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王茜
谈及万科的未来,郁亮表现得很谦卑,“赚钱方式不一样了。比如物流,都是几块钱的生意在做,一毛钱、几分钱都在算。这个生意和以前不一样,过去经常吃大鱼大肉,现在改吃干粮喝粥,蛮难受的,消化系统要重新适应,相当于重新活一次。”
“如果销售6300亿,正常该拿多少地呢?算下地价占比,大家琢磨琢磨,是不是拿了地就是疯狂?”
谈及万科今年被指“疯狂拿地”,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媒体交流会上面露不解,甚至些许委屈。每年的媒体交流会都是万科的大型“澄清现场”,而今年无疑箭头对准了“疯狂”。
首先来看看,为什么万科会被指“疯狂”: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统计,今年前11个月,尽管同比下降两成,但万科以1250亿元拿地金额位居行业榜首。
同期,碧桂园的拿地金额为1200亿元,较去年同期几乎折半;今年中期净利排名行业第一的恒大,今年前11个月拿地金额仅为374亿元,同比降幅接近七成;同期拿地金额排名前五的房企中,保利发展为926亿元,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在700亿上下,远低于万科。
万科的另一财务指标也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今年万科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出现近年来的首次转负,且下半年持续为负。
据万科披露数据,今年1-9月,万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金额同比大幅下降254.04%至-257.31亿元;与此同时,截至今年三季度期末,万科流动负债合计10441.36亿元,较期初增加了23.25%。
而郁亮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我们来谈谈数学。地价占多少房价?看看地价占比,一个正常运转的房地产企业需要多少地,一比较就出来了。”他说。
根据万科今年公开披露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年,期内万科权益地价总额约1055.7亿元,合同销售额约为4315.5 亿元,前者占后者比例约为25%。
笔者根据公开数据粗略计算,2017年、2016年和2015年万科的全年拿地金额占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35%、34%和30%。
如果按此推算,大概也可以理解郁亮的委屈:在其眼里,要维持万科5000亿至6000亿的销售额,当前的拿地投入是必要的。
此外,郁亮还给出了一个更宏观的注脚——“L型经济”。
“L型经济”的出处是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对权威人士的独家采访。报道提到,中国的经济运行将是L型的走势。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
文中的权威人士称,“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而郁亮将“L型经济”因素纳入了万科的战略规划。他说,“很多人对此不好好读,我们认真读了。从这点上讲,我们还是重视的,我们做业务把问题想得更艰苦一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就像你们手里的怡宝。水喝了一半了,有些人觉得还有一半水可以喝,有些人觉得只剩下一半了,是不是想想别的办法。万科始终是个如履薄冰、忧患意识强烈的公司。我们一直是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看的公司。”
基于这样思路,万科在内部围绕“收敛、聚焦”进行“战略检讨、业务梳理、组织重建、事人匹配”,以及下达6300亿回款目标的铁令,在其看来,应该是顺理成章。
回顾媒体交流会,郁亮的高频词多为“忧患意识”、“如履薄冰”、“小心”等,均是“疯狂”的反义词。
谈及万科的未来,他表现得很谦卑,“赚钱方式不一样了。比如物流,都是几块钱的生意在做,一毛钱、几分钱都在算。这个生意和以前不一样,过去经常吃大鱼大肉,现在改吃干粮喝粥,蛮难受的,消化系统要重新适应,相当于重新活一次。”
郁亮甚至正面回应了“万村计划”的困境,并直言“城中村改造比想象中难的多,……低估了这种状况,……我还没发现做公寓赚钱的。”
被问到对房企过冬有什么建议时,他也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格外低,“我把自己照顾好就非常、非常不容易,我对别人无话可说。”
半个小时的媒体交流会在郁亮强调忧患意识的“主旋律”中结束了。或许对于万科而言,寒冬之中,“疯狂”的指摘是无法承受之重。
(本文作者介绍:供职新浪财经,专注华南地区上市企业报道,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财经新闻方向。)
责任编辑:陈鑫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