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是那只“矿井中的金丝雀”吗?

2018年07月02日13:22    作者:陈志龙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华为“突围式”的搬迁是产业资本对一线城市高房价发出的严厉警告。近来,大中城市房价如服“摇头丸”式的癫狂旷世未有。深圳招商地产的一处楼盘,捧着5000万现金来买房的,也只能找个角落蹲一下。

  华为终于开始对其部分核心产业进行布局调整和搬迁。下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最引人瞩目的财经新闻是,华为动用40辆8吨大货车,共60车次,往返深圳和东莞松山湖之间进行搬迁。7月2日,将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上班,约有1500辆车(其中大巴70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华为从一家用户交换机(PBX)生产公司销售代理,到如今的世界级企业。华为是许多优秀企业的杰出代表,它们的成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的各种“语录”流传网络,被称为管理思想家,他较少公开露面,偶尔与媒体谈热点问题,如最近的中美贸易争端、华为搬迁的问题,他总是小心翼翼,十分谨慎。4月初,任正非在与媒体进行会谈时。对于外界传言的华为“外迁”,他直言这是不存在的事情,“深圳的营商环境总体已经很好了“,“我们从未想过要外迁,我们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三个月后,一支浩浩荡荡的搬迁大军还是进入了紧挨深圳的东莞松山湖。

  现代企业是车轮上的工厂。一个小时的车程,房价天渊之别。今年初,有消息说东莞为吸引华为,以极低的价格提供了松山湖2000亩项目,预计能建成3万套安居房和人才公寓,全部统一为8500元/平方米。有消息称,这批户型以两房居多,各部门分配的房型比例一致,一房占12%,二房占76%,三房占12%。与此同时,分配方案采取的是积分排序形式,入职年限、在东莞常驻年限、年度绩效、公司荣誉称号等都能加分。

  企业经营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过去几年间,随着深圳房价格在高位上“撑杆跳”式的翻番,包括任正非在内的一些早期的创业型企业家都颇有怨言,关于华为不堪员工生活成本高企等而有意搬迁的消息时有传出。深圳市政府也作出回应要积极想办法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和安居房的办法留住这些企业,然而僧多粥少,最终华为这些大企业还得考虑备选方案。华为相关人员表示,除研发团队外,此次搬迁还包括一些其他部门的人员,此次搬迁或是华为扩大发展规模的一部分。

  华为“突围式”的搬迁是产业资本对一线城市高房价发出的严厉警告。近来,大中城市房价如服“摇头丸”式的癫狂旷世未有。深圳招商地产的一处楼盘,捧着5000万现金来买房的,也只能找个角落蹲一下。当地媒体现场造新词——五千万蹲。由于价格管制和一二级市场倒挂,南京、杭州等地一号难求,摇到就是赚到。在上海的一个高峰会议上,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警告说,“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乱象丛生,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举借债务,金融监管再严厉也会出现金融风险。”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同时警告说,大量的社会资金资源被配置到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又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控和对冲机制,房地产金融化的同时,又在不断的违背金融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最终会使得到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依赖推高房价,社会资金必须源源不断的注入,才能维持其运行和发展,这个运行逻辑的结果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当年的日本的房地产危机和美国的次贷危机。

  话音刚落,华为浩浩荡荡的搬家大军用行动投票。过去几年间,面对持续攀升的高房价,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这番话别具深意,意味着住房问题上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责任将进一步厘清,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层次需求。

  过去几年间,虽然重点大中城市、中心城市采取了严格的限购限贷措施,但房价的普遍性轮翻上涨已不再局限于官方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三四线城市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和去库存也使得地价房价飞涨。许多城市房价甚至一两年出现100%的上涨,“百亿地王”竞相破壳,与此同时市场的一些风险讯号也已露头:曾几何时,因为参与摇号“抢房”人太多,“日光盘”、“夜光盘”都放在体育场里开盘,上千万的新房动辄首付八成,多家银行开始相继加入暂停房贷或者只贷一至二成的惜贷阵营,这都是市场在高位值得警惕的风险信号。

  “内地房地产市场在高位出现的这种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及此轮危机前的美国非常相近,住宅类资产价格持续冲高到信贷无法支撑甚至枯竭的程度,“尾部风险”值得警惕。香港最近连续上调与房地产相关的外籍人士的交易税、持有税,首度开征一手房的空置税就是出于对市场泡沫化的担忧。”不久前,笔者与多位同样处于高房价炙烤下的港澳经济界人士谈及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问题,一位资深金融专家如是说。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过热有复杂的成因,城市化带来数亿人口向城市转移,释放出巨大的住房需求,土地财政和信贷洪峰支撑了以房地产为核心的人民币资产的超级繁荣,以至楼市高烧到今天。1998年,中国银行体系内的广义货币量M2还不到10万亿元,而如今已直逼200万亿元,存量住宅资产价格接约为400万亿,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渠道狭窄,货币洪水与房价的线性放大效应和”加速器效应”日益显性化,市场泡沫化的过程加剧投资投机行为狂热的非理性化。

  房地产走过了二十年的流金岁月,这也是一个堪称经典的完整周期。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享受到了超级红利,市场参与者基于过往的经验和预期,认为“狼永远不会来”、“这一次完全不一样”、“没有人看到将要发生什么,只要音乐不停,你就只管继续跳舞。”市场日益呈现出2015年股市“近看6000点远眺万点”的非理性亢奋。一个市场如果只有贪婪而没有恐惧,只有侥幸而没有理性,只有亢奋而无伦理规范,那是一个低安全边际的“柠檬市场”。

  泡沫泛指价格偏离经济基本面(Fundamental)可以解释的价格水平的急剧上升。太多的教训说明,对于靠货币堆积和全民投机心态膨胀起来的资产泡沫来说,逆变往往就是心理上的 “一转念”。当然,能先知先觉在股市6000点成功逃顶的人毕竟是少数。经历过多次房地产崩盘的李嘉诚先生前几年大举套现敏感市场的物业,转手抄底欧洲市场;一向谨言慎行的业界王石也就此提醒:“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人类在利益面前很难摆脱对群体性共识的渴望,所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才是少数赢家永恒的生存宝典。

  这个双休日,与一位投行人士谈当下的房地产,他说,华为低调的“突围式”的搬迁,如果用西方危机预警理论来解释,堪称为瓦斯泄漏前第一时间报警的一只“矿井中的金丝雀”,对一线城市的楼市有重要的警讯价值。 从当年的日本到此轮危机前的美国,当一个国家被房地产彻底挟裹和绑架时是最危险的。从来没有哪一个“伟大的国家”是通过钢筋混凝土的堆积“做大做强房地产”来实现的,也不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可以回避基本的经济规律。要相信历史,历史是会不断重复的,人们会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泡沫破灭总是在一个无法预知的时刻,投资者开始“往下看”,意识到他们原以为会永远持续的天价根本没有基本面的支撑,于是便开始抛售。泡沫终将破裂,基础价格终会回归。房地产危机可能通常没有什么预热过程,宽松货币洪流把投机泡沫推向高潮后,“必然出现买方对卖方的大量过剩,导致已经涨得离谱的资产价格继续攀升,否则价格水平绝对达不到那样高的沸点。”实际上,当大多数投资者都形成群体性共识,认为价格还会上涨并对此深信不疑时,危机会不请自来,价格上涨可能会突然停止。投机型市场都有这样的特征,在价格最高区间,当按捺不住冲动的最后一批买家倾其所有全仓杀入,购买欲望得到满足后,竞价瞬间消失,市场上就只剩下卖家,你那“五千万蹲”的豪宅卖给谁?你不是接盘侠谁是?

  金融和房地产泡沫天然具有自我麻痹效应。多年来,市场狂飙让多数人都像注射了荷尔蒙,不灭的财富神话让他们如鲨鱼嗜血般地追逐下一场“轮盘赌”。当汗流浃背诚实劳动一辈子所得不及炒一套房的收益,当继承先人的物产就可以不用劳作,谁还有心思去做实业?房地产过热扭曲经济和社会生态,造成“一业兴旺百业衰”的困境,对经济金融安全的威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破坏,日益显现。 美国和当年日本的教训都说明,在市场处于“高风险状态”时,一个清醒的决策层非常重要。如果决策者也像格林斯潘那样,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放纵市场失灵,或者像当年的日本,投鼠忌器、首鼠两端,在市场失控时一再迟疑摇摆不愿出手,或者野蛮粗暴棍棒齐下,那么将铸成历史性大错。

  当下的中国,楼市泡沫无限堆积,房地产成为一头可以吞噬40年改革成果的难以降服的怪兽。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川岛博之警告说“中国土地价格处于严重的泡沫状态”,中国要吸取当年日本的教训,不能把土地当成要什么就来什么的“万宝槌”。美国房地产经历了多次起落,他们明白经济衰退、金融坍塌和房地产崩盘之间必然的逻辑渊源,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应该及时处理房地产泡沫。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委婉地建议,中国地方政府需要扩大财政收入来源,而不要过于依靠土地。而与此同时,多家国际评估机构也频繁地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预警。太多的“矿井深处的金丝雀”在发出杜鹃啼血般的警告。

  我赞同兴业全球基金原总经理杨东先生为《日本的迷失》一书序言中一段话,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更重要的大概不是争论(股市和房地产)有无泡沫、泡沫有多大的问题,而是要有危机应对的预案,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泡沫破灭后的危机应对上,尽量减少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没有经历过大萧条,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房地产风险。但是,我们面临着当年比困扰日本、韩国和美国更严重的资产泡沫问题。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历史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只强调不同而无视共同规律的研究,我们可能会重蹈覆辙。要深刻认识到,既然资产泡沫可以在美国这些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内滋生并破灭,如果我们任其狂飙,泡沫也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上被击破,“危机之门”可能就此打开。因为任何一个市场,没有永久的繁荣,一如美国人在总结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所说的,“繁荣,正如它不请自来一样,也有可能不辞而别。”这是濒临危机的读秒时刻,也是理性有担当的决策者抉择的时候。面对坚硬的泡沫,需要坚定的决心,要切实加强预期管理,构建系统性的反危机预案。如果处置得当,那是中国经济一个美好清晨的开始;如果处置失当,那是一个痛苦的漫漫长夜的开始。

  请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时间窗口。

  (本文作者介绍: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财经作家。微信公众号njchenzhilong)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华为 搬迁 企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评论:许家印20亿美元买下新能源汽车的一张昂贵门票 贾康:不宜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 应培养纳税意识 贾跃亭造车难言未来:资金不等于核心竞争力 湖南党报痛批长沙楼市乱象 省委某领导暗访后震惊 央视评论:房租10年180万?房企变房东 行不行得通? 拼多多公布招股书:三年亏损13亿 收入靠广告和佣金 微信收费再升级 面向10亿用户薅羊毛为何能如此任性? 格力电器前董事长朱江洪:"我对格力做芯片信心不大" 股灾背后的原因:股民缺乏金融理解力 华为研发等部门从深圳搬至东莞 2700名员工集体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