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王剑
M2可以分为M0、一般存款(又包括非金融企业存款、个人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三部分(或说四部分)。后来纳入了零售货基,但分析时一般剔除处理,先不管了。
2023年4月底,M2余额为280.85万亿元,包括了一般存款、非银存款、M0、零售货基等。
但我们看一般存款、非银存款的月度环比增量数据,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季节变动规律: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一般存款:在季末的月份大增,下个月再大降;
非银存款:则刚刚相反,在季末的月份大降,下个月再大增(但季节性规律弱一点,有时不明显,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干扰)。
众所周知,银行会有存款考核,这里的存款是指一般存款。因此,银行主动或被动安排资管产品(以理财产品为主)在末季到期,形成了一般存款。
我们描述下具体过程(举例):
起初,银行有100元一般存款,同时有100元资产。
后来,银行发了100元理财产品,存款人全去买了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募集到钱,也先存在银行,为非银存款。报表变为:
然后,某企业发行50元债券,理财产品全买下来。企业拿到50元,也存到银行,形成一般存款。
关键环节开始!
到了季末,银行要安排50元理财产品到期,组织一般存款。那么,理财产品得把50元还给投资人,这得安排资金。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理财产品不是还有50元存款没投出去吗?这把些还给投资人就行。
但是,要是理财产品资产里没存款了,那么就得用第二种方法,即变卖资产。
理财产品把所持债券“卖给”银行(下季初再购回),收回50元,用来还给投资人。投资人把这50元存到银行,银行的一般存款增加了50元。
这种方法也在银行报表上露出痕迹。每季,中资银行信贷收支表上的“买入返售资产”科目,季末大增,下季初大降(下图为月度环比增量):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现实中,当然是上述两种方法并用,甚至还会有其他方法。
于是,季末的时候,银行成功地增加了一般存款。到了下季初,则是上面过程的逆过程。
于是,在央行统计数据上,就体现为季末一般存款大增(非银存款大降),到了下季初,则相反。
所以,虽然4月存款增速低于大家预期,但不用操心,6月末存款又会回来的……
而银行是要考核存款准备金率的,由于一般存款大增,那么要交的存准也增多(非银存款不用交)。因此可能有些银行会资金紧张。当然,如果市场整体上是宽松的话,这一点影响不大。
因此,资管产品季末调节一般存款,导致货币金融统计时的一些问题,还可能导致流动性意外波动。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