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中国发展绿色消费信贷建议

2019年11月08日06:54    作者:鲁政委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鲁政委

  当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但多数集中于服务于企业的金融产品,面向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屈指可数,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本文是兴业研究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发展绿色消费贷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公众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消费市场还需要培育,绿色消费信贷的标准与统计缺乏,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动力不足以及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缺乏和创新不足等。

  对政府部门,我们建议,需引导大众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重视绿色产品标识的管理与推广,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建立绿色消费信贷标准以及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对商业银行,我们建议,积极将绿色理念融入业务发展,提高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体制,并持续推进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绿色消费信贷可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契机,农村绿色消费的潜力不容忽视,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助力绿色消费信贷发展,并通过跨界合作与国际合作助推中国绿色消费信贷发展。

  绿色消费信贷  绿色消费市场   绿色消费信贷标准

  一、发展绿色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问题

  1、公众绿色消费的意识较薄弱,绿色消费市场还需培育

  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的基础是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政策与市场的发展与成熟。

  目前,中国公众还缺乏对于可持续性和环境的重视,这导致中国消费者在选择消费产品和金融产品时,所考虑的首要需求往往出自性价比和自身便捷,不会有意识地寻找更加绿色的选择。这一现象近年有所改进,新一代的消费者能够做出更环保的购物选择,但是这一现象更倾向于实物市场,而非金融市场,在绿色消费金融方面,中国公众的了解、认识和热情度都存在不足。如目前我国绿色信用卡主要依靠用户的绿色消费理念和环保意识进行自发选择使用,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中长期才能体现,由于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相对薄弱,目前选择绿色信用卡的客户还比较少。

  在绿色消费市场中,如央行的车贷政策提高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高于自用传统动力汽车的80%,但是金融机构实施采取自愿原则,因此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与传统汽车相比不一定存在明显价格优势,且伴随汽车行业整体环境下行压力以及新能源相关补贴政策的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挑战;分布式光伏发电则必须应用在平房、阳光房、别墅等拥有独立产权和屋顶的建筑,这些建筑多分布在县郊,导致这类绿色消费贷产品难以在多为楼房的城市展开(聂雨薇,2017)。

  2、绿色消费信贷的标准与统计缺乏

  中国的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已经发展了多年,从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出台,到后来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自评价制度,以及绿色银行评价实施规范,绿色信贷的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备。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绿色信贷标准和统计,都是针对企业的绿色信贷,金融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个人的绿色消费信贷的标准与统计制度。因此绿色消费信贷的标准与统计制度亟需建立,将绿色金融从企业端向个人端延伸。

  3、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动力不足

  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银行金融业机构要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指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当前我国尚无切实可行的指导目录、标准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消费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银行自主设计开发设计的绿色消费贷产品和业务存在很大局限性,尚未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是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或落实政府的行政命令,用户内在需求以及外部环境激励的不足导致银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绿色消费信贷的发展缺乏内生驱动力(邱英杰等,2018)。

  4、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缺乏,创新不足

  个人绿色消费金融产品屈指可数。当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但多数集中于服务于企业的金融产品,面向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屈指可数,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绿色消费贷市场认可度较低,多数产品未形成规模。国内绿色消费贷产品主要有绿色汽车消费贷款、绿色标识产品消费贷款、绿色信用卡、绿色光伏贷、绿色普惠农林贷款以及绿色节能贷款等,目前只有少部分银行重视绿色消费信贷,比如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各自推出的绿色信用卡,中信银行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以及小部分地方商业银行的“光伏贷”等,这些产品也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产品规模很小。

  绿色普惠农林贷发展受限。给农户贷款存在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高、区域内的贷款风险高、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其中属于绿色消费贷款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的林业抵押贷款普遍存在着商业银行惜贷现象。尽管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但由于林业存在资金需求大、周转周期长、自然风险高等问题,给银行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因此绿色普惠农林贷款发展受到限制。

  造成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的缺乏和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银行发展绿色消费金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体现在银行对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很少。如目前各家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力点基本都在企业端的服务上,人力、财务、信贷资源等的投入都是在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上,基本没有给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配置相应的资源,以扩大个人端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同时也很少看到哪家银行有出台针对个人绿色金融产品的规划和计划。二是银行缺乏绿色金融人才,不管是在企业端的绿色金融服务还是个人端的绿色金融服务上,均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实践绿色金融能力严重不足,很多还处于理念学习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

  二、发展绿色消费贷的建议

  1、对政府促进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

  (1)增强大众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公众绿色消费意识不足是限制绿色消费信贷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强绿色消费知识宣传与教育,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观,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如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将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的教育体系,通过知识和多种活动,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如在绿色宣传方面,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与宣传推广。引导大众绿色生活方式上,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绿色居住,提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制定发布绿色旅游和绿色消费指南等。

  (2)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重视绿色消费产品标识与管理制度。2016年11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坚持统筹兼顾、市场导向、继承创新、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将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将现有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当前,实际情况表明,我国有关节能、环保、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领域是多个绿色标识并存的,如中国环境标志、能效标识、水效标识、中国节能节水产品认证标识等等,且对绿色标识产品第三方认证、评价和自我声明等多种情况并存,第三方认证或评价中有部委采信的,也有机构自主推广的。多种绿色标识和认证并存是我国绿色产品体系的现状,建议未来一方面对绿色产品的认证、标识、标准等将逐渐实现有效统一与整合,另一方面要持续重视绿色标识产品的管理工作,确保真正的绿色产品纳入绿色标识产品体系中。

  重视绿色标识产品的推广工作。政府在重视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的同时,应要求企业将绿色产品的功能性标准进行清晰标注与说明,便于公众了解绿色产品的核心价值和环境效益,增加对绿色产品的信任程度,重视绿色标识产品的推广与使用,积极做好绿色产品的推广工作。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绿色消费产品供给。完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财政补偿、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给予差别化的政策及税收优惠,引导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创新设计和投入制造,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生产,增加绿色消费产品的市场供给,促进社会绿色消费。

  (3)建立绿色消费信贷标准

  建立绿色消费信贷标准与统计制度。绿色消费信贷标准属于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范畴,建议金融管理和监管机构,将个人的绿色消费信贷纳入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的统计范围,同时明确绿色消费信贷的统计标准,将面向个人和家庭、以及小微企业的绿色建筑按揭贷、绿色汽车消费贷、绿色林农贷、绿色光伏贷、以及拥有国家绿色标识产品的消费贷款等均明确纳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最近正在更新的绿色信贷标准和统计制度中,绿色消费信贷将有望纳入。相信我国绿色消费信贷标准和统计制度的出台和不断完善,必将有效发挥绿色消费金融的引导和杠杠作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用绿色消费金融的力量促进我们国家绿色消费的发展。

  (4)完善发展绿色消费信贷激励机制

  目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已经纳入了再贷款的抵押担保品范围和纳入了MPA考核,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进行贴息或是补贴的政策,这些激励政策还远远不够。最根本的方式还是激发银行发展包括绿色消费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的根本动力。建议可以考虑更多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如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为绿色金融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绿色资产收益税收减免以及专项奖励等政策。

  2、对银行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建议

  (1)提高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

  银行应该充分意识到,绿色消费信贷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建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动消费绿色转型。同时提供绿色信贷给积极进行绿色发展的小微企业,能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激励小微企业将绿色环保纳入企业生产,实现企业绿色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应将绿色理念通过业务运作灌输到整个经济发展中,将绿色消费市场的需求者与绿色消费贷款的供给者联系起来,实现商业银行绿色消费贷款业务的创新,推动社会消费的绿色升级与发展(李菁昭,2016)。

  银行等各金融机构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绿色理念融入业务发展中,提高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融资对象主要面向大型环保类企业和大型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项目,而忽视了小微企业、个人和家庭的融资需求,绿色消费信贷能够将市场的需求者与供给者联系起来,通过银行高层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建立银行绿色消费信贷目标与规划,创新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可以增加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刺激绿色企业增加产出,刺激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有助于加速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2)建立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体制机制

  绿色消费信贷的牵头部门是零售业务部门,因此需要零售部门加强对绿色消费信贷的重视,建立起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体制和机制。如可以考虑从考核评价、资源配置、差异化授权等方面建立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的约束激励机制。如在考核评价方面,在零售业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设立绿色消费信贷考核评价指标;在资源配置方面,根据每年的市场情况,商业银行可以给予绿色消费信贷差异化的经济资本配置政策和差异化授权等;在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可以给予绿色消费信贷业务专项的绩效奖励、营销费用配置以及专门的人力资源编制等。同时还需要持续进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银行应积极联合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绿色金融研究机构等培训绿色消费信贷专业人才,做好人才的引进及储备,在全行持续开展绿色零售金融培训,持续做好绿色金融能力建设。

  (3)对准目标市场,持续进行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发改委在《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研究出台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绿色消费信贷的激励政策、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保险产品、研究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等。

  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银行应对准国家重点支持的目标市场,以及根据国际经验最具发展潜力的目标市场,积极进行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如目前可以在已推出的绿色信用卡、绿色汽车消费贷、绿色光伏贷等绿色消费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设计以及规模化发展,让绿色消费贷渗入社会各个领域,使绿色消费贷更具吸引力与实际意义,提高居民绿色消费能力。

  三、绿色消费信贷发展展望

  1、绿色消费贷可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契机

  首先,绿色消费贷具有非常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是首个出台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顶层架构的经济体,也是率先出台绿色信贷相关监管政策的国家,中国监管部门、银行及行业间的协作比较活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为绿色产业服务的绿色金融也迎来发展机遇,为银行实现绿色转型带来契机。

  其次,绿色消费信贷潜力巨大。一方面,个人消费信贷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另一方面,绿色消费潜力巨大,仅2017年,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热水器等5类产品国内销售近1.5亿台,近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销售77.7万辆;2012年至2016年,我国节能(节水)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累计达到7460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马俊表示:“绿色消费潜力巨大,未来的绿色信贷和其他金融产品中,会有很大的板块是绿色按揭、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贷款以及绿色家电贷款等。”[1]

  最后,绿色消费信贷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信贷能够发挥杠杆撬动作用,使得金融资源在绿色消费领域具备可获得性,让有绿色消费意愿但资金实力有限的消费者进入绿色消费领域。同时绿色消费者若使用绿色金融工具可以降低成本,从而使绿色消费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推动社会资源在绿色产业链上流动,拉动社会绿色生产引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绿色消费信贷同时适应了银行低资本消耗业务发展的趋势。未来银行资本消耗压力在增大,因此越来越需要银行重视轻资本经营,在资产投放上倾向于低资本消耗权重的业务。而包括绿色消费信贷在内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其他的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在50-75%左右,整体上低于对公贷款100%的风险权重,因此可以有助于银行做大规模,增加收益。

  因此在中国良好的绿色信贷宏观政策的背景下以及个人消费信贷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下,同时基于绿色消费信贷具有很强引导作用的特点以及同时适应了银行低资本消耗业务发展的趋势,中国绿色消费贷的发展空间巨大,可成为商业银行在绿色转型中新的利润增长点。

  2、中国农村绿色消费信贷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农村具有巨大的绿色消费需求。我国有6亿农村人口,是一个有巨大潜能的绿色消费群体。2019年两会上,“拉动消费”成为热议的话题,推动农村升级消费被认为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2018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1%,连续七年超过城镇消费增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强调了新型绿色、智能化家电产品的销售[2],“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大量绿色家电贷款、绿色汽车贷款等绿色消费贷款的需求,因此农村地区的绿色消费市场也是不能忽视的战略要地。

  二是绿色普惠金融也具备了初步发展基础。目前很多地方农商行在绿色普惠金融上已有初步实践,如安吉农商行建立了服务小微企业的绿色评价体系,重塑小微企业和农户信贷的授信、用信、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创新了一系列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建立居民绿色信用评分体系,引导村民绿色消费[3]。马鞍山农商行的稻虾连作绿色贷款、农行江苏海门市支行的生猪养殖等生态农业信贷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小微企业和农户绿色信贷模式都值得学习推广。

  3、金融科技将助力绿色消费信贷发展

  一是运用金融科技降低绿色消费信贷成本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开发线上的绿色消费信贷产品,并实现线上申请、受理和审批、还款,并与绿色消费场景应用相结合,同时配以人脸识别系统、智能催收平台、智能联络中心系统等人工智能系统,实现绿色消费信贷成本的降低与便捷性的获取。从征信角度来看,金融科技使得征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数据,任何人线上购买商品、保险服务、以及水电气费的线上缴纳等行为均会留下痕迹,以及可与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社保系统相连接。从风险控制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了解客户整体金融行为,对用户的行为、偏好、习惯进行刻画,对用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通过模型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计算,可依靠线上风险控制手段发展绿色消费信贷。

  二是各大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中来识别绿色消费趋势,银行可借鉴。电商平台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积累大量用户消费数据,例如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显示,2015年全年阿里网络零售平台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00万吨;京东在2017年发布的绿色消费发展报告显示该年上半年京东平台的绿色消费金额同比增长86%(陈婉,2017)。如果各大电商平台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大数据中准确识别绿色消费相关数据,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平台上具有绿色属性的商品提供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将促进更多消费者在线消费绿色产品,通过互联网绿色消费信贷实现消费的绿色升级。银行的绿色产品消费信贷,特别是信用卡部门,在银行系统中还无法实现对客户用信用卡来购买绿色产品的识别,而银行的网上商城的消费量与各电商平台相比,消费量很低,因此在银行端,对于绿色标识产品消费信贷,基本还无法实现统计与识别,银行需要借鉴和学习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的方式,来识别绿色标识产品和绿色消费信贷。

  4、跨界合作与国际合作助推绿色消费信贷发展

  “互联网+绿色金融”的方式进行绿色消费贷的创新值得推广,如蚂蚁金服主导的网商银行通过对绿色信用标签用户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包括向农村提供节能型车辆购置融资,为菜鸟物流合作伙伴提供优惠信贷支持更换环保电动车,未来还将持续支持绿色的生产经营活动[4]。“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网络消费信贷案例层出不穷,这类信贷的基础资产分散度较大,电商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网络消费信贷的风险显著降低(王焱等,2019),但如何从普通消费中识别出绿色消费,并最终形成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消费金融产品,还有待在绿色消费金融领域进行进一步挖掘。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积极寻求与电商平台、科技公司以及绿色消费场景平台的跨界合作实现绿色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重视国际合作机会,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机构发展绿色消费信贷的经验。

  (本文作者介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王进和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科技 绿色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