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韩玮
为何“一二五”出台后上周五A、H股银行板块恐慌性下跌?进而引发沪、深、港三个市场大盘全面暴跌?为什么银行信贷标准不能放松?
11月10日晚,监管人士澄清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并非硬性考核指标,信贷标准并没有放松。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再提“坚定做好结构性去杠杆工作”。这些负责、务实、勤政的作法受到诸多市场人士的高度评价。
为何“一二五”出台后上周五A、H股银行板块恐慌性下跌?进而引发沪、深、港三个市场大盘全面暴跌?为什么银行信贷标准不能放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以下两点最基本的逻辑:第一,银行资本金不充裕、放贷款能力不足,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必须不断做大、做强商业银行业。第二,众所周知,如果民众对商业银行整体的信用产生恐慌性怀疑,必然落入大规模银行挤兑、恐慌性通货膨胀、本币汇率贬值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经济崩溃乃至社会崩溃。近期点对点金融的前车之鉴,千万不能在商业银行领域发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切不可拿九十年代的老观念看待如今的商业银行,在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等方面的理论和观念都需要与时俱进。与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资本化程度、以及公民思想观念,现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境内商业银行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便目前银行利润水平还维持高位,仅仅由于利润增速回落,境内外上市的银行股就已经大面积跌破发行价,甚至不少银行股的价格仅仅达到净资产的一半左右,处于历史上几乎前所未有的冰点低位。充分反映出境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严重缺乏信心,投资者对不良贷款、潜在坏账、存款减少、本币贬值、外资银行竞争、中美贸易摩擦、移民空心化、经济衰退等方面对银行业的不利影响十分担忧。
银行是基于信心和信任的业务,信心和信用可能在一瞬间毁坏,要想恢复则往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当前,不但要想方设法阻止对银行业信心缺乏和过度担忧的情绪,由投资者群体向储户群体蔓延,而且要想法设法提升公众和全球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信心,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008年我国境内银行幸运的躲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此同时,多数著名境外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境外银行高大上的形象在国内几乎彻底毁灭。如今境内银行的信用水平,已经有能力应对金融开放的挑战。在此关键时刻,境内银行切不可自废武功,放松信贷标准。否则,境内银行十年来努力的成果将有可能灰飞烟灭。
金融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风险程度较高的企业应当首先依靠直接融资而不是间接融资。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提供方,控制风险显然是第一要务。银行担负着保管广大人民群众存款的信任和重托,如果拿人民群众的血汗钱为落后产能的企业续命、为激进豪赌的企业埋单,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不经济、后果也是无法承受的。
在稳定物价的前提下,汇稳定率。通过大力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水平、资本实力、存款规模、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自然而然地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贷款就会更有效率地惠泽更广泛的经济主体。可以进一步减税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成立民营经济专项担保扶持基金和劣后级项目支持基金,以市场化原则公平对待国有、民营、外资经济主体。
银行是百业之母。如同飞机在高空失压时,带小孩的乘客应当首先自己戴好氧气面罩,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他人。同样,在经济出现失速时,首先要养元固本,保护好银行信用的根基,切不可拔苗助长,动摇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清华MBA导师、清华MBA校友会金融协会副会长,CCTV2嘉宾,恒丰泰石总经理。具有20多年期货、证券、公募及私募基金投资负责人的专业经历。)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