求是、聚焦问题、合理投资、坦诚合作。

  3、企业应对数字赋能时代:需要做好3件事

  第一、企业家要准确预判行业趋势,并具备“平台思维”。单打独头、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业内规模再大、竞争力再强的企业,如果没有平台发展思维,很容易跑偏和坍塌,因为平台是各类资源聚合的载体,足以摧毁任何个体。数字时代的平台思维意味着:多元资源和能量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并且彼此赋能,而支撑这一切的核心链条就是“数据链”。比如,阿里的天猫、支付宝,背后是强大的数据仓库和数据链条。因此,优势企业要么打造自己的、并能够聚合市场资源的平台,要么登上别人的平台,否则好比在空旷黑暗的宇宙中飞行,不知道何时会撞击到什么飞行物而瞬间崩溃。

  第二、企业要逐步构建自己的数据仓库,并构建基于数据资源的管理及运营服务平台。现在一些新锐的科技公司,一面市,就具有自上而下的数据资源支撑的管理运营系统,无论是市场拓展,还是客户服务,都有数据流支撑;即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有数据资源支撑。在数字经济时代,每个人既是数据资源的载体,也是数据资源的配置主体。我建议企业家朋友们,要尽快构建属于自己的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盒子(DATA BOX)。

  第三、要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及角色,然后推动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没有角色的市场竞争,无异于市场上不入流的孤魂野鬼,迟早都会被淘汰出局。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需要及早面对,比如:企业如何围绕自身业务特征做好数据挖掘及数据资源配置。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算法和应用工具,而是有效数据资源的集成及配置模式的设计。由于时间原因,这方面不展开讲了。

  4、如何构建区域城市管理及服务的数据架构

  说实话,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家,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不希望花冤枉钱。可是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及公务员有这样的困惑:

  一是投资了数字基础建设,却不懂数据运营;

  二是数据资源很多,却不知如何激活;

  三是部门分割,打通数据很难,即便打通,又不懂如何配置数据资源;

  四是缺乏专业的数据资源分析及运营队伍。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事,不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只要思路对头,问题就会很简单。

  首先,要准确预判数字经济时代必然趋势:未来经济体系必然基于“全域数字覆盖”;区域产业结构必然基于“产业数据架构”;区域骨干产业运行必然基于“数据链”;区域产业竞争必然基于“数据资源配置”。这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相应的政策设计,购买服务即可。

  其次,不同区域政府,要确立区域数据运营核心思路。基本原则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二者分界线要搞清楚。但前提是,政府以最少的投资,构建基于区域城市管理及区域产业运营的数字化平台。

  再次,区域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既顺应发展趋势,又适合本地实际的数字产业化基础建设。这个数字化基础建设工程不是简单的建设机房,更重要的是有专业的数字运营服务落地方案及执行团队。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没有构建起来这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团队,数字基础建设工程不要盲目冒进,因为三五年后很多设施设备会淘汰。要么不做,要么软件建设做到位,不留缺口。做到位的好处是城市管理运行成本会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否则相反。

  还有一点很重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当搭建区域数据资源母平台----基于区域城市管理及产业运营的母平台。这个数据母平台的好处是,可以支撑未来任何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避免数字领域的重复建设。

  5、构建数字赋能时代的区域城市数字生态系统

  我想大家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现实生活环境中有一个越来越多突出的特征:多元融合、跨界交融的现象日益普遍。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虚拟时空”进入“现实社会”体验的时间越来越短,直接导致很多家庭,每周只有有限的时间在同一个消费场景完成多元消费需求,因此“多元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二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日趋成熟,支撑了这种“多元业态融合”。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的移动互联技术、消费流和数据流的无界融合与产业协同。

  在这里要坦然告诉大家的是,这种多元融合的背后,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多元领域的组织协同和产业协同。也就是说,陌生的组织之间、陌生的企业之间、陌生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而有效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背后,看似无序的混合业态与跨界竞争,实质上则是多个层面多种要素的“协同策略”发挥着效用,比如:技术协同、产业链协同、平台协同,等等。而支撑这种协同的不是强大的政府力量,也不是强势的财团,而是不同利益机制的求同存异和优势互补,说到底,还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利益协同。最近几年,我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实验:如何实现跨界数据资源之间线性关系的比照分析,并基于这种研究服务数据资源的挖掘和配置,可喜的是已经基本取得成功,并开始服务于一些地方政府。

  我的体会是,在面向未来的全域数字覆盖的信息时代,构建区域数字生态系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区域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并以这种角色参与到特定区域的经济循环系统中;

  二是区域城市整个数字生态系统的建立,应当达成明确的价值共识、利益融合,否则无法聚集人与财资源;

  三是区域城市构建城市数据仓库要做好数据分类及数据标签设计,要极具针对性地针对政府部门及核心企业设计DATA BOX系统;

  四是要组建热爱这个城市的专业化的研究团队、技术团队和操盘运营团队;

  五是合理区分数字赋能时代政府公共投资与市场化运营投资的职责界限,政府在投资问题上既不能背黑锅,也不能袖手旁观。最有效的策略是制定《城市数字产业实施方案及运营模式设计》,按照合理的逻辑做好投资计划。

  注:本文是根据作者在华为千人生态合作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中财国信产业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中财国远(北京)财经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