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从会议通稿来看,此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相较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更加积极乐观,政策基调延续了前两次会议以来“稳字当头”总基调,财政、货币政策措辞无明显变化。稳增长和扩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重点。房地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产业政策在补链强链基础上,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通用人工智能。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更有针对性,重点提出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更加积极,认为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针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对全年经济定调和年初政策安排进行再评估,对接下来经济运行情况和政策工作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此次会议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整体情况的判断更加积极,对今年以来经济社会恢复运行情况给与了充分肯定,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同时会议也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为恢复性好转,内生动力依然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此次会议延续两会政策主线,重点以强化政策执行为主。
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财政、货币政策主基调不变,首提形成扩大需求合力
会议在充分肯定今年以来经济社会运行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会议指出要“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重点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以落实前期政策,发挥政策效力为主。宏观调控方面,财政和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首次提出扩大需求合力。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未再单独提及支出强度和税收政策,预计后续加码增量财政政策的概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安排强度不低,专项债靠前发力,广义财政支出预算已较2022年实际支出增速提升近3%,叠加前期财政政策发力的累积效应,持续加大财政刺激的必要性不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修复态势总体向好,政策激励更注重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当前财政支出力度能够保障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平稳增长,后续重点在于“查漏补缺”,针对经济修复缓慢领域给与重点支持,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政策或将发挥更大效能。财政支持领域方面,预计下一阶段财政政策发力点将在兜底民生、配合就业回升和居民收入上涨、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减负等方面予以倾斜。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政策基调。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升和政府债供给压力阶段性增大的时期,央行于3月下旬实行降准,保证银行间流动性稳定,并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资金向实体和基建投资领域流动,从而为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当前我国经济修复中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主要源自消费和投资信心偏弱,精准施策促进经济各领域全面恢复更有利于加快市场信心重塑,更符合当前宏观经济需要。
此外,此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这一提法是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的细化和落地性要求,将多项政策协同发力点集中于扩大需求,也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有力。
三、扩大内需工作重点落于民间投资、消费回升和产业升级三个方面
会议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重点落在三个方面,激发民间投资、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服务消费回升、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
促进投资回升方面,会议强调“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今年一季度我国民间投资累计同比仅上涨0.6%,显著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水平,此次会议政策安排正是针对今年以来我国投资修复中呈现出的“中央强 民间弱”的结构不均衡问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当前内需短板提出的针对性措施。后续在投资模式上或将有更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重大项目合作的激励政策出台。
促进消费回升方面,会议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从供、需两端促进消费持续修复。需求端,将消费持续回升与城乡居民收入上涨相结合,以提升消费能力带动消费回升,努力促进“收入-消费”正向循环。供给端,将消费修复重心落在服务消费领域,从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消费环境持续修复着手,从供给端为服务消费继续回暖创造条件。后续可关注与文娱、出行产业链相关的消费政策的出台。同时,前期关于促进大宗消费回升的政策预计还将继续加强执行效果的实现。
产业升级方面,会议强调既要“逆势而上”也要“顺势而为”,“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锻长板在近年来中央高层会议中被多次提及,受国际政治环境动荡影响,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高端产品供给受到诸多限制,不利于保持我国供应链稳定性。此次会议提出逆势而上,补齐产业链短板重点将集中于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弱环节等涉及产业自主性和经济安全性等领域。与此同时,顺势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巩固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扩大内需。此次会议特别提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和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这两个领域是目前中国在新经济领域的优势产业,或将对以AI技术为核心的基础建设、新经济生态打造等相关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形成拉动效应。此外,此次会议中对平台经济的表述也更加积极,除继续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外,会议提出“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这与补链强链政策相呼应,旨在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在数字经济中的优势以加快实现我国产业升级。
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策保持连续稳定但更具指向性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重心仍集中于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三个方面。相较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此次会议对三个领域风险化解的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但政策指向性更强。
金融风险方面,此次会议对金融领域风险化解重点提出“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以改革化险是对今年金融机构改革工作的延续,明确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以改革化险也是针对今年以来外部市场金融风险暴露事件频发,加强对国内金融体系脆弱性关注度的体现。
房地产风险方面,此次会议再次重提“房住不炒”定位,是自去年12月以来首次。具体措辞方面,相较前两次会议,基本延续了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的表述,但删除了“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等专门支持房地产企业的相关说法。同时,在推动房地产领域防风险、促改革方面,此次会议措辞更具推动执行力,具体体现在,一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改革方面,此次会议指出要“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相较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更进一步,且本次提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保障性住房方面,此次会议提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相较今年两会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具落地执行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控新增隐性债务”,不仅提升了债务管理约束强度,同时自2017年7月以来首次在高层会议重提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防控,或将预示中央将加强对城投尾部风险的监管和治理。
五、明确以体制机制建设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此提振市场信心
当前我国经济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预期偏弱和市场信心不足,此次会议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基础上,更加明确了要通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主体惠及范围相较于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扩大至“各类所有制企业”,最大范围提升各类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机会。机制体制建设范围也在“破除法律法规障碍”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破除“隐性壁垒”,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民营经济主体和外商投资信心。政策落实的抓手主要包括“企业合规运营”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既包括对企业自身运营水平的提升也包括营商环境的改善,后续或将有针对企业账款拖欠的具体解决方案出台。
综合来看,此次会议主要延续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以来的政策总基调,在基于对当前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积极、乐观的判断之下,政策基调坚持稳字当头,没有增量政策和总量加码刺激政策出台。会议从当前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调控重心更偏向需求端,各项政策更具落地指导效应和可执行性。预计在此次会议指引下,我国社会经济活力将逐步提升,政策持续推动下经济内循环不断恢复,消费产业链、绿色能源、新兴科技、平台经济等大类行业或将得到政策支持,并成为带动投资风险偏好回升的主力。债市影响方面,货币政策将继续为实体经济修复保驾护航,因此流动性将保持“不缺不溢”水平,但投资领域风险偏好的回升和需求端政策支持,或在市场情绪方面对债市形成一定扰动。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