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农业贷款没有千篇一律的 风险管理模式

2018年11月30日07:12    作者:刘晓春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刘晓春

  农户可以多种经营。但多种经营的普遍性也要看地区,更要看个体的经营能力,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成功的。

  幽幽桂花香中,在村头偶遇多年未见的茶农朋友,于是到他家喝茶。这里是全国著名的茶乡。

  闲聊间,问起茶农近年的经营与收入。他说,这些年收入没以前好,主要是反腐后畸形高消费大大减少,茶叶价格回归正常,但由于是名茶原产地,销售量并不受影响。他的茶叶是直接销给终端,有个人也有企业等,不需要经过中间商。

  我问,一年主要有哪些投入。朋友说,主要就是三月到五月采茶工的工资和食宿费用,另外是五月到十一月茶树的维护保养费用。粗粗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刨去自己家庭生活费用,剩余还是很可观的。我又问,那你生产经营中需不需要贷款呢?他说:“不需要。三月到五月采茶季节,既是我炒茶叶的季节,也是绿茶的销售季节。我的客户都是老客户,是最终消费者,有的收到茶叶就付款,有的电话里讲好价格就汇款。所以卖茶叶收来的钱就可以支付采茶的工资了;五月到十一月的田间维护保养费用当然也没有问题。”

  这是农户中非常特殊的案例。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他不需要贷款,让我这个银行人很不爽。然而,他的生产经营特点,确实不需要贷款。我不甘心,继续问,难道你没有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吗?他说:“我就这点承包地,从1983年承包到现在。”是啊,就纯农户来说,承包地是既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考虑增加其他经营,是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的。

  那么,信贷的需求,只能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生产与销售的季节差所造成的资金临时缺口;天气、病虫害导致减产等造成的资金缺口;由于市场变化,导致产品价格暴跌、产品滞销,从而形成资金缺口;更新农机具造成的集中资金需求;更换种植品种造成的集中资金投入需求等。比如,茶树的最初投入,资金需求是集中的,以后多年只是维护,这与工厂的固定资产投入差不多。如果改种橘子,也会有集中的资金投入。此外,农户如果还有贷款需求,基本上是生产经营以外的需求。

  依然以纯农户、纯农业为例做分析。在承包地既定的情况下,天气给力、销售正常,即使有初始的集中资金投入,需要贷款支持,几年后应该就能收回这些投入。在生产季节与销售季节有错位的情况下,就会有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但这样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加,也会减少,甚至没有。如果几十年下来,依然需要贷款支持,那就要研究农户的生产经营问题,而不是金融问题。

  阳光下,还是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在东海一个曾经是岛的渔家乐吃着刚出水的头芽紫菜,与当地农行支行行长闲聊。我们聊到了渔民贷款。当地渔民以近海作业为主,渔获与上述茶农一样,是直接销售给当地的酒店、农家乐、个体经营者等,因此回款非常快。有的渔船还在回程路上,已经通过电话把货卖了。一般靠岸后很快都卖完了。那么,他们要不要贷款呢?要!主要是每年五月到九月休渔期,对渔船、渔具进行维修保养,捕鱼期的柴油投入。所以,每年五月贷款,九月份开始逐步还款,到年底春节就吸收存款了。很有规律。

  又问了在这种情况下,渔民一年的收入情况。销售收入,加上国家的柴油补贴,减去成本,一个渔民基本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我说,按这样算,如果不考虑生活、家庭造房等情况,一年的纯收入就足以支付第二年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说,通过一两年的积累,就不需要贷款了。支行行长说,道理是对的。但渔民不是这样。渔民的想法是非常特殊的。他们一次出海回来,就相当于重回人间;下次再出海,能不能回来不知道。所以,回来后,就是吃喝消费,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典型,没有长远规划的思维和考虑。

  我以为,这类贷款是质量不错的,很有规律。行长却说,不是的。一方面,这个行业现在在我们这里已经是很小的业务;另一方面,渔民的生产是很不稳定的。即使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船老大,一次出海也有可能一无所获。天气的影响很大。

  我说,那可以以丰补歉啊。行长说,理论上可以,但还是渔民历史上形成的习惯。他并非故意不讲信用,而是在那种情况下,他就没有我们所认为的信用概念。那么现在还发放这样的贷款吗?放是放,很谨慎。以前发放比较宽松,现在因为柴油补贴方式改了,我们放贷款就谨慎了。以前柴油补贴是按船的功力核一个补贴额,到年底一次性到位,对我们收回贷款有很稳定的保障。但这带来了弊病,就是不出海、或者在海上加走私油,也照样能拿到补贴。现在改为按发票金额核补贴,补贴就不稳定了。没有这个稳定保障,以渔民的特点,这样的贷款不确定性太大。如此看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科技问题,而是一个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农林牧副渔,是广义的农业,也是农村金融主要关注的对象,农户贷款的重要领域。这两个案例很特殊,但特殊中也透露着普遍性。

  个体经营,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规模不同。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主要的经营模式;在我国未来,由于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的发展,个体经营必然是越来越小众化,不会是主流的经营模式。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个体经营、家庭经营,由于产品、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地区的不同,对金融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因此,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模式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经济因素,还有许多非经济、非法律的因素影响着风险管理。所以,没有千篇一律的风险管理模式,也不是行政命令和技术手段能简单解决的。需要靠市场的选择机制通过一定的时间引导参与者的行为规范。

  就单纯的农户而言,在承包地规模既定的情况下,长期不能形成积累,那一定不是金融问题。首先,承包地面积形成的生产规模或产量,不足以养活这家人。这也有作物本身经济价值的问题。其次,这个农户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问题。第三可能是商业模式不支持生产的问题。应该说,许多农户的生产,并不是像这两个案例这样能够做到无障碍直销。通俗地说,就是现代条件下,一般个体生产无法兼顾销售渠道拓展。也可以说,现在大多数农户的困难正在这个环节上。

  农户可以多种经营。但多种经营的普遍性也要看地区,更要看个体的经营能力,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成功的。

  现在,农村需要一场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导资本通过市场化的力量,改变以家庭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重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激活县域隐藏的巨大活力。

  本文原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作者介绍:浙商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刘晓春 银行 金融 农业贷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感染艾滋脱靶均不负责 ofo联手网贷平台"糊弄"用户追踪 押金99元提现变97元 贺建奎谈基因编辑婴儿未来:我愿用下半辈子负责 网传京东将裁员超10%:拟先裁未婚未育女性 新西兰禁用华为5G设备 因"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风险" 意媒谈D&G风波:中国人记性差 抵制不了多久 海关总署解禁日本新潟大米: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调查称90后人均负债超12万 是月收入的18.5倍 收评:午后市场风云突变沪指跌1.3% 券商股全线杀跌 房价腰斩下的房虫:看上去有四套房 哪套都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