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温彬、王静文
央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门开设专栏,分析“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既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回应,也预示着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将会有新的要求。
中央之所以开始关注金融资源盘活问题,有其现实背景。一方面,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如果仅靠新发贷款去拉动经济增长,不仅难度大,而且效率低。另一方面,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使其从低效领域转向高效领域,进而带动信贷结构改善和效率提升,同样也能实现支持实体经济。
因此,央行近期在多个场合表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本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强调,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央行看来,待盘活的存量贷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房地产贷款。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这一比重自然也会随之下降。二是平台贷款。随着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三是基建领域。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存量资产,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也将减少一些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贷。四是融资结构优化。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也会对贷款融资产生良性的替代效应。
资金盘活之后,决策层希望能够重点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能源安全等。当然,这也需要政策善加引导。
央行指出,在盘活存量资金过程中,货币信贷供需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需要科学看待,有取有舍。一方面,视角应该多元化,即不仅要看信贷总量增长,更要看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是否得到充分满足,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结构调整过程中,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可以说,这既是对近年信贷月度波动加大的回应,也是在引导市场降低信贷增速预期。
具体到下一阶段信贷投放工作,央行要求要保持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具体又有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这就要求银行要把能投的信贷项目放在年末投放,避免积压至次年年初冲开门红,从而造成信贷投放年末年初大幅波动的情形。
二是“要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更为合理把握对‘基本匹配’的理解和认识”。这意味着不能短期、机械地要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当经济存在负产出缺口时,M2和社融增速都可能高于名义GDP增速,而这是为了弥合负产出缺口,推动名义GDP向潜在增速回归。所以,应该从跨周期角度来看,确保与中期潜在名义GDP基本匹配。
三是要“着力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这就要求信贷结构有取有舍,要顺应地产需求系统性下降与化债带来城投贷款下降的趋势,将置换出来的资源转移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整体上评估信贷支持增长的效能。
总而言之,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之后,央行将会引导金融机构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从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三方面入手,推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