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偌馨:上市多歧途 消费金融公司为何总差临门一脚?

2021年03月31日18:19    作者:洪偌馨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专栏作家 洪偌馨 伊蕾

  资本市场的冷热变化的背后是对行业未来的预判。

  财报季来临,消费金融公司们也交出了2020疫情大考后的成绩单。意料之中,大多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增长双双放缓,能够维持正向增长已是不易。

  几家头部平台中,只有‘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的财务表现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速;

  曾经的‘规模之王’——‘捷信消费金融’正面临连续两年的负增长,而有望冲击消费金融公司第一股的‘马上消费金融’也首次遭遇了财务、业务双下滑的局面。

  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之中,最令人振奋的消息可能是,消费金融公司又看到了登陆二级市场的曙光——继2020年马上消费金融的上市申请获得审批之后,招商银行在公告中称,已通过预案启动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上市研究工作。

  而中原银行也在‘二五’战略规划中提到,其子公司中原消费金融力争在未来五年内上市。

  在此之前,消费金融公司距离IPO最近的一次还是在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团曾计划赴港IPO。但随着上市申请被撤回和疫情下的业绩滑坡,捷信的上市之路也渐行渐远。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第一股’的诞生总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阶段逐渐趋于成熟,可以接受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捷信IPO‘折戟’到后来者的冲刺,资本市场冷热变化的背后是对行业未来的预判——前者所擅长的业务模式渐渐失效,而后来者们建立起了更稳固的‘护城河’。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消费金融行业有望迎来一波上市热潮。但即便如此,消费金融中短期内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轻视。

  需求萎缩、净息差收窄甚至长期零利率环境如影随形,伴随着滴滴入股杭银消费金融获批,滴滴、蚂蚁、小米、新浪等巨头们的发力将进一步冲击现有的市场格局,头部平台间的‘内卷’还将继续。

  1

  增长神话不再

  疫情对于金融业的冲击到底有多剧烈,已经无需赘述。即便是银行业,能够维持平稳增长、交出高分‘答卷’的也并不多见,消费金融公司更是彻底告别了高速增长的‘神话’。

  具体到个家公司来看,在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头部平台中的招联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是增长最为稳健的两家。

  前者继2019年问鼎‘最赚钱’的消费金融公司之后,2020年继续坐稳‘王座’,净利润突破16亿元,同比增长13.78%;同期,营收同比增长19.33%至128亿元,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大关。

  而兴业消费金融则保持了自己2019年的进击之势,2020年,其营收与利润规模分别达到64.65亿元和13.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7.9%和30.9%,在头部平台中表现最佳。

  相比之下,另外两家头部平台的成绩单则显得并不尽如人意。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的营收、净利润与资产规模三项指标同比均有所下滑。

  捷信消费金融在2020年则遭遇了更加尴尬的局面。尽管该公司总经理在最近发布公开信称,捷信中国2020年出现亏损的消息不实,但从其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截止到2020年6月,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为877.82亿元,较2019年底缩水16%;2020年上半年仅实现净利润0.53亿元,而上一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93亿元。同期,新增贷款发放量仅182.72亿元,不良率则高达3.77%,较上年增长0.17个百分点。

  头部平台尚且如此,其它规模更小或者起步稍晚的消费金融公司,在2020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其中,身处疫情重灾区、又遭遇了风险事件的的湖北消费金融在2020年净利润下滑超过80%,交出了目前为止的最差‘成绩单’。

  相比之下,增长相对亮眼的是中原消费金融,其在2020年实现营收21.09亿元,同比增长72.87%,是目前已披露财报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增长最快的一家。此外,中邮消费金融也在2020年实现了利润与资产规模的双增长。

  而去年因牌照扩容而新加入的‘巨头系’系消费金融大军,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

  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20年底,平安消费金融贷款余额为35亿元;小米消费金融2020年实现净利润110万元,阳光消费金融则在2020年亏损0.96亿元。

  考虑到它们都背靠金融集团或科技巨头,基础较好、前景可期。

  2

  上市多歧途

  即便没有2020年的疫情,消费金融行业也已经告别‘规模为王’的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在之前反复讨论过的观点。

  去年四季度央行关于‘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的发声也为整个行业定下基调。

  在这个转折期,消费金融公司不约而同地加快了上市步伐,值得玩味。

  目前来看,马上消费金融是距离IPO最近的一家——证监会重庆监管局官网信息显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1年1月6日在重庆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

  如果算上已经公开了上市计划的招联消费金融和中原消费金融,一个更加盛大的‘IPO潮’或许也指日可待。

  从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进一步拓宽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前述重庆银保监局对于马上消费金融上市的批复中提到,马上消费金融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

  这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业务竞争力,更多也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消费金融作为金融周期中波动较大的业务板块,需要保持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在安全标准之内。

  而从整个行业的视角来看,IPO本身就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标志——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对抗周期波动的能力已经足以接受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曾计划在港IPO,彼时,捷信还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但最终捷信撤下了上市申请,并表示,‘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撤回上市申请是市场环境所致,目前公司资本充足,尚不需要通过上市保持业务增长。’

  同一时间,在捷信集团业务占比最大的中国市场,其业务已经疲态尽显——2019年,捷信各季度净利润呈现下滑趋势,虽然资产规模仍保持领先,但盈利规模已经被招联消费金融碾压,甚至被后来者兴业消费金融逼近,这些都是‘预警’的信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捷信消费金融的上市‘折戟’或许不仅仅是其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次受挫,而是其过去几十年所坚持的商业模式的‘失效’。

  在其他平台加速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型时,捷信消费金融一直坚持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虽然彼时捷信已经将加速转型提上日常,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招联与马上消费金融在资本市场的进击之态或许更好理解,他们对于线上流量的经营和数字化能力的建设,使他们更容易被资本市场所接纳。

  3

  结语

  从监管趋势来看,相较于其他竞争者,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从去年开始,伴随着P2P清理终于落幕、小贷公司带上‘紧箍咒’,消费金融公司却收到了来自监管的‘大礼包’:

  2020年底,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在融资渠道、资本补充方式和拨备要求等方面给予消费金融公司更多空间。

  另一方面,2020年宽松的流动性与较低的利率环境也使得资金成本不断降低,进而获得更高的安全边际。

  数据显示,2020年发行的银行间消费金融ABS产品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11.76%,平均发行利率为3.58%,超额利差为8.18%,较2019年进一步上升。

  伴随着更多消费金融公司获得发行ABS和金融债资格,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扩大优势、抢占市场的机会。

  但这些红利也并非人人得而用之。市场的开放意味也意味着竞争加剧,如果基础资产出现下沉趋势,不良攀升,资本市场同样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与此同时,蚂蚁、小米、平安等新晋巨头们都已经蓄势待发,最近,滴滴入股杭银消费金融也已经获批,意味着又一个流量巨头的入局。

  眼下,流量之于信贷业务的重要性也已经无需赘述。

  用一个最近很流行的词来形容就是‘内卷’——在周期波动之中,平台大多会采取相对保守的获客策略、提高风险准入门槛,也意味着大家对于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要争夺这些客户,则需要更大的流量、更好的运营、更低的资金成本。

  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去年蚂蚁的上市‘暂停’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始终挥之不去,监管部门对于金融领域的上市审核可能会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

  不仅是消费金融公司,去年公开了上市计划的其他公司也都许久没有下文。

  更进一步说,今年国内资本市场整体上都呈现出IPO收紧的趋势。相较于2020年A股IPO95%以上的高通过率,自2021年以来,情况急转直下。

  一方面,IPO堰塞湖重现,截止到3月15日,A股全市场已报送IPO申报材料,但尚未通过发审委或上市委审核的企业有479家。与此同时,年初以来已有70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核,这一数字也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再加上春节后A股市场的震荡,投资者的热情可能也不复以往。消费金融公司的IPO之路,还有许多难关要过。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