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可以预见,随着内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逐渐形成,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逐渐修复与完善,银行业让利的效应将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中逐渐显现,反映为实体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偿贷能力增强、信用利差收窄;而且,上半年大幅增加的拨备也将为后续的风险消化蓄力。这些都将成为银行业明年及未来盈利持续增长的潜力。
又到了银行界秀“胳膊”的季节。截至8月末,A股3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报披露已落下帷幕。素有“最赚钱板块”之称的银行业此番表现如何?
与以往比较,上市银行总体上呈现净利润增速下滑态势。WIND数据显示,36家A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但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9.3%,其中18家上市银行出现净利润负增长。这与此前银保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9.4%的数据基本吻合。
此情之下,各大银行在半年报中拿什么来“秀”?
光大银行刘金行长在前不久银保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如果说上半年的经营有什么亮点的话,我想既不是营业收入也不是利润,更多的体现在这一点上”。
刘行长所指“这一点”究竟指什么?是指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助力“六稳”“六保”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恰是当前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好的体现。作为金融国家队之一,光大银行今年认真践行央企责任,聚焦六稳六保,支持复工复产,推进增量、降本、便利的金融服务,在减费让利方面,做出很多的举措,很好地诠释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从各家银行披露的半年报看,社会责任成了共同的关键词。 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围绕应急保障、纾困惠企,以及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份履行社会责任的满意答卷;而抗疫、纾困、惠企业,推动复工、复产,恰恰成为一块块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金石”。
抗疫初期,围绕保障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生产,以及为受疫情影响的人群特别是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等逆行者提供包容性安排,银行机构逆行而上,快速响应,积极让利,为疫情狙击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后盾。一方面,积极为抗疫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保险机构物抗疫捐款合计达27亿元。另一方面,银行机构从实际出发,为疫区、受疫情困扰的企业和居民开辟了一条条“绿色通道”,支持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如光大银行针对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改建医院工程项目,及时为企业发放9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其应急资金需求。
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推动复工复产、促进“六稳”“六保”成为工作重心,也向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疫情最严重时期的市场停摆,到随后的开工复工难,再到全面复工复产之后,实体经济面临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协同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一些企业在疫情冲击之下面临流动性枯竭而失血的危险。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兼顾风控要求,忧企业之忧、急企业之急,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实践证明,银行业经受住了这一考验。各银行机构抱定与企业共克时信念,聚焦于稳存量、扩增量、减息费,通过减息让利等措施,积极为企业输血,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推动“六稳”“六保”。
一是稳存量,通过临时性延迟还本付息安排,支持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各地银行业在监管部门引领下,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幅度的让利措施。或对受疫情影响突出的企业减免1-3个月利息,或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降低0.5个百分点或降至LPR基准。今年以来,银行业已对2.46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并提供3.66万亿元其他再融资支持。仅光大银行一家就对中小微企业临时性延期还本135.19亿元,临时性延期付息9.05亿元。
二是扩增量,通过清单式管理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银行机构纷纷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上半年银行业新增贷款12.09万亿元,创历史最高。 在投向上,银行业对制造业投放明显增大,工行、建行、中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较去年末明显提高。同时,围绕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银行机构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如光大银行运用“阳光融e链”在线供应链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复产,服务核心企业297家,带动供应商投放1582户。
三是减息费,通过主动减息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应对困难的能力。据初步统计,前7个月银行业已向实体经济让利8700多亿元。作为金融国家队的光大银行,从增量、降本、便利三个方面下功夫,对小微、三农等普惠金融客户免收承诺费、资金管理费、敞口风险管理费等多项费用。该行上半年新投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同比下降97和87个基点。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自2月初银行业协会发出减息让利倡议以来,银行机构共对企业减息让利达62亿元。
一串串数据,一项项举措,背后是银行减息让利、惠企纾困的努力,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彰显了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业绩。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市场谬识:简单地将银行让利与净利润下滑关联,进而将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盈利对立起来。
一方面,把让利视为银行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简单地将让利与盈利对立起来。
不可否认,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中,包括银行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因素。对比上市银行营收同比增长与净利润同比负增长,不难得出,银行业在规模扩大、营收增长的情况下息差收缩。
但是,让利与利润减少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也并非最主要因素。首先,银行让的是利息,减的是利润,二者在数量上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其次,让利并不等于息差收窄。让利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贷款利率的下降,但同时监管部门也在通过 政策引导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包括对结构性存款、智慧存款等的规范,一定程度上抵减了让利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再次,净息差收窄也并非净利润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据交银研究《2020年A股3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综述》,上半年3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负增长主要由于减值损失加大和净息差收窄所致,前者为主要因素。其中,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增长贡献了22.7个百分点,而净息差收窄仅拖累净利润增长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简单地把让利惠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银行净利润增长下滑的原因,进而把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盈利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
实际上,银行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很宽泛,既包括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及保障员工利益方面的努力,也包括维护消费者权益、投身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行动,还包括贯彻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等方面的实践。银行追求盈利、防范风险等努力与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对立,它本身也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固有内涵。
可见,让利与盈利实际上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但是,让利与盈利,在社会责任中的“含金量”显然还是有差异的。在追求盈利的路上,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驱动与其自身利益是高度统一的。然而,面对疫情,面对处于困境边缘的实体企业,面对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三农”,商业银行让利显然需要在服务与防险、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因此,让利比纯粹的追求盈利,更能体现出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之强弱。所谓危难之中见真章。
从长远看,当前的让利是为了帮助企业走出难关,是为了保住给银行带来长远利益的市场主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且,即使在同一时期,让利的背后包括着以量补价的考量。让利行为在增进银企互信基础上,将从需求端带给银行更多机会,使银行在利率降低情况下取得规模性增长,实现规模效益。正所谓,帮企业就是帮自己,帮今天的企业就是帮明天的自己。这就是让利与盈利之间的辩证关系。
正如光大银行刘金行长在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所言,履行社会责任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的结果也肯定是一致的。某种程度上,当下银行让利于企业与净利润下降的矛盾在社会责任框架下得到了统一。
可以预见,随着内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逐渐形成,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逐渐修复与完善,银行业让利的效应将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中逐渐显现,反映为实体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偿贷能力增强、信用利差收窄;而且,上半年大幅增加的拨备也将为后续的风险消化蓄力。这些都将成为银行业明年及未来盈利持续增长的潜力。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