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李利明
7月1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南海农商行、东莞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更新上市申请材料,积极推进上市。而在此前的6月26日,上交所终止了江苏海安农商行的上市审核,引发了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当前,还有八家中小银行在沪深交易所排队上市。对于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而言,且不论上市有何重大意义,至少就声誉风险管理而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资源投入,如果不能形成自身的业务特色并让投资者持续认同,上市本身就是重大声誉风险来源。究其原因,银行一旦启动上市,将从两个方面增加声誉风险,一是因为上市和相关信息披露而引发了各类媒体的更多关注报道,潜在的声誉风险隐患增加;二是由于不容乐观的估值和定价而引发了面向投资者的长期声誉风险。
中小银行原本偏居一隅,上市之前受到媒体的关注度不太高,同时,自身的信息披露基本上限于监管要求的年度业绩简单披露,再加上遭遇监管处罚、高管人员变动或者违规违纪被审查调查,以及一些消保事件在网上曝光,能够被媒体关注报道的话题相对较少。银行一旦启动上市安排,就要更加公开透明的披露信息,让外界更多了解本行情况,无论是申请上市期间披露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还是回复交易所问询时披露的敏感信息,以及上市之后必须及时披露的风险信息、投资者问询的回复,都会让自身的风险信息更加充分的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相应被媒体关注报道的频率大大增加,被负面报道甚至恶意报道的压力也急剧增加。而中小银行上市之前,声誉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往往较少,缺乏面向各类媒体的公关能力;专业的声誉风险管理人员较为匮乏,基本不具备应对各类风险事件和突发危机的能力,负面报道乃至恶意报道的频率将大大增加。
因此,中小银行如何没有足够的声誉风险管理资源投入,没有建立起适应当下舆论环境特征的声誉风险管理能力,上市将带来无穷无尽的声誉风险压力和挑战,还可能因为声誉风险而引发自身其他风险充分暴露甚至严重程度加剧。
中小银行上市溢价发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发行价格及股价走势将成为投资者表达不满和媒体报道的声誉风险来源,也为后续再融资埋下了隐患。当前,A股上市银行全部破净,估值最高的招商银行市净率不过0.9左右。纵观全球银行业,低估值是普遍现象,只有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寥寥几家的市净率高于1。在这种环境下,中小银行上市将面临估值定价的一系列挑战——如果发行价低于净资产,对于国有控股中小银行而言,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贱卖,谁来承担这种指控?如果按照净资产定价发行,能否获得足额认购?近年来,多家上市或拟上市小银行的部分股权频频挂网排卖,虽然挂牌价格低于净资产值,也难免遭遇流拍甚至无人问津的窘境,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用更高价格认购银行股份?即使银行找到几家具有国资背景的基石投资者溢价认购来实现“不贱卖”,如何确保上市后股价不跌破净资产,不让基石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产生账面亏损?2021年上海农商行上市就曾出现“上市三日:炸板、跌停、破发三连”的情形,引发了大量的媒体关注报道,其随后的股价逐步下跌也受到媒体持续关注。其他银行上市也基本类似,上市当日的股价基本上就是最高点,伴随着股价下跌的是投资者的不满,在各个股票投资类平台的投资者交流区,银行及其高管成为中小投资者谩骂的对象,媒体更是对于上市银行的股价走势和估值状况持续关注。即使银行踉踉跄跄的完成上市,未来的再融资将难上加难,面对惨淡的股价,如何避免贱卖股权的指责?如何避免媒体对于各类投资者指责与不满的关注报道?如果通过地方政府协调以高于市场价增发,引进国有企业入股,它们面对投资账面亏损的压力,面对投资者的诘问和媒体报道时,如何做好自身的声誉风险应对?
因此,中小银行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业务亮点和傲视同侪的经营业绩,就不要考虑上市了,因为上市定价、股价走势、投资者不满、再融资挑战等等,都会让上市带来压力和束缚的一系列代价远远大于上市融资的一次性好处,面向投资者的声誉风险更是无解。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道誉声誉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