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应坚持专业化方向
梁绮利
“刚开始规模可以小一点,但是以后可以慢慢壮大。”
1925年,国际清算银行(BIS)尚在筹备中,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对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明·斯特朗说出了对这家新型金融组织未来发展的展望。而这位国际金融大佬曾经的建议,对于已经顺利开局、发展正在进入新阶段的亚投行而言,同样适用。
截至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个。亚投行的开局先声夺人,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但是,未来如何乘势发展、再进一步,则是考验中国这个新兴大国国际运筹能力的重大关口。
亚投行面临的竞争形势:
对手多、货币松、基建热
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金融舞台上,一个新生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想获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从这个方面来看,一个新兴的国际组织本质上和一家初创企业并无本质区别。目前亚投行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产能过剩”。就当下的国际环境来看,国际经济金融组织的种类庞杂,数量不少。从主导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世界银行[微博],到致力于区域性经济事务的地域性金融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各个层次的国际金融组织并存于国际金融空间内。其实国际金融组织不是少了,而是出现了“产能过剩”。据报道,目前国际组织中10%的组织名存实亡,30%的组织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如何在一个“机构过剩”的国际背景下为新生的亚投行找到合适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国际货币政策进入再宽松区间。处于筹建期的亚投行,面临的国际金融形势略显复杂。当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逐步退出,而包括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则持续推出规模更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在这一背景下,从国际市场总体来看,融资条件呈现逐渐宽松趋势,国际市场充斥着大量的流动性。亚洲金融危机时期,IMF对东南亚国家提出的金融改革市场化导向的挂钩条款让人记忆深刻。过去,国际金融机构高高在上的日子,颐指气使命令借款人的时代,已悄然过去。时移世易的大时代背景需要牢记。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具有稳定收益水平、风险水平总体可控的投资领域。穆迪公司2015年3月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其对1983年至2014年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信用评级及违约情况进行的比较分析,相对于非金融公司而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论是在信用评级上,还是偿债能力上都具有显著优势。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用评级处于“投资级”,特别是集中于A级。与之相对比,仅有50%的非金融企业获得了“投资级”的评级。在信贷损失率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低于非金融公司30%。
对于亚洲地区而言,目前的现状是充沛的资金供给和急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并存。但由于亚洲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亚洲国家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发展深度不够,使得在资金和项目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联通机制,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亚投行而言,这就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亚投行下一步策略选择:成于专业
国际组织的诞生无一不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反映。世界银行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力支撑。成立于1966年的亚洲开发银行则是日本经济发展之后,日本为实现资本输出、扩大本国经济影响力的具体体现。而另一家具有更长历史的国际清算银行,起初目标则是为了更好处理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后赔款问题。可见,一家国际组织的产生往往缘于政治需要。
就亚投行而言,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深受重创,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时经济实力的变化使得新兴经济体希望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获得比以往更多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规则的接受者,更渴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这期间,包括IMF改革等问题被摆上了桌面。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反应迟缓,对相关的呼声并没有给予应有重视。
金砖国家银行的提议因此被提出。金砖国家银行方案的提出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金砖国家基于共同利益,对改革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第一次尝试。但由于这一组织的初始使命在于提供一种金砖国家间的金融救助机制,其日常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就其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其作用的发挥程度还需进一步观察。
专业化是国际组织得以发展的依托。亚投行的初始目标就是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是其区别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特色所在。因而在发展中应从多个方面体现出组织的专业化。
第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数据库。纵观现有国际经济组织,相关领域的数据管理能力是组织专业性的重要体现。世界银行在国家及全球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库,已成为国际宏观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参考。国际清算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各国资金流动情况,则成为监测国际资金流动及国际金融运行情况的基础数据来源。笔者认为亚投行在筹建之初就应吸取国际经济组织发展经验,充分重视数据对于业务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发挥政府间经济组织的角色优势,将本地区基础设施的项目数据进行整合。
从具体内容上,数据库一方面可将有关国家的项目情况进行汇总和跟踪,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我国前期积累的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数据和项目作为案例和经验,增添到数据库中,增加外界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领域情况的了解。
第二,树立专业化研究品牌。纵观国际主要经济金融机构,其影响力依托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具体职能的发挥程度,另一方面就是其在全球格局中的话语权特别是政策建议方面的作用,而这一方面的作用就是依赖相关的研究成果。实际职能的发挥要和研究成果相互配合,一软一硬,协同发力,同向发力,才能实现可执行的建议与有高度的实践之间的有效配合。
在这方面,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做法值得学习。IMF在季度和年度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估和展望,已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报告,进而对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深远影响。而国际清算银行则在国际金融和银行监管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优势。而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多已逐步转变成为国际银行业监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亚投行是我国主导发起的第一个国际金融组织,其应该成为提高我国政策研究国际影响力的舞台,也应该成为我国智库研究成果的展示阵地。目前,国际竞争中,研究实力特别是政策研究的实力已成为国际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亚投行的研究工作具有特别意义。
第三,建立专业化标准。在筹建时期,美国、日本等国对亚投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否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标准,表达了怀疑的态度,对此我们应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一方面,现行国际金融组织的一些标准和做法是基于传统国际经济秩序作出的反映,代表了传统发达国家的认识和价值观,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需要对现实的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作出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金融组织,亚投行要想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就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标准来指导未来的项目运作。
在标准建立方面,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代表了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案例。亚洲开发银行作为致力于亚洲地区发展事业的经济金融组织,其目前的发展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其在流程上繁琐的要求以及拖沓的流程,动辄一两年的办理周期,让真正的资金需求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在项目评审标准中对于发展国家的实际发展阶段考虑不足,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未能及时对经济形势变化作出反应,使得不少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项目无法进入其项目支持名单。
相对而言,国际清算银行在标准方面则相对较为成功。作为其下属的6个委员会之一,巴塞尔委员会专注于商业银行的监管事务。而凭借其在这一专业领域的数据积累和持续研究,巴塞尔委员会不断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变化,推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监管标准。正是能够在每一次国际经济形势巨变的背景下,有效地对现有的监管规则进行及时调整,保证了国际清算银行在国际银行监管标准方面的绝对权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条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其中,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决定了专业化研究的水平。而数据库和专业化研究则是标准制定的准则。
未来展望
当前,亚投行正处于筹备关键期,其未来走向受到各方关注。笔者希望,亚投行在未来发展中要秉持专业化发展的理念,确立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专业形象,进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亚投行还应坚持包容性发展,容纳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这一点对于经济金融类的组织尤其重要。
一个可资吸取的教训是苏联于1970年主导建立的国际投资银行(InternationalInvestmentBank,缩写IIB),总部位于莫斯科。该组织同样定位于区域性金融合作组织,但意识形态划界色彩较浓,其成员主要由苏联的盟国组成,组织开放度不够,因而一直以来发展缓慢。中间受苏联解体影响,一度难以维持正常运营,直到2012年才在俄罗斯的倡导下得以振兴。目前的国际影响力仍显不足。
“大器非一人之私,大事非独力所建”。亚投行在未来发展中只要坚持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坚持包容性发展的胸怀,一定能在群雄并立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站稳脚跟,基业长青。getty图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