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当“中小微”遇上LPR 融资难题或解?

2019年08月20日17:00    作者:杨望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望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场持久战,前期打破刚兑、规范市场资产端、建立理财子公司等举措均是在顺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思想,此次通过LPR改革打通利率传导机制也是引导资金流向实体融资缺口的重要举措,以提升中小微企业降息获得感。此次LPR改革将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一步,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也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另辟蹊径。

  8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出1年期LPR为4.25%,低于此前4.31%的水平,符合前期变相降息的市场预期。

  近期,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行实际利率水平降低,央行次日紧接发布15号公告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此次LPR改革的本质正是打通政策利好惠及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利率渠道,增强企业融资端的降息获得感。

  事实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引导资金流向实体融资缺口需要从思想意识、市场结构、业务规范分工等多方发力,其中LPR改革正是从疏通利率渠道出发,增强降息红利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端的扶持作用,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长效机制的建立。

  LPR宏观定位

  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铺垫政策基础

  当前利率双轨制造成利率传导机制受阻,利好政策对实体经济融资利率的调节力度收效甚微,增大融资困境的解决难度。利率传导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不够通畅,意指政策性贷款利率无法有效传导到实体企业取得贷款时的利率(如图1所示),在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中,票据市场、国债到期收益率、银行间抵押利率等水平下行,说明前期利率传导较为有效,但企业实际利率并未下降,贷款利率也往往滞后于市场利率(如图2所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贷款定价高度依赖存贷款基准利率,且并未充分反应市场供求,造成货币市场利率、信用市场利率断裂,政策性利率传导至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的过程止步于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真正的市场供求反映在市场利率中,两者缺乏联系,即存在利率双轨制。

  此次LPR改革使贷款利率的决定加入市场因素,连接市场供求与政策利率的桥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新型贷款利率的决定机制是以一年期MLF利率为基准,各报价行根据自身风险溢价、市场供求与实际资金成本等因素确定加点幅度,将银行面临的市场因素考虑进来;银行实际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则是以一年期LPR为基础,再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银行自身风险偏好等因素确定利差,将银行对企业个体考量包含进来,这两步自行加点的过程充分结合市场波动因子,使实体经济融资利率既能反应资金供求,同时也有助于政策利率调控资金松紧。

  图1:利率传导的总体层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图2:不同层次利率水平走势

  (资料来源:Wind,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营造低融资成本的大环境

  此次LPR改革顺承国常会会议精神,意在有效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今年二季度起,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回落,企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如图3所示),这与贷款利率过高有关。先前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实际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缺乏及时浮动则容易造成隐性下限,LPR走势钝化,与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走势重合,没有实现充分、实时反应市场供需的浮动机制。同时,LPR此前发挥的作用有限,以LPR为定价基础的贷款多集中在一年期短期项目,且规模占比较低。

  此次LPR改革与以往降息手段不同,从金融供给侧结构出发推行中小企业实际融资利率下行。央行早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融资成本降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此次改革之后将形成“货币政策利率—LPR—实际利率”的格局,打破LPR报价钝化的现象,突破隐性下限,且此条新路径突出了政策调控的影响力,若未来政策性利率的下降将有效投放到重点扶持企业,增加定向减点的落地。

  图3:信贷结构与信贷增量走势

  (资料来源:Wind,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从报价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

  此次LPR改革新增8家报价行,其共同点是服务客群均以小微企业为主,尤其在面对高风险中小企业客户时,新增的几家报价行的资产质量仍然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微众银行2018年在保证资产增长169%、贷款余额管理超过3000亿元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仍控制在0.51%,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利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实际上,早在今年两会时,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已经对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业务作出肯定,并提出未来会进一步推广优秀经验。此次新增报价行对于小微企业的信用审查、业务特点较为熟悉,将此类银行的意见融入贷款利率的决策机制将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改革侧面推广此类银行的优秀经验,从而做到为小微企业合理定价、有效压缩贷款利率。

  LPR对位“中小微”

  中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经济日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约有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艾瑞咨询《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约为37.8%,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亟待弥补。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16.5万亿人民币),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

  此次LPR改革虽从大环境方面有所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攻坚道路仍未结束。

  改革并不为信用风险买单

  此次LPR改革更多利好资质优良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过高仍是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2018年以来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说明作为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对象的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仍然较高,一直以来这正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症结。而此次LPR改革将市场波动因素加入贷款利率的决定机制,或将放大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对于贷款利率的决定能力,此次整体融资成本下行仍不能惠及高风险运营的中小企业,因此,解决融资难的根本还在于改善中小微企业自身条件,提升营运能力以降低融资风险与自身信用风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贷款利率的整体下行主要源于优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而对于高风险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风险溢价对于不良贷款的覆盖力度被压缩,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并未充分反应在合理的贷款价格中,因此,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或将在未来以隐性方式持续存在,应当警惕未来信用环境恶化导致信用紧缩的可能性。

  图4:中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走势

  (资料来源:Wind,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流动性出现信用分层

  信用分层使得市场资金并不偏好中小微企业。LPR改革有助于企业融资成本整体下行,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痛点正是融资难而不是融资贵,即融资渠道收紧。当前货币环境较为宽松,但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依然紧张,说明投放的货币并未有效流向中小微企业,市场资金在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间存在分层现象,且两者余额占比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短期原因与金融结构性调整、过去高风险的融资途径减少有关,同时,上半年风险事件频发使得中小银行谨慎缩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途径进一步缩小,然而长期来看,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身份的歧视或将持续作用,中小微企业信用利差高企仍将恶化流动性分层现象。

  或加重银行惜贷情绪

  LPR改革意在推行整体融资成本下行,但存款利率并无过大波动,被称为“非对称降息”,对银行利差收益有挤压作用。存款利率主要参考基准利率,且我国储蓄倾向高、存款刚性特点突出,因此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也具有刚性,而且央行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较低,目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而风险程度相近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保持在2%以上,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有上升趋势,因此,此次贷款利率的普遍下行将会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以中小企业为主,此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较高以平衡贷款较高的信用风险,在此次降低贷款利率的目标导向下,银行利差缩小或将加剧运营风险,出于收益性与稳健性考虑,均会使中小银行惜贷情绪加重,加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论融资持久战

  央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采取不少措施,如实现货币资金的定点投放、定向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中期借贷便利等,配合窗口指导与国家政策持续的引导,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所缓解。从数据上来看,央行《2019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2%,较2018 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 0.58 个百分点,且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多增6478亿元。7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5.8%。分重点银行来看,截止今年6月底,五大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 率为 4.78%,较 2018 年全年下降 0.66 个百分点;截止今年5月底,五大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 2018 年底增长 23.7%,政策成效初显。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场持久的战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未来需从改善外部融资环境与增强企业内生韧性同时发力。从改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来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应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的借贷优势,此次将部分地方性民营银行纳入报价体系,即是借力中小银行深耕中小微企业、信息得以下沉的业务优势。面对信用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中小银行未来需加强资本支撑力度,扩大存款来源与主动负债渠道,并建立符合中小银行发展的业务考核体系,将不良贷款率的适度提高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在支持普惠金融全面开展的基本方向下,中小银行应努力将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方案与自身业务优化结合起来,建立中小微企业长效融资供给模式。

  然而,仅靠提高各类融资渠道对中小微企业高风险、低盈利现状的容忍度是远远不够的,不加区别地放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是有悖于金融理性与效率的。此时令金融科技介入信贷业务,在提升决策速度的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对信贷业务模式的革新力量,提高政策利好的甄别力度与准确性。

  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智能对接、线下资源统筹实现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内部的主要构成为金融联盟链与政府主导的风险共担机制,企业先向平台发布融资需求,数据传入平台利用ABS等风控模型计算得到标准化与本土化的金融产品,加速信贷决策并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模式,平台再将金融产品智能推送给金融机构,并运用“互联网+”理念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此外,平台通过内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透明,再辅以征信平台保证数据可靠、风险充分披露,有效输出资质信用报告,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出发有效降低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金融科技与信贷模式优化将成为破解中小微融资难题的两大支柱。

  图5: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瀚信网,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场持久战,前期打破刚兑、规范市场资产端、建立理财子公司等举措均是在顺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思想,此次通过LPR改革打通利率传导机制也是引导资金流向实体融资缺口的重要举措,以提升中小微企业降息获得感。此次LPR改革将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一步,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也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另辟蹊径。

  (本文作者介绍: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