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明:污名化金融业可以休矣!

2024年07月11日11:06    作者:李利明  

  意见领袖 | 李利明

  近年来,网上舆论对于金融业的批评指责之声愈演愈烈,大量声音已经从客观的善意批评转向了不客观的恶意污名化,特别是在金融机构的相关领导接受审查调查、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上市金融机构披露薪资信息之际,对金融业和具体金融机构辱骂、贬低、嘲弄之类的声音在很多平台上大行其道,不少评论对于金融业的降薪表现出幸灾乐祸,甚至对于金融从业人员的个人悲剧也不乏充满恶意的点评。

  作为曾在金融业工作过十几年的前金融业者,我想说的是:污名化金融业可以休矣!

  客观认识金融业的社会贡献

  一提起金融业,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金融业不是实体经济而是虚拟经济,只是资金空转而不创造真正价值。这是一种缺乏基本常识的认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强国崛起中,金融业都起到了关键支持作用——票据和债券等早期金融革命和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造就了17世纪荷兰的“海上马车夫”黄金时代;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特许成立英格兰银行和公债发行方式变革,开创了强大的金融业,为之后“第二次百年战争”中英国战胜法国提供了关键财力支持;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创设美国第一银行,支持了独立建国后的美国经济恢复稳定并走上工业化道路;19世纪后期德国创办了全能银行制度,帮助了化工、机电和军火等不同工业巨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日本和韩国创立的主办银行制度,促进了两国“二战”后的经济奇迹;风险投资的高度发达以及纳斯达克市场的活跃推动了以色列成为当下科技创业创新的沃土……

  金融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得到中央肯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前,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蝉联前四位,这本身就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地位的证明,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不夸张的说,没有2023年末461万亿元的金融业总资产,就不会有2023年126万亿元的GDP。

  对于不了解金融业的价值和贡献的人士,建议他们去阅读陈志武教授的大作《金融的逻辑》、《陈志武金融通识课》和《陈志武金融投资课》。

  具体分析金融风险的各种来源

  金融风险是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媒体关注报道的重点事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因此,中央要求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现实中,每当某个重大金融风险事件或者重大金融案件被披露或曝光、某个金融机构发生重大亏损、某个信托产品或者资管产品暴雷、某个高风险金融机构被接管或者托管,网上都会有很多声音在说金融机构“烂透了”、“风险太高了”、“不安全了”,认为金融业不但没能创造价值,反而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风险和损失,真是不可原谅。这些声音的传播扩散甚至会引发公众对金融机构的恐慌,导致真实的金融风险发生。

  的确,当下金融业的风险不容忽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力很大。但是,金融机构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机构,金融风险不可避免更不能消除。我们需要分析当前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进而考虑如何从源头上极大缓解和降低部分风险。

  当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大致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大家都关注传播的金融机构管理层违法犯罪造成了重大损失,或者大股东通过内部人士把金融机构掏空,如赖小民之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张伟之于锦州银行、吕奕之于五家村镇银行等;二是地方政府要求金融机构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和具体企业或项目,特别是要求当地城商行和农商行为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如果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或者经营不善而倒闭,这些贷款就成为了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或者主要负责人盲目扩张,或者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不善,导致了很多贷款或者投资项目不谨慎或者存在腐败行为,最终产生重大风险和损失;四是由于金融机构响应号召,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而为民营企业纾困、为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提供普惠贷款、为“六保六稳”等提供金融支持,最终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政策性”客户违约损失;五是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出现普遍下降,部分行业由于政策或者市场原因而出现了行业性风险,无论是贷款违约还是股价暴跌,都导致了提供债权或者股权支持的金融机构风险增加,或者金融产品出现亏损,等等。

  我们对各类金融风险初步分析就可以看出,有些金融风险与经济和金融环境、政策要求、政府干预等情况有关,有些与金融机构自身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有关,有些是一些“坏人”违法犯罪的结果。面对不同情形,各方不能一味指责金融机构或者从业人员不负责任,而要具体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改正完善措施,共同参与金融风险化解,从而降低金融业的整体风险状况,如:如何改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避免内部人控制或者大股东侵占?如何减少地方政府对其控股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和经营的不当干预?如何通过加强监管来促进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限制其高风险行为?在经济大环境压力下,金融机构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

  理性看待金融业的薪酬待遇

  每当上市金融机构发布年报时,高管薪酬和员工平均薪酬就成为媒体报道和网上热议的话题,两者排名最高的金融机构及领取高薪的金融高管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成为网暴对象。金融机构降薪的媒体报道在评论区往往会赢得很多叫好声,有些评论认为降的还不够,认为金融没什么技术含量,拿个民工的待遇就行了。甚至有经济学家也称“金融业降薪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为了降低金融业吸引力,转向发展制造业”。

  部分金融机构的确存在薪酬不合理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部分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与其盈利状况不匹配,有些基金公司等机构从业人员的薪酬与他们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不匹配。针对这些情形做出调整势在必行,但并不能据此得出“金融从业人员待遇过高”或者“金融业就不应该有这么高的待遇”的普遍结论。金融业是资本、技术和人力三者都密集型的行业,仅就人力资本而言,且不说一流的金融家像镀金时代摩根财团的约翰·摩根(老摩根)、二十世纪70-80年代花旗银行的沃尔特·瑞斯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这些顶级金融家给本机构以及美国金融业创造的价值和带来的贡献。各类金融机构的众多决策者,如果通过清晰战略为公司指明了方向,通过科学决策给公司降低了风险、避免了暴雷,这难道不是创造价值吗?在广大金融从业人员中,除了高学历和高人力资本的标签外,金融科技需要熟悉金融与科技的专业人才、风险管理需要量化计算和建模分析的专业人才、项目评审需要了解不同行业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的各类专家、金融市场交易需要数学或者物理学背景的“宽客”,等等。可以说正是因为金融业汇聚了大量不同行业、不同背景和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把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最需要、最有前景的领域和具体项目,才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客户的风险以避免资产质量恶化,才能够熟悉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而敢于对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支持。这样的专业人才难道不应该基于他们为客户和本机构创造的价值和贡献而给予应有的待遇吗?

  此外,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早已完全实施市场化薪酬体系,出现风险的分支机构,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待遇都会很差甚至惨不忍睹,实际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形并不罕见,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

  如果通过某些方式强行压降金融机构的薪资水平,进而让金融业的吸引力下降,结果一方面是各类专业人才离开,导致金融机构无论风险管理还是项目评估、行业分析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下降,风险增加、盈利下降,最终损害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状况,进而损害其为实体经济、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留下的金融从业人员由于激励下降而选择“躺平”消极怠工、不再勤勉敬业,只想着“尽职免责”而不再考虑如何为本机构及社会创造价值,这最终会导致整个金融业的僵化和丧失活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进一步下降。

  面对污名化,金融机构能做什么

  当前中国金融业的问题,不是很多网上声音所说的“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过高了”、“应该限制金融业的扩展”、“让金融从业人员成为金融民工”、“让金融业不再有吸引力”等等,这种零和博弈的认知没有考虑到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没有认识到金融业衰落了对经济造成的巨大负面冲击,不会想到从民粹主义立场出发的“均贫富”只会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本的错配和损失,并不会给其他行业或领域创造更多的价值。

  金融机构面对自身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与不足,面对污名化的声音,不能保持沉默或者用普遍降薪来缓解声誉压力,而应考虑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果,从而让金融业更加强大,进而更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将这些措施传播出去,慢慢影响媒体和公众的看法,逐步摆脱被污名化的声誉。

  金融业需要做且能够做好的事情还有很多,如:

  做好金融机构“讲政治”、“顾大局”工作的信息披露。除了做好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宣传之外,还可以定期披露开展对经济和社会有利但难以盈利的高风险业务情况、为高风险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数据、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减免及核销的贷款状况等信息,金融机构将这些业务分列出来,一方面让社会各界对于金融机构这方面的社会贡献有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在这类业务产生损失时媒体和公众也不要一味质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明确金融机构各级负责人的考核提拔标准。很多网上声音都在批评金融机构人员提拔标准不透明,经常提到某些负责人在某个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各项业绩指标很普通却能获得快速提拔,从而导致内外部的普遍不满,认为存在暗箱操作和腐败。金融机构可在官方平台或者年报中详细披露一定级别的负责人获得提拔的原因,无论是政治意识到位还是业务发展出色,都做到公开透明;地方各级组织部门在考核选拔当地金融机构高管时,也将缘由公开披露。这样就能够把激励真正落在实处,引导金融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按照这一导向开展工作,以达成相应的目标从而实现晋升,并能够让媒体和公众相信金融机构人员变动的公开透明。

  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并对外公布。金融机构当下需要做的,不是在各种压力下的普遍降薪,更不是搞成基于级别发薪的大锅饭,而是要认真检视原有薪酬制度下产生了哪些扭曲和不公、造成了对客户利益的不当损害、导致了资金和资源配置的哪些不合理、造成了哪些短期行为和风险隐患,然后在监管、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下,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并对外公布。基本原则应该是实现从管理层到各级从业人员,其收入与长期贡献和风险状况挂钩、与金融机构为客户和社会创造的价值挂钩。如基金业可以按照《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所说的“风险共担(skin in the game)”原则推动收费标准和薪酬体系改革,基金公司将所收取管理费的90%以上等比例投入到其所管理的基金中,并通过递延方式确认收益和发放奖金,真正将收入建立在与客户共担风险、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之上。

  还想说一句,面对网上弥漫的污名化声音,金融机构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被完全裹挟,守住底线不为所动可能是更好的声誉风险应对方式。当年我处置一起员工言论不当引发的重大声誉风险,对该员工严肃批评并要求其郑重致歉的公告发布后,面对网上大量留言评论“这种人还不开除,留着过年呢?!”,我对领导说:如果我们公告把这名员工开除了,网上会有评论说‘这样的人还不把他抓起来!’;如果我们公告已报警,网上还会有评论说‘这样的人就该拉出去枪毙!’,我们能被这些网上声音牵着鼻子走吗?!”

  面对网上弥漫的污名化金融业之声,我不由想起了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那本名著。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道誉声誉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快讯:百度短线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发布 315晚会曝光假香米、非标水泥管等,多地连夜处置涉事企业 一图读懂丨“315晚会”都曝光了什么?点名了哪些企业? 刚刚!林毅,被查!2000亿白马跳水!上海突发!警方出手:刑拘! 女学员单飞歼11B向家人报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县美术馆馆长群聊发不雅照 解释称手机中病毒 补壹刀:今天最大的国际笑话,但可能是一盘大棋! 视频|红色通缉犯郭文贵在美国被捕 奇葩的创维汽车:碰撞试验0分,专攻司机养生,创始人豪言“开车可续命” | 次世代车研所 “反华五人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