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拨开价格云雾 当前物价形势分析与应对建议

2019年11月01日11:36    作者:连平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连平 刘学智

  正确认识当前物价形势,客观分析明年物价走势,选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物价监测预警工作,对于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开展宏观政策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拨开价格云雾 当前物价形势分析与应对建议

  2019年以来,在国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物价形势在多个层面出现分化。一是CPI和PPI之间的分化加大。9月份CPI同比上涨3%,创2013年12月以来的高点;PPI同比则为-1.2%,是2016年8月以来的低点。二是CPI内部出现两层分化,即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分化,食品价格内部也出现分化。三是PPI内部出现明显分化,即生产资料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生活资料价格则同比上涨。正确认识当前物价形势,客观分析明年物价走势,选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物价监测预警工作,对于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开展宏观政策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肉价格上涨势头可能延续到2020年一季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老百姓肉食结构出现转变,对猪肉的需求逐渐相对减少,而对牛羊肉、水产品的需求则逐步增加,因而生猪养殖供应缓慢减少是正常现象。但受猪生产周期和非洲猪瘟疫的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存栏量急速下降,已经导致严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目前,生猪存栏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在快速下降,9月底分别为1.92亿头和1913万头,持续创200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历史高位处于2011年至2012年,分别达到4.76亿头和5000万头。2018年年末,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还有3.2亿头和接近3000万头,9个月时间分别减少了40%,这可能会加剧未来几个月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状况。

  截至10月17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格已经上涨到45元/公斤以上,同比涨幅达到130%,猪肉零售价格涨幅可能随之进一步扩大。当前,CPI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70%左右,预计未来还将上升,高点可能会在90%以上。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牛肉、羊肉、蛋类等替代性食品价格上涨预期。当前,牛肉、羊肉批发价格分别为68元/公斤、67元/公斤,同比涨幅分别为16%、20%,未来涨幅可能达到30%以上。

  近期,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给、大批储备肉投入市场、加大猪肉进口、大力度鼓励生猪养殖等举措,将有助于促进猪肉供需平衡,10月份以来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势头有所放缓。2018年的进口总量为156万吨,占猪肉消费的比重仅为2.8%,尽管我国未来将加大猪肉进口力度,但难以填补猪肉供需缺口,加大养殖规模才是解决猪肉供需结构不平衡的关键。目前,猪粮比价已高达15,远超出5.5的盈亏平衡点,达到了罕见的2.5倍,将会刺激生猪养殖积极性,生猪养殖有望逐渐改善。由于生猪养殖周期在6个月左右,生产供应恢复正常至少要到2020年一季度以后,也意味着猪肉价格上涨势头可能会延续到明年一季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很低,将严重影响仔猪生产。即便大量生猪养殖鼓励政策出台,可能也很难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存栏量,如此猪肉供需结构矛盾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延续到2020年一季度之后。

  二、CPI大幅上升是阶段性现象

  除了猪肉价格上涨带来CPI上涨压力之外,目前并不存在其他显著拉动CPI上升的因素。2019年以来,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带动,扣除食品及能源后的核心CPI同比降到1.5%。食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升。预计到2020年一季度,猪肉价格仍将是带动食品价格和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并带来牛肉、羊肉、蛋类等食品价格上涨预期。由于2019年蔬菜、鲜果价格同比涨幅较大,高基数将导致2020年同比涨幅有限。受需求偏弱影响,非食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同比涨幅可能仍将下行,不排除近期内降到1%以内。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处于较低水平,燃油类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明显放松,严控房价仍将是明年重点工作,居住类价格增长动力不强。加大消费品进口力度,削减日用品、汽车等进口关税,也将对消费价格上涨起到抑制作用。医疗、教育、服务类价格增长势头相对较强,是非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类别。

  由于今年1月至9月CPI平均涨幅为2.5%,即便四季度CPI继续走高,全年平均涨幅仍将位于2.5%至3%区间。2020年,CPI翘尾因素将呈前高后低的特征,上半年翘尾因素可能在3%左右的较高水平。由于猪肉价格涨势可能延续到2020年一季度,因而未来半年CPI月度同比涨幅可能保持在3%以上。如果稳定猪肉市场供给的措施逐渐见效,2020年一季度之后CPI上涨势头将得到缓解;如果生猪养殖仍然难以真正恢复,CPI上涨势头可能会延续更长时间。

  由此可见,CPI月度涨幅高于3%的状况至少将维持到2020年一季度,部分月份涨幅可能会突破4%。由于本轮CPI明显上升是由结构性供求失衡所致,未来随着猪肉市场供需关系逐步回归平衡,2020年二季度之后CPI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三、PPI持续下行趋势可能有所减缓

  PPI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并且跌幅逐渐扩大,表明工业通缩压力似乎已经有所显现。目前,外部环境并未根本改善,国内需求难以显著走强,投资增速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需求拉动PPI显著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并处于低位,对工业产品价格的抬升作用较小。下游消费需求偏弱,对工业生产环节的带动作用有限。需求疲弱导致PPI新涨价因素较弱,今年10月份和11月份翘尾因素为年内低点,PPI可能仍将延续负增长态势。今年1月至9月PPI平均涨幅为-0.3%,预计全年涨幅可能为-0.5%。

  根据历史经验,输入性因素对PPI的影响较为明显。今年PPI出现持续负增长跟外部环境有较大的关系,明年外部压力和风险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当前,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年底之后尤其是明年逐渐缓和的可能性较大,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生产、投资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减弱。2019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负面效应逐步显现,我国1至9月出口按美元计价的累计同比增速降为-0.1%,而制造业投资则同时出现明显滑坡,清楚地表明外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明年外部不确定性降低,对我国出口和制造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将促进PPI在明年二季度之后有可能逐步企稳。

  由于9月份PPI环比已经止跌回升,流通领域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种类增多。如果外部不确定性有所下降,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逐渐见效,将促进企业生产适度改善,PPI持续下行趋势可能逐步得到缓解。逆周期政策着力点在于基建投资,可能对相关工业产品价格带来阶段性抬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国内工业价格整体持续陷入通缩的风险。预计PPI负增长态势可能延续到2020年上半年。随着PPI环比逐渐企稳,同比降幅将逐渐收窄,2020年下半年同比增速有望回正。

  四、当前物价缺乏全面上涨的动力

  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输入性因素、需求拉升、流动性扩张。目前来看,这三方面因素都较弱。虽然CPI存在阶段性上涨压力,但2020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从输入性因素来看,在贸易保护主义肆虐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承压,缺乏上涨动力。近期,CRB综合指数已经降到400点以内,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工业原料价格都趋于下降。全球经济放缓对石油需求预期减弱,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低于60美元/桶的较低水平。受北美增产效应的持续影响,2020年原油和天然气价格难以显著提高。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将传导到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工业产品价格不会因输入性因素而显著上升,最终也会影响到消费端价格走势。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但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需要注意国际地缘政治对原油生产的冲击,可能影响到我国原油进口。

  从需求因素来看,当前国内投资需求较弱,消费需求基本保持平稳,对物价的拉动作用都不强。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过去依靠粗放式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变。尽管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基建投资,但基数较大、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偏高以及融资偏紧等因素制约了基建投资形成明显反弹。在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和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的环境下,制造业投资低位徘徊的趋势难以根本改变。随着开发商购地增速的放缓和建安施工规模增长减速,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逐渐下降。2020年,投资增速难以大幅抬升,对钢材、建材、水泥等产品需求不会大幅增长,难以带动价格显著上升。制造业生产预期偏弱,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相对较为有限。最终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将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动力难有很大改观。

  从流动性来看,2020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的基调。CPI运行与货币供应量增速相关性密切,M1、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CPI同向波动关系较为明显,大约领先CPI半年时间。过去10年,M1、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平均分别为13.4%、14.5%、18%,而2018年分别只有1.5%、8.1%、9.9%,处于历史低位,不会对物价水平形成抬升作用。2019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健偏松,6月末M1、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4.4%、8.5%、11%,虽然比去年末有所上升,但仍然显著低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M1、M2和社融增速分别为3.4%、8.4%、10.8%,比6月末小幅下降,都处于相对较低增速。为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及稳增长力度,明年可能会运用多种手段维持国内宏观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策基调下,未来仍将坚持不搞货币刺激和大水漫灌的总体政策导向,不会采取大幅释放流动性的举措。2020年,货币供给增速可能适度加快,但应该不会出现流动性泛滥进而大幅抬升物价的状况。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个货币现象。当前,部分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供给收缩所致,而非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虽然CPI可能连续数月高于3%,但只是少数食品价格异常变动所致;考虑到核心CPI较低、非食品价格下降、PPI连续负增长并且降幅扩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表明实体经济依然面临需求放缓压力。从输入性、流动性和需求方面因素看,即便猪肉价格上涨继续带动CPI上升,今年底和明年也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胀风险。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货币政策应从实际经济运行需求出发,以稳增长为首要政策目标,避免价格结构性扰动掣肘货币政策运作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及稳增长力度,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际市场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五、以“反替代”效应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是导致当前CPI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保障猪肉供应、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不但是稳定物价波动的关键,而且还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是非洲猪瘟疫情与猪肉价格上行周期叠加所致,恢复猪肉市场供需状况需要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相结合。

  从短期来看,重点在于弥补猪肉批发和零售缺口。解决供不应求问题,是短期内稳定猪肉价格的关键。由于生猪补栏、出栏到形成供给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保障市场稳定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储备肉的市场投放。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储备肉体系,有较大规模的猪肉储备,能够起到应急供应和一定程度的市场调控作用。特别是在春节、国庆等重大国家节假日期间,要加大储备肉的投放,确保猪肉市场均衡供应。二是加大猪肉进口。虽然进口猪肉占我国猪肉消费的比重较小,但短期内加大进口量有助于缓解阶段性供需矛盾。近几个月我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9月份进口了16.18万吨,同比增加71.6%,未来还应加大进口力度。由于短期内我国猪生产难以恢复,进口猪肉快速增长态势应至少延续到明年一季度。三是加大补贴和保障措施。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有的养殖户出现严重损失,应加大对受损者的补贴力度。四是加强对流通、销售环节的保障力度。猪肉价格快速上涨,难免会出现囤积炒作、串通哄抬价格的投机行为,应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可以在重要的市场开设平价肉摊,以平抑市场价格的过度上涨。

  发挥“反替代”效应抑制肉类食品价格上涨。猪肉价格持续上升后,与牛羊肉的价格差距不断缩小。当前,猪肉零售价格略低于牛肉、羊肉价格,当猪肉价格达到或者明显高于牛羊肉价格的时候,必将引起消费偏好的转变,对猪肉的需求将会减少,而对牛羊肉的需求将会增加。相比较而言,进口猪肉的量较为有限,相应地调节效果也较为有限;而在全球寻找牛肉进口源却较为容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进口。因此,在猪肉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多途径尤其是扩大进口来加大替代产品供给,对猪肉价格波动形成“反替代”效应。当前,应及时加大牛肉、羊肉、禽肉等替代产品的生产、进口和供应,引导消费需求转变,将有助于明显缓解猪肉供给短缺问题,发挥抑制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作用。

  长期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生猪养殖恢复。面对生猪存栏量持续下行的状况,加大养殖规模才是解决猪肉供需结构不平衡的关键。非洲猪瘟疫情可能会延续数年时间,为了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需要加大对疫情的监测和防控。加大猪瘟疫情补贴和保险投入,打消生猪养殖企业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在养猪用地、资金支出、人才保障等方面对养殖主体给予充分支持,恢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客观评估和权衡生猪养殖、环保污染、土地占用等利弊,放宽对中小养殖户和散户养殖限制政策,鼓励特色养殖、高品质养殖。

  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工作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这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熨平物价波动周期。由于物价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需要对物价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在此基础上掌握影响物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因此,价格监测预警对物价调控十分重要,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广度和提高监测频率。客观上讲,价格监测的范围越大、指标越细,获得的物价数据就越准确;价格监测的频率越高、预警越快,获得物价变动的状态就越清晰。目前,各级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民间机构等都对各类商品的价格进行监测,价格监测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价格监测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也不断增强。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价格监测的覆盖范围、价格监测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发达国家先进做法,不断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健全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确定较为稳定的监测地区、监测点、监测品种,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价格监测,准确判断价格变动趋势,为宏观调控和相关决策提供全面、准确、连续的数据支持。

  二是加强对重点商品的价格监测,监测重点前移。在扩大监测广度和提高监测频率的基础上,要着重对重点商品加强监测预警。从我国CPI和PPI的变动历史看,物价出现异常波动通常与一些重点商品价格出现超预期波动密切相关,如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对CPI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要对重点物价的异常波动加强监测预警,出现异常波动时监测时点需要前移,提早作出应对反应。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对一些重要商品的监测体系,如对生猪等农畜产品的价格、存栏量、出栏量等数据进行定期监测;对煤炭、钢材、成品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生产量、库存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体系,特别是要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影响重要商品供求的相关重要指标的监测,将监测重点前移,以便能真正对价格的异常波动提前作出预警。

  三是完善价格监测信息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价格变化往往是市场行为的滞后反应,当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供需结构已经失衡。与此同时,价格又是供需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会导致供给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产生周期性物价波动。当价格出现剧烈上涨的时候,将推动生产快速扩大,供给大幅扩张后又会影响到价格下降;当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的时候,又会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供给减少又会导致滞后性价格上升。要解决这类价格波动问题,首先需要提升价格监测信息的公开发布效率,让市场及时了解到供需状况,及时作出供需调整。目前,我国价格监测数据的信息发布方面还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由于各部门、各机构的监测信息普遍存在不能及时、全面、可持续发布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价格分析和预测预警的准确性。例如,猪肉价格波动和生猪养殖往往存在这样的波动性,这需要完善价格信息发布,让生猪养殖企业和个人及时掌握猪肉供需状况,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自动平衡调节能力。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监测信息发布制度,提升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作者介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和理事。)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连平 物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