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新能源景气度持续,电气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行业政策继续引领行业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电气设备行业收入利润同比较快增长;预计在政策不变情况下,信用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行业政策
2023年以来政策继续促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光伏电站装机增长、跨区域输送需要及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背景下,特高压投资额同比增速有望实现突破,带动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发展;预计在清洁能源建设需求下电气设备行业景气度持续。
电气设备行业受电源、输电网络建设投资以及环保新能源等政策的影响较大,与国家政策有紧密的相关性,国家统一政策规划和导向能够很大程度引导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的建设投资等发展趋势。
2023年以来政策继续促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6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以支撑实现碳达峰为主要目标,加速推进清洁低碳化转型;电力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逐步提升;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多维技术路线,推动能源电力全产业链融通发展。
特高压方面,《“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加强电力和油气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十四五”期间,存量通道输电能力提升4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开工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6000万千瓦以上,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力争达到4500小时以上。工程施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特高压直流项目核准不及预期,新开工线路均为特高压交流。“三交九直”输电通道规划中,2023年上半年,金上-湖北800千伏、陇东-山东800千伏已开工建设,宁夏-湖南800千伏线路是今年开工的第三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同时是以开发沙漠光伏大基地、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通道。长距离跨区域特高压由于规划及后续施工时间一般超过5年时间较长,根据国家电网最新规划,2023年特高压直流开工规模将创造历史年度最高值。特高压直流主要作用在于长距离电力传输,是风光大基地的关键外送通道,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正在提速,清洁能源跨区域输送及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背景下,特高压投资额同比增速有望实现突破。
新能源发电方面,2023年以来由于硅料和光伏组件价格进入回落调整期,推动光伏电站装机并网。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1~9月,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2,108万千瓦,同比增长45.3%,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2,894万千瓦,同比增加7,633万千瓦,同时整体光伏产业出口产值保持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最新的预测,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29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3%;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5.5亿千瓦,包括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以及并网太阳能发电5.6亿千瓦。中电联预计,2023年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并网装机容量约达10亿千瓦,同比大幅提升。预计2024年综合考虑清洁能源“风光大基地”及电站成本调整等因素,新能源建站装机保持高速释放,带动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发展。
2023年在光伏电站装机增长、跨区域输送需要及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背景下,特高压投资额同比增速有望实现突破,带动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发展;预计在清洁能源建设需求下电气设备行业景气度持续。
产业格局
2023年以来电源电网投资小幅回升,预计未来电源电网投资保持较大规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好发展前景。
电气设备的部件主要包含导线和电缆,主要应用于电力输配电、各类电子设备及电器设备的内部连线;导线常用材料包括铜、铝、银等,电缆常用材料包括PVC、聚乙烯等绝缘材料。电气设备制造行业易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一般缺乏议价能力。2022年,受全球通涨、美元加息、地缘政治等多因素影响,有色金属行业整体面临下游需求不畅,价格传导受阻的困难,各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以铜、铝金属为例,价格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2023年以来,大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亦呈区间震荡态势。
全社会用电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工业、生活等直接电力消费需求的提升引起社会对电源、电网设备的建设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国家统一的规划和投资满足,投资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了各下游企业对电气设备产品的订单数量。2023年1~10月,全社会累计用电量76,059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5.80%,增速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根据中电联预测,202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有望增长6%,达到9.15万亿千瓦时。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截至2023年10月末,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7.70亿千瓦,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为13.73、4.19、0.57、4.00、5.21亿千瓦,占比分别为49.55%、15.14%、2.05%、14.45%、18.81%,火电装机量占比自2013年的67.12%逐年下降至49.5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我国发电结构进一步改善。预计未来能源供给结构将持续向非化石能源转变,装机量将持续增长。
电源基本建设投资方面,2020年之前电源建设投资额由于用电量增速偏低,且前期规划电源装机陆续投产,故基本处于下滑状态。2023年1~9月全国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5,538亿元,同比增长41%;电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4.2%。
综合来看,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预计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20%,未来我国电力供应结构将逐步继续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预计未来电源电网投资保持较大规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再创新高,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较好发展前景。
盈利能力
2023年1~9月,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同比增长,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收入和利润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电气设备整体盈利能力或持续提升。
2023年1~9月,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0%,增速下降;同期,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480.40亿元,同比增长24.90%,增速微降;由于行业政策的支持如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收入和利润总体处于较快增长阶段。2023年9月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小幅增长,较2022年末59.71%增至60.65%,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新能源景气度持续,电气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行业政策继续引领行业增长,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收入和利润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电气设备整体盈利能力或持续提升。
债务融资
2023年1~10月,电气设备企业发债规模较稳定,其中超短融发行总额占比达68.56%;截至2023年11月20日,电气设备行业债券存续规模714.27亿元,未来三年行业将处于偿债高峰期,其中2024年债券到期偿付和滚动压力较大,债务集中度较高。
2023年1~10月,电气设备企业(按照信用债Wind行业分类-工业-资本货物-电气设备)发债主体15家,有主体级别的发债主体中,主体级别均在A及以上,其中AAA级5家,AA+级1家,AA级4家,AA-、A+级和A级各1家;新发债32只;发行总额295.35亿元,其中,超短期融资债券占比68.56%、可交换债占比1.44%、可转债占比10.33%、私募债占比1.02%、一般公司债占比7.45%、一般中期票据占比6.09%、证监会主管ABS占比5.11%,债券期限结构仍以短期为主。前五家主体合计发债规模占发债总额的83.26%,占比很高。
截至2023年11月20日,电气设备行业存续债券714.27亿元;2023年剩余~2033年各年份到期债券占存续债券总额比重分别为16.45%、22.60%、18.84%、13.41%、11.53%、11.41%、4.78%和0.98%,除可转债外,未来三年行业将处于偿债高峰期,其中2024年债券到期偿付和滚动压力较大。从单个发债主体来看,存续债券主要集中在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杉杉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其存续债券规模分别203.00亿元、52.10亿元、56.05亿元、30.00亿元、71.90亿元,合计458.05亿元,占存续债券总额比重的64.13%,集中度较高。
信用质量
2023年1~11月,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信用质量基本维持稳定;在政策不变情况下,预计2024年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信用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截至2023年11月20日,电气设备制造行业共有42家主体有存续债。2023年以来电气设备制造行业共有1家企业级别调整,红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相股份”)级别由AA-/稳定下调至A+/负面,级别下调原因为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无法判断更正后的数据对各年度财务报表的影响,对红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红相股份立案。总体来看,2023年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信用质量基本稳定。
综上,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新能源景气度持续,非化石类电力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行业政策继续引领行业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电气设备行业收入利润同比较快增长,在政策“双碳”目标等细分行业政策引导支持下,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收入和利润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新能源景气度持续,电气设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或持续增长。电气设备行业债券存续规模714.27亿元,未来三年行业将处于偿债高峰期,预计2024年,在政策不变情况下,信用水平仍将保持稳定。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