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小微金融能否走红?

2018年07月11日18:05    作者:李奇霖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奇霖

  中央响应过后,银行是否有动力持续扩大小微的关键在于现有监管环境和利率环境下小微是否具有持续营利能力,这也是小微金融在政策红利期过去后仍然能够坚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央行斥资2000亿,定向支持小微金融

  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新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下调利率,提高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上限,提高国家融资担保资金对小微企业的担保金额。

  6月24日央行宣布,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行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约7000亿。

  其中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月25日央行宣布,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

  政策频出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政策的主要侧重点都有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小微贷款资金的成本,监管层希望银行小微资金成本降低后更愿意从事小微金融业务,也希望小微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得到融资。二是提高小微贷款的流动性,比如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抵押品范围等。三是提高小微金融的安全性,比如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小微融资担保金额不低于80%。

  二、小微金融现状:城商农商崛起

  根据上面的政策,我们看出央行直接释放出2000亿元,占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的0.6%,根据wind中小微贷款余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微型企业贷款余额+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的统计口径,这32万亿中有24万亿是商业银行提供的,其中主力是国有商业银行,但是从份额来看,2015年以来国有行和股份行的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城商行和农商行逆势上涨,今年第一季度合起来的份额已经达到50%。

  小微金融的重要意义就是服务那些在传统银行授信之外的长尾客户,比如工商个体户和小企业。但是这些客户往往授信不足,随着门槛的降低,违约的风险就有可能会相应提高,不良率会上升,控制风险所需要的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的工作量就会增加,人力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那么从现有的银行发展战略和监管环境来考虑,银行有没有动力来发展小微金融呢?

  三、内在动力是提高利率或降低成本

  现实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银行有监管的限制,有报表和股价的考虑,也有行长们业绩考核的动因,虽然这些目标的最终都是希望银行更好,但是这个“好”是一个复杂的标准,为了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这个问题更直观,利于建模,我们将它简化成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如果将这个问题模拟成一个工厂生产的决策问题,三种成品是小微贷款、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所以小微贷款、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是三个决策变量,假如分别是X1、X2、X3。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小微贷款的概念在不同标准下划分范围略有不同,但是基本都包含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其中有的是对公的(小微企业贷款),有的是对个人的经营性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所以有的银行将小微算作对公,有的算作零售,我们主要是为了计算小微在新增的银行信贷中的份额,所以单独将它拿出来,和对公(主要是大型企业)、零售并列。

  这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限制条件是不良贷款率和风险资本。

  首先,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涉及的几种变量进行估计:

  1、信贷总额

  影响信贷额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

  一是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增速。银行投放信贷额度是受到MPA考核监管的,具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政策(MPA)中有一个大类就是资产负债情况,其中有一项广义信贷增速,以M2增速为对标,超出一定范围不得分。

  二是风险资本,对于资本金不太够用的银行来说,可能存在因为风险资本计提而限制信贷额度的情况,本来风险资本也可以作为一个限制条件或者目标函数来考虑,但是它根本还是因为信贷额度而对决策有影响,所以就归入信贷额度中考虑了。

  小微贷款适用于75%的优惠风险权重,普通对公一般是100%,零售除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50%,其他都是100%。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也有一定腾挪额度、发放更多信贷的动力,具体方法包括:

  第一是银行间额度交换或者资产代持。第二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三是银登中心挂牌,进行非标转标。第四是“银信合作”或“银证信合作”以同业的形式通过通道发放贷款。第五是上市或发放二级资本债来增加银行资本金,适用于资本金不足而影响信贷额度的银行。

  加上在银行的现实运行中,会存在一些信贷自然到期,考核节点等对额度也有一定影响,所以银行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段剩余的信贷额度不好估计,不如就用风险资本总量为1来计算,则满足0.75 X1+X2+ X3=1。

  2、利率

  利率,就是产品的价格,我们的“银行工厂”中有三种产品:小微、对公和零售。他们的利率都是由无风险利率、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合理利润和风险溢价四个部分组成,即

  信贷利率=无风险利率+成本+风险溢价+合理利润

  从正常情况来看,零售和小微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零售相对风险低,所以小微应该比零售的利率高一些,对公虽然成本低,但是风险比较高。

  虽然定价行为也是MPA考核中的一大类,但是考核的标准不是很严,在基准利率上下浮动50%以内基本都合格,所以贷款利率目前已经处于比较市场化的情况,银行在定价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资质进行调节,并且不同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不同,也影响他们定价的考量,所以我们根据网络信息给出一个大概的估计:

  3、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就是“原材料”的价格,这是监管鼓励小微的主要手段就是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根据政策梳理我们大概计算出银行从事小微、对公和零售的资金成本分别是:

  根据2017年各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计息负债计算得到银行的算数平均资金成本是2.25%,在央行对小微降税、降准和降息(根据wind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根据期限不同在3.25%到3.85%之间,支小下调0.5个百分点后在2.75%到3.35%之间,用最低的来看2.75%的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低于资本市场利率。)后,再加上增量资金和其他补贴政策,我们假设小微的资金成本也下调0.5个百分点,是1.75%。

  4、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也是“原材料”的价格,根据调研情况来看,银行在小微和大中型企业之间人力成本的差别主要是在同样一套流程和成本下,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偏小,所以相应同样的贷款额度下,小微贷款的成本就比较低,比如同样一笔1亿的资金,是大中型企业一笔贷款的资金量,但是小微企业要放多笔,就需要多倍的流程和人力资本。

  实际过程中银行对大中企业和小微企业同样一笔业务的人力成本也是不同的,比如小微企业需要频繁调研来验证企业是不是还在,在征信困难的情况下需要去贷款人的周边询问一下他的信用情况,这些都是成本,但是我们做一个指导性的粗略估计,这些暂时不计。

  我们用银行总的人力成本均摊在银行的各种收入上,计算出公司类贷款所需要的总的人力成本,然后再用平均规模估计出一笔贷款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具体方法就是:将银行的营业收入分为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大概是营业收入的80%,然后将利息收入再分为发放贷款和垫款和其他生息资产收入,发放贷款和垫款占利息收入的60%,再次将发放贷款和垫款分为公司类贷款和其他类贷款,公司类贷款占发放贷款和垫款的60%,综合起来公司类贷款大概为营业收入贡献了30%,也可以认为总的人力成本中有30%用在了公司贷款上。

  我们根据2017年年报,分别随机选择了一家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进行计算,得到这些银行每1亿贷款余额的人力成本分别是56万、58万和48万,可以大概估计在50万左右。

  在根据我国对大中、中小和小微的定义结合我们的市场调研情况,假如普通对公的单笔额度平均在5000万左右,小微500万(对公略被低估、小微被高估,但是主要是为了衡量他们的成本,其实人力成本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被平均的情况,所以让两个数接近一些更符合实际情况)。

  则1亿资金放给普通对公2笔,需要100万人力成本,也就是1%,小微信贷20笔,需要1000万人力成本,也就是10%。

  从整体上我们估计小微、对公和零售的在同样1亿信贷额度情况下的人力成本分别如下:

  5、不良率

  不良率的监管上限是5%,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也就是大型企业是1.05%。

  2015年3月6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为了鼓励小微贷款,允许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当前小微差不多高出大型企业1.7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的规定给小微预留出了一定的空间,但是银行实际不会让不良率一下子增长过快,所以我们还是用2.75%和1.05%进行计算。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三种贷款的不良率都在5%一下,所以如果限制条件设成5%对实际运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小微、对公和零售中不良率最高的就是小微,全部走的做小微不良率最多就是2.75%,不会达到5%,所以这个不良率的限制条件要在2.75%以下才有意义,假设为2.5%。

  将上述条件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从银行的角度上来看,零售业务虽然不良率较低,但是每单位能获得的净利润也比较低,从每单位净利润和不良率的角度上来看,对公是最好的业务,不良低,利润又高,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前银行的业务是比较依赖地域的,虽然他们都知道对公业务“品质高”,但是也不是想做多少就有多少的,尤其是当对公业务进入瓶颈后,零售和小微就开始纷纷成为银行拓展的领域,这也是这几年银行发展的趋势。

  从小微和对公业务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影响银行拓展小微业务的主要障碍不是资金成本,而是人力成本,因为通过降准、降税和降息为小微业务降低资金成本对银行的净利润来说帮助不大,降低人力成本才是真正解决银行从事小微金融的痛点。

  银行的每单位资金的净利润表示为:

  每单位资金净利润=利率-资金成本-人力成本

  将风险资本的限制条件分别带入目标函数和不良率的限制条件中,在图表【11】数据情况下银行在小微、对公和零售上进行决策的最优解是小微和零售是0,对公是1。

  实际银行是不可能只做大中企业的对公业务的,但是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综合不良率、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风险资本计提的考虑下,对公业务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但是如果这些数据变化一下,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让银行扩大小微的规模,主要的做法包括:第一,提高小微贷款的利率,第二降低小微贷款的成本。放到公式里看他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增加X1的系数,那X1的系数要增大到什么程度才能让银行有主动增加小微金融的规模呢?

  经过计算,我们得到每单位净利润在1.7%的情况下银行才有扩大小微金融规模的动力,比当前提高0.45个百分点,要求利率13.45%。

  具体到落实上,就是银行提高小微金融利率0.5个百分点或者降低小微金融成本0.5个百分点。

  当满足了这个利率的情况下,新增银行信贷中小微贷款有望提高到31%的份额,当前我国小微金融占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的份额已经达到30%,并且开始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公业务是一项非常依赖周边环境的业务,部分估算的数据在不同银行中也有所不同,带入后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方法仅供参考。

  当前各银行也在相应号召积极发展小微金融,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修改员工考核指标,向小微倾斜。第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从对公中分离出小微部门,设立专人负责,划拨专门的小微金融额度。第三,采用更全面的征信方式,提高审批效率。

  但是,在响应过后,银行是否有动力持续扩大小微的关键在于现有监管环境和利率环境下小微是否具有持续营利能力,这也是小微金融在政策红利期过去后仍然能够坚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圈里有句话:小红靠捧,大红靠命。小微金融想要红,除了央行的力捧,还要看自己。

  (本文作者介绍: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

责任编辑:杨群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小微 金融 李奇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辽宁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率先提出生二孩有奖励 网传国航CA106紧急下降竟系机组人员吸烟误关双组件 国家粮油中心:我国有能力应对美国大豆进口减少缺口 人民日报:美国挑起对外贸易战给世界带来三重危害 商务部回应美方2000亿美元征税清单:完全不可接受 央行马骏:美方对华2000亿美元征税计划仍有不确定性 证监会座谈上市公司:十五家公司陈情 民营企业诉痛点 管涛:美拟对2000亿中国产品征税 影响无需高估 刘强东:很多中国保险公司挂羊头卖狗肉 必须回归保险 楼市调控扔炸弹!价格设涨停板新房每年涨幅不得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