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金煜‘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刚刚闭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并明确提出要做好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2013年,中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其纳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了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大幕。十年来,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无论规模还是效率、服务广度抑或深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支持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期间,上海银行坚持服务中小微,深耕普惠金融,力求看得清、谋得全、做得透,在探索与创新中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
立足“三个深刻认识”,始终坚持把普惠金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深刻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新机遇。十年来,宏观经济快速转型升级,智能化、数字化、专业化成为产业新趋势,大量业态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国已达1.8亿家,并继续以每年10%左右速度增长,催生大量普惠金融需求。特别是快速进化的产业群、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更发挥乘数效应,撬动了几何级数的市场空间。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创新,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飞速发展,使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了解决的钥匙;全线上流程、无接触服务、数字化风控在银行快速应用,为普惠金融效率提升、覆盖面拓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能力。上海银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着力将普惠金融的历史机遇化作全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刻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要求。中央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普惠金融进行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倾斜资源,人民银行在定向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等方面精准滴灌,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监管机构从以目标考核和过程监测为导向,到提出普惠“五专机制”体系化要求,再到以数字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监管政策因时应势不断深入,引导银行普惠金融之路走得更稳更远。上海银行在主动对接政策和落实监管要求中,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普惠金融发展的成色。
深刻认识发展普惠金融的新使命。发展普惠金融是落实金融为民的必然要求,作为城商行,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的定位。发展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作为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推进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普惠金融发展的好不好,是实体经济血脉通不通的重要表现,也是检验金融发展质量高不高的重要标志。发展普惠金融是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模式发展空间日益狭窄,转型发展已成为银行必然选择。十年实践证明,从集中在红海市场同质化竞争到在普惠等领域百花齐放,从过往遵从“二八定律”到现在深耕“长尾客户”,普惠金融正在不断释放成效与价值。上海银行也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积极探索并践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把握普惠金融发展新机遇、新要求和新使命过程中,上海银行不断思考解决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推动管理方式、管理逻辑创新突破,推动工作思维、工作方式加快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近年来年均增长超过50%,服务客户40万户,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着力“三个突破”,始终坚持把普惠金融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重点
上海银行把握时代机遇、践行金融使命,积极思考并构建符合实体经济特点、中小微企业需求、自身实际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
第一,推动数字化突破,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之路。长期困扰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瓶颈,在于因客户小而分散、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服务成本与价值创造不对等,而数字化提供了解决之道。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基础上,上海银行按照“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有序推动以数字化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将线上化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汇聚整合内外部各类数据资源,二是推动产品、服务、管理线上化,以此打通普惠数据积累与应用之路。将数字化作为解决问题的抓手,坚持以客户视角、端到端思维、全链条理念,搭建基于数据分析的产品服务平台,打通客户需求与产品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价值实现之路,使产品服务更高效便捷地触达更多客户。将智能化作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强从服务、运营到风控的全流程、体系化建设,提升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销售、智能客服等能力,为更好服务普惠客户创新赋能,最终打通普惠服务与价值创造之路。
以服务产融结合为切入,打造以“上行e链”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着力构建“三个链接”。一是创新推动信用链接。在打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信用链的基础上,逐步将“强核心供应链”向“泛核心供应链”转型,推动业务从核心企业信用输出转变为信用输出与产业链协同,通过构建自主风控能力,进一步解决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覆盖面问题。二是突破抓好生态链接。通过与核心企业共建“产业+金融”生态,获取“数据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建立良好信用生态;聚焦制造、绿色、大基建、新兴消费等领域,建立包含“e保理、e订单、e采购、e库存、e商票”等多元产品体系,形成高效融资生态,进一步解决客户触达广度、融资服务速度难题。三是着力构建服务链接。对核心企业,以综合服务为核心,夯实产融结合底座;对上下游企业,以标准服务为抓手,提升金融滴灌效率。在此基础上,整合两端服务,赋能全链条价值提升,进一步提升服务“含金量”。目前,上海银行线上供应链贷款规模已超500亿元,累计服务产业链上超10万客户。
通过普惠金融数字化突破,促进了全行数字化转型,使数字化思维逐步成为全行的思维方式;加快推动了技术基础的进步,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全行核心业务系统重构,更好夯实数字化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底座,使全行数字化转型不断走向深入。
第二,推动产品线突破,构建“点滴用心、相伴成长”之路。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升级、新兴主体快速壮大,原有单一融资产品不足以满足普惠客户需求。对此,上海银行在横向上,把握普惠客户涉及行业广的特点,着力推进基于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与科创金融联动,通过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改变原有重资产融资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与绿色金融联动,聚焦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等领域创新投融资产品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普惠金融发展。在纵向上,契合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创新构建“小微快贷”产品体系,满足客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多层次需求。
以“快”为核心,着力在三个方向推动。一是快速挖掘需求。结合数字工具应用,在业务系统中设置客户旅程数据埋点,从客户端快速分析普惠产品存在的问题;结合搭建“上行惠相伴”服务平台,加强与客户双向互动,直接把握客户需求和建议,及时丰富普惠客户画像,为推动服务从“千客一面”走向“千客千面”提供基础。二是快速迭代创新。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快速改进机制,通过可视化数字平台,动态监测普惠客群结构、流程效率、资产质量,及时改进流程、优化产品。建立以业技融合为驱动的敏捷开发机制,通过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产品快速迭代。例如,根据客户诉求,上海银行反复迭代创新推出全线上电子保函,大幅简化手续、提升效率,办理时长从之前5天左右缩短至几分钟,极大提升客户了体验。三是快速构建场景。通过整合行内资源,形成包括业务、技术、营销等在内的场景搭建快速反应团队。依托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标准化模块,与具有集群效应的场景式商圈与平台合作,通过系统直联实现批量服务。同时,积极将场景从外延式向内嵌式转化,以嵌入式金融服务为抓手,延伸获客界面与服务边界,为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之外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构建普惠产品线的过程中,通过基于客户需求视角的全方位分析、全流程设计,为塑造全行产品创新机制和能力提供了有益实践,更推进了全行客户思维的强化,使以客户为中心在全行产品打造中得到了具象体现。
第三,推动服务面突破,打造提升价值创造之路。发展普惠金融,既要注重“普”不断拓宽服务面,也要注重“惠”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因此,一方面,发挥平台属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配套基于客户需求的标准化产品服务体系,改变原有以线下、散点为主的客户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并举、批量式客群服务,使服务更便捷、更可获得。另一方面,着眼生态搭建,联动政、会、银、企,构建多方协同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合作圈,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提供不止于贷款的综合金融服务,使服务更有质量、更具价值。例如,上海银行与上海市中小微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创新合作,推进实现“两个打通”:一是打通“政府+担保+园区+银行”四方合作支持通道,通过整合政策优势、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优势、园区信息优势、银行资金和专业优势,形成普惠服务合力;二是打通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渠道,通过从备案、申请到签约、放款全流程线上操作,提升线下客户的服务体验。合作开展以来,上海银行累计投放规模位居上海地区同业首位,也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提供了上海银行经验。这有力带动了全行在客户经营上看得更全,以全旅程视角,优化服务供给;在工作方式上想得更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通过合作互鉴,在高起点上加快创新突破。
围绕“三个闭环”,始终坚持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动力
首先,围绕体系管理闭环,驱动逻辑方式转变。客户经营的背后是管理,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经营成效。重点抓好两个体系:一是目标管理体系。对普惠业务,上海银行既注重业务规模,更注重客户经营,据此设立涵盖客户、结构、业务、服务效率等在内的多维度目标管理体系。摒弃传统的指标思维,通过目标管理体系驱动普惠业务体系化发展。二是制度驱动体系。上海银行建立了普惠领域敏捷发现问题、协同研究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管理机制。结合数字化技术,从客户端及时了解产品功能、服务流程的问题,以快速迭代驱动经营能力螺旋式上升,从而形成不断自我优化、自我驱动的工作机制,这也成为推动全行经营管理的工作逻辑与工作方法。
其次,围绕风险管理闭环,驱动管理方式转变。根据普惠金融发展不同阶段,循序渐进推进配套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十年来,上海银行大致经过三次版本升级。1.0版本——针对普惠产品建设,形成基于业务驱动的风险管理基础。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理顺三道防线管理定位、规范各环节管理标准,建立专门普惠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守住风险合规底线。2.0版本——针对普惠生态建设,探索基于全流程闭环的风险管理。这一阶段,契合新业态、新技术下的普惠金融新趋势,通过打造全流程、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与经营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打开普惠金融发展面。3.0版本——针对普惠体系建设,构建基于数字驱动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多维度风险数据整合,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普惠客户风险预警、评级等模型,通过更精准高效的风险管理方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过程中,普惠业务风险管控的实践和经验持续外溢,推动全行风险管理和经营能力逐步提升。
最后,围绕一体管理闭环,驱动工作方式转变。随着监管要求的持续提高、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金融科技的日益融合,普惠金融也愈发呈现跨领域、跨业务之势,对增强经营合力、统筹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上海银行搭建联动管理闭环,强化总行驱动,通过实现普惠金融管理要素的规范化、透明化,从全行角度加强主导,在总行层面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联通业务板块,立足客户中心,从流程银行视野,推进架构和流程改革,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提升普惠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串联前中后台,通过对中后台数字化转型的打造,推动其从原有对前台业务的支撑定位转向成为业务流程的重要一环,以高效管理组织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提速。培育一体化工作方法闭环,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通过对标杆客户、重点产品的打样分析,为改善工作、提升服务、优化产品找到具体对策,并以此推动建立严密的工作闭环,实现工作方法突破。
不断提升“三化”,始终坚持把普惠金融作为打造队伍能力的基石
一是以专业化布局构建能力培育之基。抓专业化架构搭建,在总分行层面设立专门的普惠业务部,打造以科创、绿色、文化等为特色的专营支行,以此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在量和质上的同步发展;配套推进以业技融合为核心的金融科技管理体系、以流程银行为目标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协同发展合力。抓专业化队伍组建,打造专属普惠客户经理队伍,配套专门评价体系,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提升普惠客户专业化服务能力。通过举办极客大赛等活动,收集业务与科技创新“金点子”,进一步激发全行队伍创意,培育跨界融合、鼓励创新的氛围。
二是以标准化建设打造加速提升之方。每次变革都会促进新标准的产生,因而标准化水平往往决定着能力提升的速度和深度,特别对普惠金融而言,其本身就具有标准化特点,更需要以相对规范的做法,促进生产力的释放。一方面,在细分客群的基础上,抓营销组织的标准化,以落实客户服务规定动作为基本、结合需求实际增加自选动作为要求,在优化客户体验的同时,提升分析客户、研究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抓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通过明确各环节执行管理规范,在提高执行效率的同时,强化对普惠金融的合规经营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普惠领域的标准化方法进行提炼复制,与零售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互动提升。
三是以矩阵化管理增强自我驱动之源。为了让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全行上下的自觉行为,上海银行聚焦目标认同,建立从上至下的目标管理体系,传导并运用“目标导向、责任落实、机制配套、过程管理”的工作方法,把准共同前进方向,驱动自我能力完善。聚焦价值认同,深植“不唯大小、不唯所有制、只唯优劣”的信贷文化,形成前中后台协同、总分支行协作的普惠金融服务合力,驱动自我管理提升。同时通过相应机制建设,持续在全行各条线与板块推广,驱动全行经营能级提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对普惠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国务院又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下阶段普惠金融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上海银行将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体现开创性,抓好贯彻落实。在连续性上,将着力打造伙伴银行。推动速赢计划、万企千亿等专项活动,以更好地为把握企业需求、做好企业精准画像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将细化经营策略,形成更加标准化、更具效率的伙伴服务模式,进一步将普惠服务做深做实。在开创性上,将着力打造科创银行。开展科创插旗等专项活动,聚焦重点领域,探索更好服务产融结合、支持科创产业的新方式。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形成面向未来、更具价值的综合服务模式。目前,上海银行正在编制新一轮规划,力争未来三年普惠贷款规模再实现翻番,重点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转变服务思维,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增量,将经营管理效率提升的能量转换为普惠金融发展的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