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28亿闹剧背后:制度疏漏让人惊愕,同业引以为戒自查操作风险

2021年10月28日06:54    作者:夏心愉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夏心愉  

  近期银行业内最匪夷所思的新闻,莫过于渤海银行储户28亿存款被莫名质押一案。如此大额的存单质押业务,在一家正常审慎的银行需要经过多少道流程呢?下文会为大家分析。开篇先感慨,这里面的猫腻实在多。

  并且,那家被质押担保的企业华业石化,还被媒体曝出是家“假央企”,该石化企业在其注册地亦难觅踪影。

  “就是个壳”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某了解这类业务细节的银行业内人士分享了自己的推测,早就猜测这石化公司是个壳。

  事实上,整个石油企业市场就有很多“壳”存在。“愉见财经”此前也做过这方面调查,许多石油贸易类企业,甚至贸易量都可以成为上市公司前几大交易方的,到注册地都是找不到这些企业踪迹的。

  这里不隐射华业石化,只是告诉大家我曾经调查的发现。油贸行业中类似的散乱着的企业“赚好几种钱”:有一批企业没有什么资质,靠上下游资源做“调户”,赚取“倒一手”的价差;有些企业作为上游生产企业的逃税“工具”存在,靠进出货物改变油品品名与上游企业共同获利;有的企业专门通过做大贸易量和流水,以此获得银行融资,或者成为提供其上下游的企业借以融资的“壳”。

  回到渤海银行离奇事件。不熟悉案情的朋友,这里给大家简单回顾:某药业公司和其关联方将33亿元存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但是此后发现,这里头有28亿元陆续被用作华业石化的质押担保。而这家药业表示自己全然不知情。

  渤海银行这么干,也许本来满打满算可以让神不知鬼不觉,怎料华业石化未能及时还款,外加一个银行柜员没被“窝”进来。33亿元里未被质押的5亿元,就是因为8月19日银行柜台给那家药业法定代表人打电话核实意愿时,被明确否认而未能办成,事情也因此败露了。

  根据渤海银行最新回应: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我们没有采访权,真相有待有关部门调查了。但上述银行人士外围猜测(注意:仅为猜测,非事实),涉事石化又不是上市公司,不用美化报表摆账,所以会不会是做了全额存单质押开银票的套利业务?甚至会不会,是公司某个高级别人员做了这个,挣点外快?

  谁曾想,连假“央企”的扯虎皮当大旗,也被玩崩了。

  事实上,在“愉见财经”早些年的观察中,不乏一批借着真假央企背景的下属公司,流水极大,明面上可以提供发票像是真实贸易需求,但背地里就是做赚起了息差。

  曾几何时,需要名义上真实贸易背景,在银行间市场转贴现连环暴出“票据变报纸”等票据窝案,你细细品,也是有点这个意味的。

  如果这事儿没玩崩,这伙人估计想着是可以“双赢”甚至“三赢”的,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壳”上,如果“壳”的票面收款人没有把票背回企业怎么办?如果这个“壳”倒了怎么办?如果这个“壳”被查冻扣了怎么办?

  银行人员有时候的想法,就觉得有央企背书都安全,唉,未免too simple。

  不过有句说句,损失其实未必有媒体夸大的那么大。我们猜的是,这个东西估计倒手了好几轮,那么最后,也就只损失一轮本金。

  (再次说明,以上纯粹外围猜测,具体情况请等官方消息。)

  “这漏洞大得离谱”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究竟谁是真的不知情?谁是假装不知情的玩家?

  28亿元巨资在存款企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拿去给第三方质押贷款,此事件首先暴露出个别中小银行制度疏漏很大,让业内都错愕。

  如此大额的存单质押业务,在一家正常审慎的银行需要经过多少道流程呢?

  根据“愉见财经”向银行同事了的情况,至少需要走多个部门,甚至到上级行的多重审批程序,具体而言要客户经理、分行信贷、风险部、分管该业务的分行副行长签字,甚至在个别审批权限上收的银行,还需要总行远程授权。这个链条里,当然会有一批是蒙在鼓里的,但下面不会不知情。

  另外,要想把28亿存款变成贷款质押物,又需要企业做什么呢?“愉见财经”问了某银行公司业务部门人士,据说,这么几轮,至少要盖上几十个章,包括企业公章、法人章以及财务章。

  目前已有的公开信息显示,上述企业办理贷款担保质押业务材料上的印章均涉嫌伪造。

  注意:该银行在企业储户电子存款转纸质存单质押给第三方贷款办理质押时,也没有和两家企业的负责人联系。

  材料上的印章80%至90%相似度就可以……

  银行手续肯定是齐全的:质押合同、董事会决议、核保材料、存单,全套资料一个都不会少。哪里来的?全套作假?

  但另一个要紧的问题是,难道银行到期没过手续,就真敢直接扣划第三方存单还垫款吗?以及,其实8月份就败露的事情,为什么闹到10月才闹出来,之前在核查什么、商议什么呢?

  多家银行引以为戒

  合规是经营的底线,所谓的低风险业务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听朋友说他们行领导也要求他们学习此事,引以为戒。“看起来是企业找过来的低风险业务,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脑子要想清楚。”某银行高层指出。

  这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以及分行特定压力业务背景下,共同催化下的大案。据说有多家银行内部敲了警钟,要求进一步加强案防合规工作。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评论员、主持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委会研究员,上海金融青联委员。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

责任编辑:陈嘉辉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