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峰:存量贷款转换为LPR 测算影响几何?

2019年12月30日10:59    作者:戴志锋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戴志锋、邓美君、贾靖

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较高水平,抬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未来可使用的政策组合包括:加强银行负债端不当竞争的监管,全面降准、PSL放量等,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等。

  投资要点

  政策超预期的背景。核心内容:明年3月1日起存量浮动利率贷款LPR替代;增量贷款全面实施LPR;按揭利率本质还是调控利率。背景:政策担心经济,比市场悲观;融资成本下降利于扩信用,利于稳经济。

  新政对实体经济传导:LPR降5bp,预计降低实体经济215亿元以上的财务成本。1、部分贷款传导。LPR对存量贷款利率的传导,同时要考虑银行和企业的议价能力。2、2020年银行角度的贷款供求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和今年比较相似,银行选择整体降价的意愿不强。3、新政受益最大的是中大型制造型企业、中大型国企、中大型的融资平台。对新政不敏感的领域:政策限制领域(房地产开发、风险大的融资平台)、信息高度不对称行业(中小微、消费贷)、金融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超大型企业)。4、处于谨慎假设,预计60%-70%的贷款能够传导新政。

  上市银行的报表测算:LPR降5bp,明年利润增速下降0.45%。基于我们谨慎假设,LPR每降5bp,2020年净息差下降0.51bp,对拨备前利润增速影响-0.28%、净利润增速下降0.45%;LPR每降5bp,2021年净息差下降0.51bp,净利润增速下降0.68%。银行板块之间差距不大,资产端主动管理能力强的银行负面影响小。

  投资建议:负面冲击后,带来增持机会。我们之前强调过银行不是方向资产,受限于经济与政策;从银行估值看,市场对这一逻辑的预期是较充分。同时值得注意的:1、各方博弈结果,银行息差下降是缓慢过程,优质银行利润增速保持稳定;上市银行基本稳健度会好于预期。2、明年资金面是利于银行板块:大类资金配置是资产荒,追求稳健收益的机构资金增加。所以,银行板块明年能赚取稳健收益,政策的负面冲击,反而能带来买入机会。个股方面还是看好银行的核心资产,它们资产管理能力强:招行、宁波、常熟、平安;关注低估值、稳健性高的银行:南京、兴业、江苏。

  一、本次政策的背景及展望

  政策超预期的背景:政策担忧经济增速回落压力,融资成本下降利于扩信用。1、本次政策调整略超市场预期,核心内容是:明年3月1日起存量浮动利率贷款LPR替代;增量贷款全面实施LPR;按揭利率本质还是调控利率。2、本次政策调整略超市场预期的原因:从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政策表态看出,政策担忧经济增速回落压力较大,感觉比市场还悲观;而提高信贷社融规模,是稳定经济增长是重要手段。预计政策认为融资成本下降利于扩信用,利于稳经济。

  按揭贷款利率继续是调控利率,政策“托而不举”。公告表示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加点数值应等于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水平与2019年12月发布的相应期限LPR的差值,即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应保持原合同执行利率不变,目的在于贯彻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本质还是会执行 “一城一策”的调控利率。

  未来相关政策展望。1、年初降准概率提高,降息概率下降。处于稳健角度考虑,3月1日过渡期之前,调整LPR的概率在下降;对应的降准的概率在上升。2、贷款基准利率预计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预计8月31日转换过程结束后,央行会适时取消贷款基准利率,让其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两轨并一轨转换。3、政策会“呵护”银行负债端,存款利率市场化缓行。政策思路是一方面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同时也降低银行负债的成本,周末的“现金管理类理财办法”的目的之一就是稳定成本。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较高水平,抬高了银行负债端成本。未来可使用的政策组合包括:加强银行负债端不当竞争的监管,全面降准、PSL放量等,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等。

  二、政策会如何传导?

  ——新政策下,银行和企业行为变化展望

  1、LPR对存量的传导,

  同时要考虑银行和企业的议价能力,预计是部分传导

  LPR对存量的传导取决于贷款供求关系。今年8月LPR改革采取只动增量不动存量策略,希望对一般贷款加权利率的引导下行作用,但三季度末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96%,比6月还上升了2BP。我们分析原因,在于贷款利率不仅与政策有关,还与银行和企业的议价能力有关,议价能力的背后是贷款的供求关系。之前的基准利率的时代,贷款是可以浮动的,其实已经是比较市场化的,所以存量的推进LPR,预计也会是部分贷款的传导。

  浮动利率合同为主。银行处于利率敞口管理的需要,企业出于对利率下行的判断,预计转换的利率主要以浮动利率为主,少量固定利率。

  2、贷款供给端分析:弱平衡——银行行为展望

  银行角度的供求关系分析。银行贷款供给能力的约束条件:贷款额度管理、存款及成本、资本限制。贷款额度明年限制不大,负债端成本预计2020年和今年持平,资本是明年银行放贷的最大约束条件。从资本的角度看,银行明年能够供给的社融增速为10-12%。而我们假设明年社融增速10.5%。总体看,2020年银行角度的供求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和今年比较相似,银行主动降价的意愿不强。

  3、贷款需求端分析:差别大——企业行为展望

  在银行面前, LPR下调难传导的企业。1、政策限制的行业。房地产开发等相关的贷款、风险比较高的融资平台的相关贷款等,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议价能力很小。2、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是世界性难题。这些领域,银行有很强议价能力。3、贷款价格充分市场化的行业。一些超大型的企业,本身就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满足融资要求,贷款价格已经充分市场化,LPR下调也不会让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充分下降。

  在银行面前,议价能力较强的行业, LPR下调相对容易传导。我们预计主要包括中大型制造型企业、中大型国企、中大型的融资平台。这些类型的企业的贷款竞争不算完全充分,同时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LPR利率下降的传导更容易些。

  4、结论:新政对实体经济传导:

  LPR降5bp,预计降低实体经济215多亿元的成本

  处于谨慎假设,预计60%-70%的贷款能够传导新政。1、部分贷款传导。LPR对存量贷款利率的传导,同时要考虑银行和企业的议价能力。2、2020年银行角度的贷款供求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和今年比较相似,银行选择整体降价的意愿不强。3、新政受益最大的是中大型制造型企业、中大型国企、中大型的融资平台。对新政不敏感的企业:政策限制领域(房地产开发、风险大的融资平台)、信息高度不对称行业(中小微、消费贷)、金融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超大型企业)。

  新政对实体经济传导:LPR降5bp,预计降低实体经济215多亿元的成本。根据我们对上市银行的数据估算,年初存款贷款下降5bp,考虑重定价的因素,上市银行是利息收入减少140亿;按照上市银行总资产占比行业总资产65%计算,行业整体预计让利215亿;考虑到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的结构差异,预计整体预计让利会更多。

  三、对上市银行的报表测算:

  LPR降5bp,对2020年利润影响,对21年利润影响

  1、合理假设:LPR降5bp,对2020年的利润影响-0.45%

  2020年边际影响主要为信贷重定价切换LPR时协商利率的变动情况,银行与企业协商加点数值时,在当前监管指导下,可能较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水平略低。此次边际影响主要为存量重定价,因此仅测算存量重定价部分,同时考虑所有存量信贷在2020年3-8月平均重定价(不含按揭)。

  测算结果:1、对行业净息差、PPOP、利润的影响:净息差下降0.51bp,对PPOP和税前利润分别影响0.28%、0.45%。2、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各板块的不同影响:影响幅度股份行>农商行>国有行≈城商行。按揭占比相对较高的国有行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城商行受影响程度最小则主要是信贷利息收入在利息收入中占比相较其他板块要低一些。股份行影响幅度高于农商行主要是受主动负债重定价期限影响。3、有主动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影响最小。

  测算逻辑:基于谨慎假设,预计60%-70%的贷款能够传导新政。1)按揭利率不变,房地产监管政策“托而不举”的大前提下,2020年的按揭利率切换基本与原来的利率接近。2)对公贷款利率预计下行,下行幅度有限,部分传导。监管降低实体融资决心坚定,在重定价日时预计会下调信贷利率;同时银行出于维系收益的驱动,下调幅度预计不会很大。另外传导幅度取决于银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开发贷利率预计也不会下降,大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已经较低,基于此,假设大银行对公客户的传导比例60%,中小银行的大银行对公客户传导比例70%。3)零售利率下行幅度较小,消费贷利率预计也会随行就市、但预计幅度小于对公。个人经营贷利率预计下行空间有限,银行对这类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4)主动负债利率下行,监管希望银行宽信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压力就不能太大,进一步而言,银行的净利润压力不能太大,因而释放流动性缓解银行负债压力也必然是同步政策。我们假设LPR降5bp,同时主动负债下降1bp。

  MLF对主动负债的传导。1、直接贡献,MLF作为主动负债一部分,MLF下降5bp,主动负债资金成本节约0.46bp。截至3Q19,MLF规模3.2万亿,上市银行主动负债34万亿,MLF占比主动负债9.2%。2、间接贡献,MLF利率下降,降低市场资金成本,间接引导银行间资金利率下行。综合来看,MLF下降5bp,对银行主动负债成本节约至少在1bp以上。

  2、基于最悲观假设:

  LPR降5bp,对2020年的利润负面影响-0.79%

  测算结果:1、对行业净息差、PPOP、利润的影响:净息差下降0.9bp,对PPOP和税前利润分别影响0.48%、0.79%。2、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各板块的不同影响:影响幅度股份行>国有行≈农商行>城商行。原因与中性假设一致。

  测算逻辑:除按揭外,LPR降幅全面传导到所有的存量信贷。1)按揭利率不变2)对公贷款、零售贷款(按揭除外)等利率下行,全面传导下降5bp。3)主动负债利率下行,我们假设LPR降5bp,同时主动负债下降1bp。

  3、2021年谨慎假设:

  2020年LPR降5bp,对2021年的利润增速影响0.57%

  2021年在LPR切换完成以后,增量信贷利率在大方向与2021年LPR变动一致、幅度上会有差异,存量信贷利率重定价变动则取决于2020年LPR的降幅。

  测算结果:1、对行业净息差、PPOP、利润的影响:银行整体息差缩窄0.63bp,对PPOP、税前利润影响0.34、0.57个百分点。2、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各板块的不同影响:影响幅度国有行>农商行>股份行>城商行。股份行个贷占比相对较高;国有行影响幅度高于农商行主要是受主动负债重定价期限影响。

  测算逻辑:个贷和票据利率(期限短)不跟随存量部分重定价。1)按揭利率大概率还是稳定,房贷切换为LPR以后,5年期LPR大概率保持稳定,房贷利率(=LPR+固定加点数值)预计还是保持稳定。2)对公存量重定价利率下行幅度取决于2020年LPR的降幅3)零售利率(除按揭)一般为固定利率合同,存量不受LPR在2020年降幅影响,增量预计与对公一致,随年初LPR下降而下降。4)在银行资产端承压的情况下,主动负债利率相应下行(此次边际影响主要为存量重定价,因此仅测算存量重定价部分)。

  4、2021年最悲观假设:2020年LPR降5bp,

  全面下降,对2021年的利润影响-1.14%

  测算结果:1、对行业净息差、PPOP、利润的影响:银行整体息差缩窄1.26bp,对PPOP、税前利润影响0.68、1.14个百分点。2、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各板块的不同影响:影响幅度国有行>农商行>股份行>城商行。

  测算逻辑:存量贷款全面跟随LPR下降5bp。1)对公存量重定价利率下行幅度取决于2020年LPR的降幅。2)在银行资产端承压的情况下,主动负债利率相应下行。

  进一步:以量补价,银行营收不会过分悲观。监管最终目的仍是要宽信用,预计2020年银行新增信贷规模不会弱于今年,银行通过信贷规模高增以弥补息差缩窄的压力,从而整体营收不会过分悲观。

  四、投资建议:负面冲击后,带来增持机会

  稳健收益会持续。我们之前强调过银行不是方向资产,受限于经济与政策;从银行估值看,市场对这一逻辑的预期是较充分。同时值得注意的:1、各方博弈结果,银行息差下降是缓慢过程,优质银行利润增速保持稳定;上市银行基本稳健度会好于预期。2、明年资金面是利于银行板块:大类资金配置是资产荒,追求稳健收益的机构资金增加。所以,银行板块明年能赚取稳健收益,政策的负面冲击,反而能带来增持机会。

  核心资产+低估值。个股方面还是看好银行的核心资产,它们资产管理能力强:招行、宁波、常熟、平安;关注低估值、稳健性高的银行:南京、兴业、江苏。

  附:利率市场化后,海外银行业经营表现

  1、利率市场化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VS社会融资结构。1)美国、英国等市场主导型国家: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从美国整个非金融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融资结构看,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整体融资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主,1986年实施利率市场化后社会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升,在之后30多年中仅08年金融危机期间间接融资占比超过了直接融资,其余时间美国整体仍以直接融资为主。2)日本为例的银行主导系国家:直接融资比例提升,但仍是间接融资主导。主要原因是日本金融自由化是被外来压力推动进行的,在节奏、时机等方面缺乏协调和主动性。而相比美国、英国,他们在法治和信用等方面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利率、汇率、资本市场创新和开放等措施协调和衔接的较为良好。但是总体来说,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打破了银行、证券、保险间的壁垒,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资本市场总体规模显著扩大。

  2、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负债端结构。1)利率市场化推行初期,存款占比整体是稳定的。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推进及完成初期,银行存款占比总负债比例是稳定的,说明放开利率管制对于银行整体吸储能力影响不大。2)随着市场发展和混业经营的推动,存款占比趋于下降。3)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占比会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存款内部结构变化:低付息活期存款占比减小、储蓄存款占比提升。且成本较低的交易存款占比越来越小。(交易存款包括:可开列支票存款,包括不允许支付利息的活期存款和其他可开列支票存款)

  资产端结构:成本上升倒逼银行提高风险偏好,高收益资产占比会提升。从美国市场的表现看,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占比总资产整体是稳定的,现金占比总资产比例则缓慢下降,但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受银行风险偏好大幅降低的影响现金占比有较大幅度的攀升。从贷款细分结构看,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房地产贷款占比有所攀升,工商业贷款有下降,说明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一方面是当时美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脱媒效应使银行逐步失去了优质的大型工商企业客户,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资金成本压力,银行为了寻求出路,开始追求资产业务的高收益,信贷大量投向房地产贷款、拉美国家贷款以及当时盛行的杠杆收购贷款等风险较高的领域。从80年代开始,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占比不断提升,从1985年之前多年25%左右的水平提高至1990年的40%以上。

  3、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化

  利差:短期利差会收窄,长期利差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1)从美国市场经验看,银行短期利差会收窄。1980至1985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前5年),美国银行业平均存贷款利差为2.17%,1986至1990年(利率市场化完成后5年)美国银行业平均存贷款利差下降49bp至1.68%。2)但从长期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竞争力抵消负面冲击。以富国银行为例,1980年富国银行净息差水平与美国银行业持平,但其通过聚焦小企业与个人客户业务,获取高定价贷款与低成本存款(08年富国银行贷款收益率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98bp,存款成本低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54bp),NIM水平快速提高。利率市场化后,富国银行NIM水平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0BPs。

  息差:从美国经验看,贷存比提升使得净息差整体平稳。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存贷利差下降,但息差整体变化平稳,因为贷存比提高缓冲了部分利率管制对存贷利差的负面影响。从70年代末利率市场化启动到1986年,净息差先抑后扬,之后在经过储贷危机高峰之后,在1992年达到最高3.81%。之后随着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发展,净息差才进一步下降,但始终保持在3%以上。

  收入结构:更趋多元,中收占比会扩大,银行从“融资中介”向“融资中介和服务中介并重”转型。1)美国:美国利率市场化伴随监管对银行投资限制的放开,1981-1990年,美联储逐步放开美国银行对共同基金、允许银行开展商业票据、抵押担保债权和ABS的承销业务、债权承销和买卖业务、股票承销业务等。美国银行业开始转向附加值更高的金融业务。美国银行非息收入/(净利息收入+非息收入)占比从1980年的20%逐步上升到2000年的43%,之后基本稳定在35%以上。2)德国:根据经合组织(OECD)《银行利润报告》的统计,70年代初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0%;而1981-1998年这一指标平均仅为78.1%;1999-2003年更进一步降至67.7%。3)日本:日本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表外业务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由80年代初的20.14%升至90年代的35.19%。

  4、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市场格局:可能会出现银行破产潮,头部效应凸显。从美国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部分银行会由于竞争加剧、不能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而导致倒闭。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有250家银行倒闭。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金融组组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戴志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