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盘和林
在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作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就成了攻坚克难的突破口,可以说,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公平的基础。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巍巍华夏,泱泱中华,在过去的百年间,从衰落走向了富强。百年间,我们从封建走向资本,又由资本跨向共产,虽受尽苦难与折辱,但终究建立起了庞大的东方帝国。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所有制改革的结束,飞速成长间我们有过彷徨、有过狂妄。但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行至80年代后,当我国开始对社会发展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后,1978年,党中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社会各项体制建设的完善,40年的时间,我们使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再受限于温饱,靠着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回首40年发展,对历史的探索也逐渐形成了一条改革的主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在1978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便是扭转了对中心的定义,也正是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开始让我们为发展思考,最终形成了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简单的来说经济体制包含着资源占有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而这其中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便是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在过去的40年间,我国的资源配置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之复杂,所走过的道路之曲折,所承载的使命之沉重,所发生的变化之深刻,所取得的成果之显著,是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的。
建国初期,由于刻意追求公平,出现了企业,个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十二届三中全会一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开始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权、责、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极大的激发了劳动人民的热情;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们开始认识到,肯定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是鼓励创新,鼓励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鼓励了除按劳分配外的其他分配制度,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大进展。
而今,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收入分配制度自改革开放后走过了40年春秋,整体而言,收入分配制度从最初的简单公私分家走向整体通盘考虑,从城乡差异走向统筹规划。其实,我们可以从个税改革一窥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今年年中更是个税更是再次上调起征点,并明确强调提低,扩中,调高,40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个税的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靠着累进的税率个税改变影响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着居民的生活消费。同时,个税还能够平衡收入的不均,改善贫富差距。特别的,我国常年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也对个税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然而,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体现在收税的累进性与平均税率两方面的,以不断提高的起征点为切入点来看,一方面,起征点不断的提高很大程度增加所得税的累进性,从而使税收更多的来自于富人;但另一方面,免征额的上升又带来平均税率的下降,反而造成了整体社会税负的下降,即减轻了整体税收规模。数据显示,我国有近40%的人月薪收入依然低于之前的起征点3500,这意味着新个税的调整仅仅是减轻了中高收入人群的压力,而对低收入者影响甚少。不过,即使不少证据证明了此次改变一定程度抑制了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但出于对中产阶级以及国内消费能力的保护,起征点的提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同样也在不断的探索,营改增的推行,不仅完善了流转税的体制建设,同时也加深了社会相关产业的协同互联,而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相关税收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国有民营之间的公平竞争。
其实,不管是单项还是整体的税改都代表了国家对社会公平考量。当然,税改仅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缩影,但足以证明收入分配制度在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作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就成了攻坚克难的突破口,可以说,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推进小康社会完善的关键拼图,也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活力的必经之路。(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赵子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