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莫开伟
3月10日, 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刻认识不法贷款中介乱象的严重危害,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牵头的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2023年3月15日至2023年9月15日)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具体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各地银保监局要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排查,并选取重点机构开展现场督导,指导机构规范与贷款中介机构的合作。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开展自查,及时主动挖掘并报告不法贷款中介线索。二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强自主获客意识,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自主经营能力,严禁主动向贷款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避免出现贷款中介机构掌控市场主动权、合作业务推高融资成本、风险跨行业传导加剧等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排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员是否存在私下勾结贷款中介,向客户推荐贷款中介,放松对贷款中介推荐客户的审贷标准和贷后管理标准等问题。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合作黑名单。三是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贷款质效,避免“唯指标论”和粗放式发展。主动向客户充分揭示经营用途贷款与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期限错配风险,就违规将经营用途信贷资金挪用于购房的法律后果和不利影响进行提示。四是要求各银保监局要主动与公安司法机关联系,加强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主动将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应该说,银保监会向不法贷款中介开战是抓住了问题导向,瞄准了社会民众最为关心的敏感问题以及广大实体企业、贷款人最为痛感的问题,算是将监管之拳砸向了当前信贷秩序混乱这个重点领域。同时,此举也彰显了银保监会整治信贷市场秩序、为实体企业以及所有贷款人营造有利信贷氛围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银保会“执政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而且,每一项要求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都将起到“打蛇打七寸”的功效。因而,此《通知》一发布,立即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
什么是不法贷款中介?不法贷款中介是与合法贷款中介相对应而存在的专门从事贷款牵针引线的信贷“掮客”,不法贷款中介往往披着合法外衣或不具备合法资格赤膊上阵,与银行机构相关信贷管理人员相互勾结,不断挖坑和设计种种套路;它是从中小企业或贷款人身上以索取高额手续费为目的的贷款中介组织或个人。现在这种不法贷款中介组织在全国绝大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事实上已成长为一支隐形的、地下的银行“信贷大军”,对社会信贷市场秩序产生不小的影响。
很明显,这种不法贷款中介必然会对银行正常的信贷行为、信贷秩序以及信贷成本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冲击,使银行信贷行为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信贷秩序出现不同程度地混乱、信贷成本被成倍地拉升,这就难免让不少落于其手的贷款企业(人)受尽高额手续费的盘剥乃至其他非法行为欺凌等,甚至还会因此引发双方的信贷矛盾,酿造不少的信贷刑事案件,对社会秩序稳定也带来了一定隐患。无疑,不法贷款中介成了寄生在我国正常信贷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不仅扰乱了我国正常信贷市场秩序,加重了贷款企业(人)的成本和精神负担,更容易诱发金融腐败,将不少职业操守脆弱的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也拉下水为其所用,更加剧了银行信贷的不公平性和社会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具体来看,不法贷款中介滋生的社会金融危害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将会导致信贷投放的弄虚作假,使不少不具备贷款资格或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蒙混过关,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隐患。比如此次《通知》披露20亿元不法贷款中介案显示,丁某某与其关联人通过注册空壳公司并转让、提供经营贷资质包装、提供受托支付通道、提供短期垫资服务、团伙成员申请贷款形成资金池等手段,实施帮助他人套取经营贷、提供基于购置房屋和其他资金需求的多种中介服务等违法行为,涉及银行信贷业务超过20亿元,给银行信贷经营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其二,将会导致信贷成本被极大地拉高,使不少贷款人不断被套路,加重了信贷成本负担,对融资贵顽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此次《通知》披露的案件显示,丁某某提供短期垫资服务,借款人出于购房或者偿还高息借款目的,先向丁某某借款,后利用已购房产抵押、经丁某某等人包装申请经营贷,贷款资金受托支付全额流向丁某某个人账户。丁某某扣除前期借款和利息(年化利率一般超过36%)后,再将差额转回借款人。也就是所谓提前收取贷款人的“砍头息”,使贷款人到手贷款大幅缩水。另据2023年2月22日《济南时报》官方账号披露,有冒称“建设银行直贷中心”工作人员给刘某打电话,说是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并表示无任何手续费和服务费,按照银行相关要求,刘拿到了30万元贷款,但蹊跷的是,放款后第二天,贷款中介从其贷款资金中直接扣走3万元,相当于贷款金额的10%,这笔贷款实际贷款年化利率7.5%,另有担保费率1.37%,二者加总为8.87%。更为蹊跷的是,放款行也并非此前所称的建设银行,而是东北一家民营银行。最后刘某怕越陷越深自己立即补上3万元将30万元贷款立即还清。此外,据2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披露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客户获取贷款的过程中,最开始说好的没有手续费,却时不时增加点服务费、资料费、信息服务费等,林林总总加起来,也能轻轻松松凑够10个点。还有诚意金、保证金,如果要垫资,还得有一笔不小的垫资费。正如一位贷款中介老板所言:“想收你钱,我可以有100种理由。”不法贷款中介这种随意增加贷款费用的行为,大大加重了贷款企业(人)的负担,有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三,扭曲了正常的银行信贷市场秩序,加大了普通人贷款的难度,也容易诱发银行信贷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恶化整个银行信贷生态。由于不法贷款中介的活跃,他们通过非正当手段打通银行信贷审批关节,并通过虚假包装等形式使贷款企业(人)获得贷款,这样会形成不良社会效应,一些达不到贷款条件的企业(个人)总是千方百计通过不法贷款中介牵线来达到贷款目的,久而久之扭曲了银行正常信贷市场秩序,形成了有贷款需求找不法贷款中介的不良社会金融氛围,对整个社会信贷生态带来不利影响。比如2月28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专门帮人背债,号称轻松到手百万!‘背债人’背后隐藏着什么?”一文披露了记者的调查显示:一些不法贷款中介公司专门从事“包装贷”和“背坏账”,其实就是向贷款企业(人)到银行骗贷,银行贷款到手之后与贷款人五五分成。而且,这些不法贷款中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尽各种手段拉笼腐蚀职业职守意识脆弱的银行信贷管理人员,达到获取银行贷款之目的,往往给银行信贷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隐患。近年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与不法贷款中介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件数不胜数,不少惊天大案涉及金额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严重威胁了银行信贷经营安全。据2021年3月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则刑事裁定书显示,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间,中介人员杜英杰、张显荣、刘铭、于士旺等9人在事先串谋下,勾结江淮村镇银行开发支行管理人员周捷、王某等人实施骗贷分赃,通过假章假证明假身份,骗贷100笔贷款金额达500万元。还据2023年2月2日《北京青年报》披露,银行柜员配合中介,假意办理抵押贷款,涉案房产共26户,涉案金额达1.2亿。此类案件不胜枚举,越来越成为银行信贷风控的“拦路虎”。
总之,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向不法贷款中介集中开火,是大快人心之事,不仅能有效惩治不法贷款中介的不法行为,保护贷款人的利益,更会为抑制贷款贵社会顽疾创造有利条件,最终为维护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秩序稳定、净化信贷生态等起到强大的推动力。希望全国各地银保监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按照《通知》要求,主动抓好落实工作,精心做好各项准备,严格开展专项治理;并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形成整治合力,寻找所有不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的蛛丝马迹,对不法贷款中介的不法行为严厉打击,决不心慈手软,铲除不法贷款中介一切滋生的社会土壤,让银行普惠信贷光芒照耀神州大地,实现信贷万里晴朗天空!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