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四十人论坛
作者:张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
经济衰退已成共识
2021年能否复苏不确定性较大
3月2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召开。3月28日,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召开。根据两次会议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各国基本达成共识,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将会进入衰退,且衰退程度不会低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目前情况判断,2021年全球经济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且恢复幅度可能还比较高。但是这一结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其前提条件门槛不低。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全球各国成功遏制疫情蔓延。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各国成功防止流动性冲击演变为大面积的长期偿付能力危机。目前来看,能否防止流动性冲击、市场冲击、企业冲击和银行冲击演变为大面积的长期偿付能力问题, 前景十分不确定。如果上述两个前提条件能够得到满足,那么2021年全球经济有机会成功复苏。
事实上,目前全球经济内含诸多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预测2020年经济衰退有多严重以及2021年经济能否实现反弹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中长期来看,本次疫情将产生长期影响,尤其是对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即便疫情过去,部分产出损失也难以弥补。加上在疫情冲击之前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全球性结构因素,例如生产率增速较低、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以及地缘政治问题等,全球经济增长中长期前景可能仅限于“谨慎乐观”。
中国经验有助于
直接抗击疫情和恢复全球经济
在率先经受疫情冲击之后,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下降到恢复的过程之中。不论政策力度和执行、恢复速度或快或慢,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都非常宝贵,值得其它国家借鉴。如果中国经济能够成功复苏,将有效提振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恢复经济的信心。
同时,由于中国在全球医疗和药品资源供应链中大量处于供给端,成功抗击疫情的中国也将率先获得大量产能,帮助全球其他经济体战胜疫情。总的来看,中国的有效做法,不仅会在恢复全球经济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也将在直接抗击疫情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发挥作用的力度、速度将会受到三方面影响。第一,中国进一步防控疫情是否出现反弹。第二,内需方面,部分消费方面的产出损失难以弥补,即使投资也会出现迟滞,上下游需求如何有效匹配还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第三,外需方面,欧美等国的需求全面停滞或大幅下降,中国企业海外订单的前景将十分不确定。2019年中国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18%左右,外需乏力对中国经济恢复产生显著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白重恩院长在他的报告中将国家经济急停比喻为“睡美人”。从全球范围来看,“睡美人”不仅仅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全球很多国家的故事,且众多“睡美人”的唤醒时间、苏醒状态都将不尽相同。如何唤醒这些“睡美人”、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和承担多大成本来唤醒她们,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应对措施。整个过程和局面也会显得扑朔迷离。
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减轻疫情冲击
国际层面有三种力量正在同时努力
想要从“睡美人”状态中恢复过来,各国需要完成三个阶段的任务。
第一阶段,疫情遏制。采取措施坚决遏制疫情。在这方面中国走在前面,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但由于各国文化、制度体系、医疗条件不尽相同,采取的应对措施、执行力度、效果、成本可能都会不一样。
第二阶段,减缓冲击。把社交隔离等为了控制疫情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造成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减缓冲击的方法,既包括财政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基层人员、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货币政策则应当灵活适度,确保市场流动性,防止企业和金融机构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第三阶段, 恢复经济。疫情过后应及时促进经济恢复。当前中国基本处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国要确保政策留有空间,扩大对需求端的支持,这也正是多个国家正在努力或准备应对的重点。
此外,各国正在朝着全球协调的方向共同努力,目前也是一个趋势。各国希望通过协同抗疫提振全球信心,想法设法,共同努力,切实帮助控制疫情,减小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减轻疫情对于新兴国家市场以及一些低收入国家市场的冲击。
总的来看,目前国际层面有三种力量正在行动,一方面努力增强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积极采取财政措施,向经济施援。第一,G20各经济体将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支持计划,应对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需要2.5万亿美元的财政支持。其中部分国家并没有像发达经济体那样的财力,国际社会的帮助不可缺少。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想方设法,动员自身资源,运用工具箱里所有工具,补充成员国财力,帮助成员国补充流动性。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在考虑与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逆周期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