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董峥
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正是依托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在1979年至今的四十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习和借鉴国际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持续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改革让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更重要的是,开放让中国看到了世界并认识了自我,一方面看清了与世界的差距,另一方面有了追赶的目标。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正是依托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在1979年至今的四十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习和借鉴国际信用卡产业发展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七十年代,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信用卡产业刚刚完成初期的建设,特别是经历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次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另一次就是整个70年代的成型阶段。1976年Visa完成了更名,MasterCard在1979年启用,美国大来、运通、日本JCB等信用卡机构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的全球布局,信用卡支付的方式在欧美等国家得到了普及应用,为世界信用卡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伊始初涉信用卡业务
从1978年到2008年,至今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已经不太了解这段历史。正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让中国开始走上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活跃,大量的国外客商涌入,他们不仅带来了我们与世界脱离太久而落后的新技术和资金,更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尤其是先进的支付方式,让刚刚开放的中国眼界大开。
创办于1957年春季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数十年中吸引了全球众多的国外客商,为中国的商品走入世界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海外客商们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将国外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支付带入中国,在所涉及的宾馆、饭店、商场等场所能够得到使用,以解决他们来华携带现金、兑换人民币的麻烦。
中国的开放给了外商更大的信心,全球云集广交会后,出现了国外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无法在中国进行支付的问题,据说曾有外商因为中国无法接受信用卡,还特意投诉到了中国银行,这不仅让从封闭走向开放时期的银行从业人员认识到什么是“信用卡”,更为刚刚走出几十年政治和经济阴影的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机遇,重要的是让刚刚开放的中国金融行业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因此,在改革开放伊始,下决心开始了金融结算与支付行业的改革。
1979年3月,香港东亚银行通过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提出建议,希望在当年春季广交会举行期间,该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能够在广州得到受理。由于前期对信用卡业务做了充分的学习和调研,中国银行已经意识到代理国外信用卡可以为银行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现钞收付和解运等不便和风险,广交会正是引入信用卡业务的最佳时机,中国银行总行指示广东省分行开展信用卡的试办受理业务。1979年8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并在广交会上开始办理信用卡受理业务。从此,信用卡走上了中国金融业的历史舞台。
从1980年开始,中国银行主要分行陆续与国外银行和信用卡组织签约,在国内代理信用卡业务,包括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等,还与Visa、万事达卡、JCB、美国运通、大来卡等机构分别签约,在之后的数年中陆续进入了中国。尽管仅有代理外卡取现这一项业务,但是对于中国金融支付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说信用卡的取现付款只是解决了国外客商在中国使用现金的问题,但是信用卡的基本功能是刷卡消费,因此还必须开发大量的特约商户接受用户使用信用卡。1982年7月,中国银行开始与多个商家建立了特约商户关系,使国外信用卡在中国可以进行直接刷卡消费,这样,信用卡业务形成了“银行-商户-持卡人”这样一条完整的初级产业链,中国的信用卡产业初露端倪。
改革开放之初引入了信用卡业务,开始让国人感受到了国外先进的支付结算方式,如果说公元1000年的宋朝发明了纸币,成为了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话,信用卡的出现就是货币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将支付结算带入了非现金交易时代。然而引入国外信用卡业务只是一次试水,让中国的银行业能够更近距离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信用卡,为中国信用卡的诞生做好了观念和物质上的准备。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伴随改革开放而诞生
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不仅国外客商、游客来到中国,同时也让国人开始走出国门。而靠近港澳的广东地区成了最前沿的大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一位员工在赴香港探亲之时,对香港使用信用卡支付结算方式进行了考察,尽管工作在银行,通过代理也多少了解了信用卡,但是亲身接触信用卡在消费支付、ATM上的使用,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把相关资料带回珠海。
正是在分行对信用卡业务的前瞻性判断,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向总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可行性报告。然而中国长期以来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类商品处于卖方市场,同时由于国民收入极低,加之传统的消费观念仍是量入为出,因此,虽然中国银行已经多年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的经验,但是信用卡业务还是遭到了反对。最终在中国银行高层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下,中国银行总行做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决策——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试办发行中国自己的信用卡。
时间走到了1985年,注定成为中国信用卡产业的第一次飞跃。为了发行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成立了“珠海市信用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还未诞生之时,中国却先出现了独立运作的信用卡公司,时至今日,关于成立独立运作的信用卡公司的议题尚在讨论中,而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却早在32年前就已经尝试这种经营方式,这也是中国引入信用卡业务后的一次创举,这种探索为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信用卡筹备发行,不仅面临着开发特约商户,为商户提供业务培训,还要为商户提供刷卡设备,包括今天我们已经很陌生了的压卡机、签购单等,同时从日本、香港等地进口了打卡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为信用卡的发行做好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正式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中银卡,该卡分为金卡和普卡两种,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仅限于珠海地区发行使用,而且无法联网交易,只能在银行柜台和特约商户使用压卡方式进行存取款和消费。该卡发卡对象除本行员工外,也向社会企业、个体经营户开放申请,同时需要由当地符合要求的居民进行担保。中国第一卡允许存款后适度透支,与国外标准的信用卡有所不同,后被银行业通称为“准贷记卡”。
正是因为在珠海这样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为中国信用卡的诞生开垦了一片沃土,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秉承改革开放精神,开启了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大门,开始改变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随着信用卡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实现了减少货币投放、降低资金流转的成本的目标,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银卡的发行,在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后其它银行也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信用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1990年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发行万事达信用卡;1992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自此,中国开始逐渐进入了“卡时代”!
应运而生的金卡工程
在支付产业中,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均呈高度分散化的状态,就逐渐形成了通过卡组织作为转接中心居中串联与协调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没有卡组织,国内银行卡发展和受理规模较小,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各家银行商户只能刷各家的银行卡,不能跨行刷卡,早期大型商户都存在着一个收银柜台摆放了很多家银行POS机的现象,为收银员增添了刷卡的麻烦,卡组织的存在可以降低社会支付成本,提升支付效率,1993年中国提出“金卡”工程计划。
为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1994年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北京、上海等十二个试点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金卡工程”是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以银行卡等为介质,用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加速了我国金融现代化的步伐,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正是由于“金卡工程”的实施,开启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阶段。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九十年代末期,中国银行卡逐步实现联网通用,首先在12座试点城市的区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建成,随后深圳、昆明、武汉等6座城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跨行信息交换中心。这些中心的开通为各商业银行拓宽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的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量、POS和ATM受理网点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扩大。
2001年2月,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通过了《2001年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实施意见》,各商业银行达成共识,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内所有跨行、跨地区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都要加贴“银联”标识。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以银行卡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对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卡组织”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系统,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高效率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及业务的联合发展,并推广普及银联卡,积极改善受理环境,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把银联品牌建设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的目标。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银行卡要走联网联合道路,成立中国的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的需求更为迫切。2001年5月,一个名为“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筹备组”的组织成立了,人民银行管理层曾经设想转向支票社会,结果银行卡兴起后,把支票阶段跳了过去,把压卡机时代的信用卡也跳了过去。“我们跳了两个阶段,直接电子化了。”首任中国银联董事长万建华曾道出了银联卡发展的迅猛过程。
如果说Visa、万事达卡、美国运通和日本JCB的成立都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卡组织外,在之后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再成立“卡组织”,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它绝非靠一家企业之力所能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全球目前仅有几家“卡组织”的原因。这不仅取决于成立的决心和勇气,更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力量与国际影响力。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结算功能是整个社会高效率运行的基础,属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卡交易清算是金融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清算组织掌握着国家各类经济交易的重要数据。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搭建转接清算网络,不仅推动银行卡产业科技发展的进步,更是维护了国家经济与金融安全。因此,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民生的角度考虑,大国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卡清算组织,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银联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银行卡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国发展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处于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的中国银联,对银行卡产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银行卡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
在发卡量多年位居全球卡组织第一之后,银联卡交易额也跃居首位,成为名符其实的行业翘楚。这完全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2017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30亿人次,境外消费2894亿美元,约1.8万亿人民币,这极大地促进了银联卡的国际化的交易规模。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而开展的国际化之路,覆盖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个强大的“卡组织”是中国的幸事,通过十六年的耕耘,中国银联已经做大,但要做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让信用卡产业插上“翅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用卡产业的移动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一方面传统发卡模式下,由于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出现了“结构性饱和”的现象,业务人员不仅已经越来越难以接触到目标客户,而且即便接触到目标客户,说服办卡的难度也很大,这要求发卡银行对传统发卡模式进行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发卡银行已经开始打通线下、线上和移动三个路径,通过与一些知名的互联网网站的合作,利用合作网站流量导流、合作联名卡并大数据挖掘等互联网模式,将发卡实现了网络化、场景化、立体化的精准营销。银行与各类互联网企业发行联名卡而“触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移动网络发卡,并配以场景化营销,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发卡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实现了信用卡从人工发卡,到网络发卡模式的变革,让信用卡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申请。
早期的信用卡服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一般是通过短信、账单夹寄、官网以及客服电话等形式向用户进行传送。移动互联网的超常规发展,让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也得到普及与应用,人们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各类网站获取信息,移动终端设备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购物、支付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也促使发卡银行考虑推出基于用户的业务场景和使用需求的产品,信用卡App就成为了发卡银行主要的流量和服务入口,信用卡App为发卡银行提高了获客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扩展应用场景,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交通银行买单吧、浦发银行浦大喜奔、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成为其中的代表。其中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用户数超过1亿,月活跃用户超4500万,为招商银行信用卡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通过App构建智能获客体系,还打造出第一消费金融App,消费信贷交易金额占比超过传统渠道一半。
正是信用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让中国信用卡产业再次得到了发展动力,2017年信用卡发卡总量、信用卡交易额、透支余额、业务收入等重要指标涨幅显著,也反映了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从发卡向用卡、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经营变化的完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国有大行和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信用卡发卡量过亿张的“小目标”。
移动支付促力支付形式的变革
如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在支付领域中。2017年中国的移动支付金额达到了202.9万亿元,交易笔数375.52亿笔,这一骄人的成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巨头推动了中国移动支付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移动支付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国民对现金,乃至于银行卡的依赖程度都在逐年下降。
中国银联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动移动支付的进程,推出了集银行卡管理与移动应用、支付场景于一体的“云闪付”App,在这场移动支付大战中,顺应移动支付时代的潮流,在科技创新方面越走越快,继逐步完成金融IC卡迁移后,在技术上推出了NFC支付、银联标准的二维码支付,不仅填补了NFC对移动终端有特殊要求的短板,完善了移动支付的产品线,涵盖了银联IC卡闪付、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线上支付等主要的移动支付方式
银联6.2优惠活动经过多年的打造,以银联为主导、众多银行参与,已经成为银行卡业一个集购物、支付体验于一体的“节日”。移动支付更需要强场景化的环境,在未来场景营造的丰富及个性化程度,将决定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多家机构不遗余力地展开移动支付布局的根本原因,从日常的消费支付,到公交支付,可以说谁占领了支付场景的高地,谁将在这场支付战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因此,支付场景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移动支付工具正是为了打造出一个“生态圈”,通过多元化的场景覆盖,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工具的粘性。“云闪付”App围绕民生所需,银联深耕商超便利、公交地铁、菜场及周边15分钟生活圈、餐饮、公共缴费、自助售货、校园、食堂、医疗健康、交通罚款等“十大场景”,并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以此为主干,全面布局以“云闪付”App、银联二维码支付、银联手机闪付产品为基础的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同时挖掘场景热点及特色功能点,探索引领市场发展。
“云闪付”实现了卡端的“联网通用”到移动端的“联网通用”的跃升,助推银联在提升社会经济效率、重塑支付生态的路上一脉相承,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
账基支付成为信用卡产业变革的标志
支付科技领域的发展,为信用卡产业拓宽了思路和空间,特别是在大数据、云技术的应用场景下,推动了信用卡业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发展,支付已经成为金融的入口,众多的非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较高层次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客户与账户成为了竞争的焦点,消费习惯也从传统的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
“卡基”支付是基于单一银行卡账户进行的单一支付,资金变动体现在银行卡的账户余额中。“账基”支付则是基于个人支付账户进行支付,可以通过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付款,也可以选择账户余额。账基支付是卡基支付的高级阶段,通过账基可以将单一用户所有的支付行为进行关联,便于分析用户的交易习惯、交易通道等主动数据画像,同时为用户提供多重支付场景,利于对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Token技术的“虚拟信用卡”应运而生,很多银行都已经推出这种虚拟卡产品。信用卡的本质上依旧是银行的账户,但是由于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资金,这一账户就成为信贷账户,信用卡只是一种支付的工具,将这个账户中的资金来完成支付的过程。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还有其它的形式来完成支付,而塑料卡片是被选择的最佳介质。
正是支付渠道的多元化,以及金融科技的成熟与完善,实体银行卡开始了“虚拟化”趋势。信用卡虚拟化的优势,在于它融合了消费场景化和快速办卡争夺用户的功能。实体卡的申请需要填表、送交、卡片制作与邮寄等一系列的流程。虚拟卡可在优惠活动场景下,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办卡,银行对申请迅速审批,然后实现“空中发卡”,将虚拟化的信用卡卡号传送到可以用于支付的移动终端中,消费者使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即时得到优惠消费,实现了办卡、用卡的场景化。
后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信用卡与支付产业的迅猛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沿袭千年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四十年来,中国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支付体系,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了信用卡这个传统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产业中各个参与方积极投入时代带来的创新与变革大潮中,共同创建一个全新的信用卡生态系统,打造一个“新信用卡时代”,我们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卡行业研究人士,多年从事独立的信用卡与支付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