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当前市场在讨论“央国企估值重塑”时,主要围绕“估值体系的重塑”做文章。即通过纳入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等特征因子,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我们认为,估值体系,是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态、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流动性水准与投资者偏好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通过引导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提升国企科技创新力、推动专业化整合、加强国企市场化机制改革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举措亦对抬升央国企估值具有重要意义,且长期来看更具有可持续性。
本文以“央国企估值重塑”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与未来展望,分析讨论了未来央国企估值重塑的四条路径。结合四条路径,我们可以寻找和把握央国企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路径一:推进资本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估值不仅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还反映了投资者偏好。投资者结构的差异或是造成A股与美股估值不同的重要因素。与海外发达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占比长期偏低。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望带来国企价值重塑。政策端,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是近年来重要的政策方向;居民端来看,居民资产配置转移浪潮开启,权益资产配置占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9只央企主题指数ETF产品已获受理,加速引导市场资金和创新要素向央企高效聚集。建议关注居民资产配置转移带来的银行、券商等央国企上市公司投资机会。
路径二:央国企肩负“科技创新国家队”重任,创新型国企未来更具成长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央国企肩负“科技创新国家队”重任,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的关键。未来“突出科技自强、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仍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创新型国企将获得更多融资支持;二是,数字化转型助力国企经营效率、核心竞争力提升;三是强化国企在产业链安全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建议关注科技创新能力强、数字化转型加速、安全发展领域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路径三: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国企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高经营效率
估值提升的根本在于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的改善。央国企普遍具有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的特点,繁琐的组织架构导致运作效率偏低,专业化整合是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企改革路径逐渐明晰,未来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业务做强做精为要义的专业化整合将加速推进。
建议持续关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行专业化整合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路径四: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完善利润分配机制,以分红回购优化股东回报
估值本质是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程度。《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将“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强化投资者关 系管理,鼓励央企组织控股上市公司开展集中路演、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二是, 推动业绩说明会常态化召开,使高质量业绩说明会成为央企标配。三是,制定合 理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通过稳定分红、回购等多种方式优化股东回报。
建议关注现金分红较为稳定、积极开展投资关系管理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
一、央国企估值重塑提出的重要背景
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谈及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时表示,深刻认识我们的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易会满主席特别提到,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当前市场在讨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时,主要围绕“估值模型的重塑”做文章。即通过纳入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央国企特征等特征因子,试图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央国企估值体系。
我们认为,估值体系,是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态、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流动性水准与投资者偏好五大因素的综合体现。建立与中国特色国情相结合的估值体系固然非常重要,但通过引导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专业化整合、推动国企市场化机制改革和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对未来抬升央国企估值也具有重要意义,且长期来看更具有可持续性。
A股估值分化较大、央国企估值长期偏低是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背景。从现阶段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表现来看,存在整体估值中枢偏低(对标海外);估值行业分化差异大,部分成长型小企业有较高估值溢价,而很多央国企上市公司则估值折价较多的问题。
第一,对标海外,除创业板外,我国A股估值水平长期低于美股。主要表现为:沪深300估值水平低于标普500估值和道琼斯工业指数估值;中证1000估值水平低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估值。截至2023年1月31日,沪深300估值水平PE(TTM)为15.2倍,而标普500的PE(TTM)为21.7倍;中证1000估值水平PE(TTM)分别为25.7倍,低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34.9倍。但我国创业板估值高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估值水平,截至2023年1月31日,我国创业板估值为54.2倍。
第二,A股估值行业分化差异大,流动性过多聚集于成长型股票。上文提到,虽然我国沪深300估值低于美股标普500,但创业板估值水平却高于美股,体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不同板块内部估值分化差异较大,创业板的估值水平长期高于主板的估值水平,我国资本市场具备显著的成长性溢价;分行业来看,通过统计A股不同行业的估值中位数发现,食品饮料、医药制造、计算机电子、互联网传媒长期具有较高的估值中枢,而银行、地产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估值中枢偏低,存在一定的估值折价现象。
第三,相比于民企上市公司,我国央国企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长期偏低。从中证国企指数的估值水平来看,其表现长期低于全部A股的估值水平。从市盈率角度看,2010年2月至2023年1月,中证国企指数的估值平均值为13.5倍,低于全部A股的17.8倍;在市净率角度,2010年2月至2023年1月,中证国企指数的市净率平均值为1.53倍,低于全部A股的1.92倍。具体到行业上,多数行业国企市值占比低于国企营收占比,即在很多行业内国企创造的营收与其市场的估值并不匹配。
2023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表示:“与5年前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70%,但市值仅增长10%;市净率为0.86倍,下降30%,明显低于全市场1.6倍的平均水平,要促进央企估值水平合理回归,推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本文以“央国企估值重塑”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分析讨论了未来央国企估值重塑的四条路径。结合四条路径,我们可以寻找和把握央国企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路径一:推进资本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上文提到,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A股市场的估值分化较大,整体估值水平较美股明显偏低,但成长型的股票(例如创业板)的估值水平又明显偏高。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差异?我们知道,估值是资产的一种定价体系,决定了金融资产配置的方向。对于完美理性市场,估值反映了各类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对于非完美理性市场,估值则在内在价值基础上,还叠加反映了投资者偏好。
投资者结构的差异或是国内外估值差异的重要缘由。易会满主席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从全球看,各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差异较大,也没有最佳的投资者结构,但机构化是一个大趋势。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趋势性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交易占比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但要清醒看到,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
虽然近年来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持续提升,但与海外发达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比仍然偏高。根据易主席讲话,截至2021年,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达60%左右,相比海外发达市场,我国个人投资者占比仍然偏高。由于个人投资者大多追求短期高回报,其投资偏好与成长型股票匹配度较高,因而赋予了成长股更高的溢价。
央国企估值偏低的本质或是长期资金的投资者占比长期偏低。对于央国企来讲,收益稳定、经营稳健的风格,使其短期难以出现出色的回报,因而难以获得个人投资者的青睐。但对于保险、社保等长线型机构投资者来讲,国企资产的收益稳健、股价波动小、股息率高与其投资偏好匹配度较高。
但在目前A股的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偏高,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线型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叠加持股比例有待提升,使得市场上偏好短线的资金持续处于优势,进而导致了估值体系的偏离,资金过度集中于成长型的股票。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长效机制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望带来国企价值重塑。
政策端来看,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已经成为近年来重要的政策方向。
一方面,近年来政策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会后,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完善有利于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制度机制,加大对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培育,鼓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中国银保监会提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优势,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保险机构发行组合类产品。
2022年4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召开全国社保基金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提出,养老金、银行保险机构和各类资管机构是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一是要增强投资能力,从战略规划上重视权益投资;二是,推进落实长周期考核,强化长期投资理念;三是,发挥专业投资者功能,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四是,用好用足权益投资额度,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提升长期收益水平。
当前我国社保、保险类资金的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不高,未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根据相关监管规定[1],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上限为40%,基本养老基金在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的比例上限为30%;年金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税延养老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比例不超过45%。截至2021年,美国第二支柱(DC计划)和第三支柱(IRA计划)投向权益型共同基金的占比高达60%,我国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养老金三大支柱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三支柱养老资金入市存在较大增量空间。2022年11月25日,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目前来看,我国养老金面临“三低”困境,即养老金占GDP比例低,二三支柱占比低,养老金持股比例低。截至2021年底,我国养老基金总计为12.9万亿元,占到2021年现价GDP的11.3%。而美国三支柱养老金规模总计39万亿美元,占GDP的169%;二三支柱占比来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三支柱养老金内部结构占比分别为57.1%、42.9%和0.01%[2],而美国养老金资产三支柱占比分别为6%、58%和35%(详见图9)。我国二三支柱养老金规模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居民端来看,地产进入新周期,居民资产配置转移浪潮开启,权益资产配置占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相比于海外发达国家,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呈现出过度集中于“房产”的特征。1998-2009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居民配置房产的偏好开始提升,但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中房产更多还是满足居住属性的实物资产。
2010-2020年,为刺激总需求,房地产也一度成为宏观逆周期调控的主要抓手。该阶段房价大幅上涨与地产周期性的特征,大幅推升了居民对住房的投资需求,央行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达到59.1%,显著高于美国的25.2%与日本的34.7%。
2020年以来,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注重以长效机制稳定房地产市场各方的预期,平衡长期供需,至此房地产正式进入平稳发展的后周期时代。这一阶段房地产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属性被大幅削弱,居民资产配置或迎来拐点,未来金融资产的占比将大幅提升。而资本市场是联结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的纽带,是未来居民财富配置的主要领域。(详见2023年3月9日发布报告《居民资产转移浪潮开启,A股估值中枢有望重塑——<人口峭壁>系列第七篇》)
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地产后周期时代,居民在地产上的配置占比迎来拐点,居民在地产上的配置占比持续下降。美国方面,居民资产由地产更多转向权益资产。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地产配置占比由2006年的32.3%下降至2011-2015年的24.4%,此后稳定在25%左右,而截至2021年股票和基金的配置占比则上升至26.5%。
日本方面,居民资产由地产更多转向现金和存款。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股市也自此陷入长时间低迷。地产与权益资产的大幅贬值,叠加日本人口结构的深度变化,日本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也发生较大转变,现金与存款占比持续提升,1994-2021年,现金存款在日本家庭总资产的占比从21.7%升至32.4%。
结合美日经验,我们发现:其一,进入地产后周期,居民配置到房产上的占比在持续下降,即使后续房价有所企稳也并未改变这一趋势;其二,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而政府杠杆率则持续攀升。其三,经济的复苏、股市的持续反弹仍然需要以地产企稳为特征,这一点是美日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差异的重要根源。未来居民资产配置到权益资产是趋势,短期看地产企稳,长期看与长期资金入市有关。
央企主题指数ETF产品的发布,将加速引导市场资金和创新要素向央企高效聚集。建议关注居民资产配置转移带来的银行、券商等央国企上市公司投资机会。
2022年10月20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公告了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和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的发布安排,该指数系列于2022年11月16日正式发布。2023年,9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的9只中证国新央企指数ETF产品已获受理,助力提升央企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水平,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创新要素向中央企业高效聚集。具体来看,央企科技引领指数科技自强、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等;央企现代能源指数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央企股东回报指数聚焦现金流充足、积极实施分红和回购的央企。
路径二:央国企肩负“科技创新国家队”重任,创新型国企未来更具成长性
当前,国际形势加速演变,逆全球化趋势加强,我国面临多元安全威胁。一则,国际政治经济回归保守主义,逆全球化趋势加强,供应链重点由“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去工业化”政策,确保关键产品在国内生产;二则,美国推出所谓《印太经济框架》,计划在核心技术领域建起“小院高墙”,意图创造“排中”供应链新环境。2022年以来,美国加速对华芯片产业管制政策的出台,从《芯片和科学法案》,到出口管制清单,再到实体名单,美国意图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高精端技术尤其是芯片的发展限制。
二十大报告将安全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补短板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央国企肩负“科技创新国家队”重任,未来央国企或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的关键。
国企改革三年以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3年2月,国资委党委委员翁杰明发表的署名文章《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指出,三年行动期间,国有企业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国之重器彰显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包括碳纤维万吨级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投产,C919大飞机验证交付、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启航等。
文章指出,三年来央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6%。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科改示范行动”成效显著,与2019年相比,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了6.5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长了69.5%。
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仍是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
2022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提到,引导上市公司稳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取得突破;带头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方案》同时指出,2024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科技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市场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2023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国资央企更大贡献》。文章指出,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坚持巩固优势、补上短板、紧跟前沿,以新型举国体制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主体作用,聚焦国家战略任务,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二是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三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人民论坛发表署名文章《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总结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展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文章指出,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是围绕增强产业引领力深化改革,更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是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深化改革,有效发挥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围绕提高安全支撑力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水平;四是,围绕打造现代新国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五是,围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改革,更大力度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在五项任务中,三项涉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可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未来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
建议关注科技创新能力强、数字化转型加速、为国家安全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央国企上市公司。一是,《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2024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科技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市场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创新型国企能获得更多融资支持,不断提升其科技能力。
二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指出,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力度,促进支撑国家算力的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国企的产出效率与核心竞争力,还能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国企是未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国企具有较强的控制地位,在国家安全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指出,强化国企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在重要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路径三:引入战略投资者,持续推动国企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高经营效率
估值提升的根本在于盈利能力、经营效率的改善。因此抬升央国企估值,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央国企普遍具有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的特点,繁琐的组织架构导致运作效率、经营效率偏低。
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拉开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决战收官之年,总体看,三年以来,国有企业逐步完善市场化经营管理、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达成实质性“瘦身”提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起以来,央国企专业化战略整合成效显著,国企经营效率稳步提升。2023年2月,《学习时报》刊发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署名文章,《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深刻变革》。文章指出,三年来,先后完成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5月27日,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指出部分中央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方案》强调,一是以优势央企上市公司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汇聚,大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营质量;二是要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积极股东完善治理。鼓励通过出让存量、引进增量、换股等多种方式,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完善公司治理,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方面,专业化整合是提升国企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质增效,退出低效投资项目,剥离亏损资产;利用外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并购、股权合作等提升行业引领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化整合也是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的重要举措。通过专业化整合,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加大对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随着央国企重组整合工作向前推进,国企改革路径也逐渐明晰,未来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业务做强做精为要义的专业化整合将加速推进。2023年3月6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瞄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议持续关注引入战略投资者、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推动专业化组合的央国企上市公司。
路径四: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完善利润分配机制,以分红和回购提升投资者信心
第一,估值本质是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强信息沟通,对提升央国企估值也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就把“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作为提升央企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方案》提到:
一是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多层次良性互动机制。鼓励央企上市公司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交流形式,通过法定信息披露平台以及股东大会、投资者说明会、路演、反向路演(公司开放日)、分析师会议、接待来访、公司网站专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与投资者加强交流,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组织所控股上市公司开展集中路演、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探索、推动同行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联合组织投资者沟通交流活动。加强与行业分析师的定期互动,拓宽分析师覆盖范围,及时跟进深度研究报告的发布情况,提升投资者对公司战略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同感。
二是,推动业绩说明会常态化召开,使高质量业绩说明会成为央企标配。央企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披露后及时召开业绩说明会,鼓励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广泛邀请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有条件的可以组织行业分析师、媒体等相关方参加,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应出席,直接与投资者对话;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直播、视频会、电话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与投资者交流互动。
在具体行动上,2022年已经有多家央企集团组织所控股上市公司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11月29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中航产融、中航电子、中无人机等9家沪市公司举行了以“建设航空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集体业绩说明会;更早之前,中国建材集团旗下8家沪市公司中国巨石、中材国际、中材节能、国检集团、凯盛科技、洛阳玻璃、宁夏建材及祁连山“共会”投资者,成为2021年首度联合举办业绩说明会的集团公司。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而薪酬与利润分配机制正是改革的重要一环。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提到,支持上市公司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制定合理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等多种方式优化股东回报。
一方面,薪酬与利润分配机制涉及股权激励、现金激励等,是提升央国企经营效率的关键举措。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最为主要的是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实施更加多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方式。例如2021年1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操作指引》,指导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规范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
另一方面,利润分配机制涉及分红,是公司稳定股东信心、展现经营业绩稳定的重要手段。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长期稳定的分红机制非常重要。央国企具有经营业务平稳、盈利能力稳定的特征,因而具备实施长期稳定分红的先决条件。在抬升央国企上市公司估值的背景下,开展长期稳定的分红,对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吸引长期投资者增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议关注现金分红较为稳定、积极开展投资关系管理的央国企上市公司。根据2021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共有934家央国企上市公司开展或拟开展现金分红(目前均已实施完毕),占全部开展现金分红A股上市公司的27.6%,其中央企上市公司334家;2021年全部央国企上市公司分红规模达到1.33万亿,占全部A股现金分红规模的69.4%,央国企上市公司分红已成为A股上市公司分红的中坚力量。此外,在2022年年报发布之际,建议关注央企控股集团召开集中业绩说明会的情况。
六、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
责任编辑:卫晓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