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杨伟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2018年12月13日08:19    作者:杨伟民   我有话说(7人参与)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杨伟民

  为什么经济不断减速?过去靠要素推动、资源消耗增长模式已经走不下去,如果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必须是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在新时代,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什么经济不断减速?过去靠要素推动、资源消耗增长模式已经走不下去,如果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必须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第二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过去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因为生产落后,所以主要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落后的生产上。现在该矛盾已不再突出,大量的产能过剩。十九大将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修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着力解决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在此之前,我们的任务是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后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建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现在,我们马上要从小康社会阶段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小康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一些东西有没有的问题,而在现代化阶段要解决好不好、平衡不平衡的问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转向现代化的建设,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们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全世界各国在发展历程当中,基本上是先追求速度,到达一定阶段后,若想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继续高速度,客观上条件不具备。下一步要不要在国际上竞争呢?还是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保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经常说,我们有220多种产品是世界产量第一,但在这些产品当中,真正拿到质量世界第一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光靠数量型,光靠规模型,已经走不下去,这也是遵循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引用去年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谓高质量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从宏观的指标上来看,有四大宏观调控指标,速度、就业或者增长、价格、国际收支。我们过去经常出现高速度,但是高失业、高通胀,这肯定不是高速增长。现在在宏观指标上的主要问题是: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美国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也是因为贸易国际收支并不平衡,出口多,进口少。现在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并不是我们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

  从供给体系来看,需注意产业生产体系和供给体系是不一样的。中国目前的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比较完整,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力、捕捉力。现在大家都在生产,但是并没有真正捕捉到需要到底是什么。品牌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供给体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从经济结构来看,城乡也好,区域也好,产业也好,特别是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这三者和人力资本以及所说的五个一体之间都能够实现均衡协调,当然现在是存在着产业之间的失衡问题。从收入分配来看,投资要能够有回报。北大的教授讲,现在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投资回报越来越低,大家不愿意投资。制造业的能力下降,利润低,很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出利润率。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均衡,但现在我们的分配关系并不是特别均衡,政府的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在下降。最近这个阶段是比较稳住,但是再分配以后并没有改善分配关系,所以还是要进行调整。从要素的效率来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投资的要素能够提高效率,包括资本的效率、劳动的效率、土地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和环境的效率。我们已经承诺二氧化碳到2030年达到峰值,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要用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造更多的GDP。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呢?十九大讲了几条。坚持一个方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我们过去是靠扩大水泥、钢铁的产量实现水泥、钢铁的GDP的增加,今后不能这样,今后是减量化的发展,这就要靠质量更优,卖出更好的价格。第二是坚持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推动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第四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四个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之间要互相协调。现在存在实体和科技创新相脱节的问题,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新到底怎么去结合?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用于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金融又该怎样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相结合、相协同?人力资源都要怎么去协同?要建立“三个有”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前段时间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活力,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既不能不急,也不能过度。为此推进两大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建立六大体系加一个制度,即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以及制度环境,只有这“6+1”的体系建立好,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过两大关口,一是在中国现阶段特有的一个关口,防范风险、污染和精准脱贫。这个关口过了,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经济转到高质量发展,它是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如果精准脱贫做不好,污染比原来严重,你不好意思宣布我们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个常规性的关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第二个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跟当前经济形势有些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四个转向: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效率质量;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减存量和增加一部分产业增量并举,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要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为什么要进一步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提出的时候,它的背景是“四降一升”,增长速度、价格、企业赢利和财政税务四降。今天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面临新的“四降一升”,增长再现下行压力。2016年增长曾经出现小幅度反弹,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投资和消费都大幅度减速,消费达2015年以来最低增长速度,投资大概达23年以来最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带来现在的下行压力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利润看起来增长不错,但是实际企业亏损面是在扩大。利润增长主要是少数上游行业赢利能力很高,多数中下游行业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现在不能简单地说效益在改善,我觉得比过去差,因为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市场预期在下降,企业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一升能力在上升,僵尸企业、杠杆率、融资环境趋紧、融资难融资贵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资本市场不振,房地产乱象丛生,酝酿着一些重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四降一升?就当前来看,主要是受一些短期的、突发性的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有几个短期因素对中国当前经济影响比较大。一是美国发起贸易摩擦,到现在为止,贸易摩擦对实际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信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的股市汇市这是主要由贸易摩擦带来的信息不足导致的。现在的贸易增长是透支了一部分明年的贸易,明年的出口增长不乐观,很难达到今年的水平。二是严监管的金融政策,去杠杆,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些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改革没到位的情况下,严监管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比较大。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占贷款比例是提高的,2013年之后,民营企业占整个贷款比重下降,国有企业贷款比重反过来。这几年民营企业靠表外业务,靠委托代表、信托投资、小贷公司,严监管管的就是表外业务,等于是把过去民营企业正常的融资渠道切断。这个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伤害比较大,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下半年,特别是11月1日总书记讲话以后,这个政策已经作出一些重大调整。三是民营经济离场论,这个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民企到境外去融资,利率提高,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民营企业会不会离场,成本提高。四是若干个收缩性的政策叠加,地方执行层层加码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汇率在收缩、环保督察、清理地方隐性债务、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和一些产业政策,比如光伏政策、金融政策、社保缴费改革等等。这些不是扩张性的政策,都是在收缩,这些政策都放在一起。地方存在这种情况,只要上边有要求,为了不被问责,层层价码。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像刚才说的“四降一升”,短期因素占一定的比重。最主要的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是在恶化当前的问题。比如消费为什么减速?我个人认为,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之外,比如收入增长放缓、服务业消费比重提高、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下降等等,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高房价、房贷等等的挤压。证据是什么?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应该是收入水平最高的,北京涉零消费增长速度早就进入个数位,全国现在是百分之八九,它早就进入到5%。为什么呢?房价导致。我算了一下,每年居民利息支出1.5万亿,相当于居民可储蓄额的18%。基建投资为什么突然减速?过去基建投资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不规范的举债实现高速度,去年开始中央出台了两个文件,文件一出,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肯定会减速。如果没有房贷压力,消费就自由了,但是一旦有房贷压力,相对来讲就觉得压力大了。第四个是房地产收缩,这个也是影响当前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还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今年基本上呈现萎缩,是因为前期积累过大的泡沫。同时住房制度改革没有提上日程,使得住宅市场存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两亿多农民进城,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房子,他们在农村的房子又空置。城市之间不一样,一线城市人来的最多,但是一线城市供地的增长速度最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供地增长率最高。民企信心不足,这是长期存在的现象。

  刚才我说到的因素,背后是三大失衡。第一个是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想要的东西没人要,像钢铁、煤炭等都存在产能过剩,有些产业必须树立峰值概念,价格再怎么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提高。煤炭和钢铁,我认为产量和产能都已经到了历史性的峰值,今后不会再增加。比如几年后,人口如果负增长后,粮食需求也达到峰值,化肥、农药减量化,都可以达到峰值。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因为今后靠扩大产量来增加GDP的方式在很多产业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得靠提高质量、提高花色品种、提高品质来实现。我们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等等中高端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倾向,中国的消费正在降级,我个人认为不存在。主要就是因为房价挤压。我们现在的供给体系是难以满足。消费品先不说,大量的海淘,说明你的东西确实不如人家好。高端的装备、芯片,还有好多东西自己买不了,必须得依靠进口。包括高铁,大概有三大零部件自己生产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下降,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在人均GDP只有八百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降到GDP的29%,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都是二万、一万六七。我们在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这个不行了,靠服务业。这几年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拉动经济增长,但是你要看服务业当中到底谁的比重在提高,谁增长过快?2005年到2015年之间,服务业比重提高了11%,其中金融和房地产的贡献是4.2%和2%,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服务业比重提高。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从4%升到8%,2015年底提出去杠杆以后,金融业占比下降,2017年略有下降,2018年前三个季度又恢复到8%。问题在哪里呢?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一块镜子的两面,金融业增加值提高,其增加值来自于利润收入,高利润,高工资,但是对实体经济,对居民,对非金融企业来讲,金融业的增加值就是这些借钱人的负担。金融业比重提高得越快,增长越快,意味着你的负担增加也是越快。

  第三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房子肯定是经济当中重要的产业,需要建房子,但是我们在经济金融化、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最好的产品,也成为银行业追逐的最主要利润来源。新增贷款当中40%都放给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高房价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制造企业,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另一方面增加了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加工资。因为房租在提高,房价在提高,不加工资,员工走了。工资高,社保缴费又高,根源在哪里呢?在于要素配置的扭,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从银行体系来看,从贷款来看,制造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10%,现在降到7.2%,今年更严重,整个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当于三大产业贷款比重的3.3%。同时,房地产相关领域,即建筑业和其他的租赁业、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贷款比重在提高,意味着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在自我循环,这个金融机构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贷款。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贷款比重这几年持续大幅度提高,提高了13%。中国的融资难融资贵,准确来说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我们说保增长,调结构,又出现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什么呢?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产能,告诉大家这个结构性改革不是做减法,是加法减法并举并重。第三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全面深刻变化着眼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和中短期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果现在要素配置扭曲,稍微调整一下,制造业比重不至于过快下滑。

  政策目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本途径就是要靠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政策不一样,扩大需求主要是货币政策、政府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包括市场退出、企业制度、鼓励竞争、打破垄断。现在大家开始讲竞争中性,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是一视同仁,保护知识产权,减少不正当的干预。

  最近几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地深化,2015年提出来“三去一降一补”;2016年扩展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年重点讲了“破立降”,破除僵尸企业,培育新动能,这是补短板的一部分,继续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本文作者介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2条评论|7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最新评论 刷新
志大远行[河北石家庄]
这几年,我们的口罩产量是世界第一了。
2018-12-13 17:24举报2回复
飞弈天下[河北保定]
观点很好,赞
2018-12-13 09:10举报1回复
巨头专利战火蔓延 中国法院批准禁售部分iPhone机型 多家企业声援华为:员工买苹果手机等同放弃年终奖! 知乎被曝紧急大裁员 员工称只聊5分钟就让走人 李大霄喊话A股空头:快点投降 小心别被一网打尽了 男子涉嫌泰国杀妻骗保续:死者遗体运回国火化 印媒:担心制造业受冲击 印度欲限制民众从中国网购 特朗普首次就孟晚舟事件表态 环球时报:呵呵 严惩违法犯罪 捍卫法律尊严——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支持对平度严重暴力犯罪嫌疑人进行依法处理 孟晚舟保释后发出一条朋友圈: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杨伟民:高房价挤压实体经济 干一辈子不如买套房子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