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盘和林
此刻断言经济陷入滞涨还为时尚早,但有些风险不得不防。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这是CPI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后首次回到“2时代”,也是CPI环比在连续4个月下跌后首次迎来上涨。
与此同时,从经济数据来看,上游价格上涨和经济内需不足并存,同时股市债市双杀频现,使得市场对经济陷入滞涨越来越担心。在股市方面,经济不景气、外部影响因素不确定性高导致股市盈利前景不甚乐观,投资者信心受挫;在债市方面,投资者为对冲资产价格风险而卖短买长,使得长短期利差缩小,从而债市下跌。
以上信号都说明,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滞涨预期。所谓滞涨,是指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出现高失业率而同时伴随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出现了上述现象,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伊安·麦克劳德于1965 年提出滞涨( stagflation) 一词。
按照强调需求因素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传统理论观点,经济运行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需求从而促进产出的增加。而在此过程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保持负向变化关系。然而滞涨现象的出现则让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提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预期因素对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在长期,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也就意味着经济出现了滞涨现象。
根据目前的相关数据判断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滞涨,并没有足够强的说服力。首先从最直观的CPI增速来看,虽然同比上涨2.1%,从“1时代”跨越到了“2时代”,但是2.1%本身并不高,而且市场需求并没有大幅回暖的迹象,甚至有人根据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有所下行而担心出现了消费降级的苗头,所以只要没有大的经济异常波动,不会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而且2.1%距离政府工作报告划定的“3%左右”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安全空间。
至于目前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季节性的因素,比如全国范围内的高温、暴雨天气影响了许多地区的农产品储运,导致鲜菜、鸡蛋、肉类等食品的价格明显上涨;7月是旅游旺季,民众出行增加也会带动机票、旅游和当地消费品价格的短期上涨。另外,受国际成品油不断上涨的影响,交通燃油价格同比上涨了22.2%。
至于经济增速的放缓,下半年经济增长确实有压力,但却不是因为经济基本面恶化引起的。
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会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负面影响。投资、消费和外贸三方面均面临压力,将会对下半年经济增长造成不小的压力。但也应该看到,财政部已经表示,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积极”,具体方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增加基建等直接扩大政府投资的方式,而是通过减税降费和改善融资环境来服务实体经济,而这将会实实在在激发企业的活力,让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此刻断言经济陷入滞涨还为时尚早,但有些风险不得不防。首先就是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可能会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虽然我国核心CPI保持较平稳态势,但是国际油价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已经通过交通燃油费用的上涨初步体现出来了。接下里,未来油价大概率还会进一步上涨,对国内相关物价的传导效应还将继续释放,这会加剧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然后是消费不足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拖累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而且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而要提高消费,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税负,从更长远来看,要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因此,尽管经济面临挑战,但是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继续改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出现,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这些都将为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