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能否快速治理污染

2013年08月12日 14:23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图为最新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

  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8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中国能否快速治理污染》。中国有害气体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如果能尽快治理污染,不仅对中国自己,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福音。

  1918年,珀西-比希-雪莱说:“伦敦就像一座地狱——拥挤不堪、乌烟瘴气。”如今用这句话形容中国的很多城市非常合适,同英国19世纪初一样,中国现在正经历一个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对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对干净空气的渴望,然而迟早中国也会像英国那样开始治理污染。

  如果中国仅是简单遵循富裕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来摆脱贫困的话,人们没什么可担心的(你生活在某个地狱城市除外)。但两个原因使情况完全不同。首先是时间,英国工业加速发展的时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和过去几千年没什么不同,而如今已经提高了1.5倍,离450PPM不远了,这是很多科学家公认的危险水平。其次是地点,中国太大了、经济增速又太快了,它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首先影响生活在附近的人。2013年1月,北京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超过WHO规定的安全标准的40倍。中国十分之一的农田被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不适合用于清洁,更不要说饮用。在北方,空气污染使得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了五年半。

  这一切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普遍的不满,甚至在中产阶级中出现了“避邻主义”。政府也对此忧心忡忡,除了行政干预外,中国还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污染。据说今后五年,中国将斥资2570亿美元改善空气质量,相当于香港全年的GDP,国防预算的两倍,即便按照中国的标准而言,这也是大手笔。

  治理地方污染是中国自己的事,但是该国的排放物却影响全球,因为它们会污染大气,而大气是全球公共的资源。中国消耗全世界40-45%的煤炭、铜、钢铁、镍和锌,它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意味着对环境的影响更大。自1990年以来,中国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从20亿吨上升到了90亿吨,几乎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几乎是美国的两倍,现在它已经不再简单的追赶西方的步伐了,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和欧洲的平均水平相当,即便刨去因出口而产生的碳排放,大约为四分之一,这个数目依然非常可观。

  中国政府试图让人们注意到这些惊人的数字。中国削减了大公司单位产品的能耗数量,并且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产业,但是这些目标以及行政命令并不能有效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创造就业或增加产能等诸如此类的目的,官员和大国企负责人往往会达成某种默契。如今随着经济放缓,政府在降低环保目标、放松监管上的压力变得更大,国家领导也不得不对来自地方中层官员的压力给予回应。

  如果中国不有效削减碳排放,那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其他国家减少更多的碳排放(这看上去不可能),要么想出别的办法来解决,这其中包括对大气进行改造的可能性以及投资其他耐高温的方法,比如培育耐旱作物。

  但是说服中国减少碳排放并非不可能。气候变化对该国的影响非常大,从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居住在海平线附近的人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它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中国领导人知道需要有更有效的方式来做出改变。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征收碳排放税,这将比设定目标更加透明,也更少受到讨价还价的困扰。中国政府承诺要推出类似的政策,现在要抓紧落实。

  尽管达成全球性的碳排放协议宣告破产,但西方国家仍应该以身作则,因为中国会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另外中国和美国通过达成双边协议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最近两国宣布减少氢氟碳化物(一种特别强效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碳捕捉和存储技术,减少重型车辆气体排放,这些都是好的开始。富裕国家还该出资帮助中国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因为在中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而每花费一美元产生的效益高于富裕国家。

  世界各国无法忽视巨大的中国,因此中国必须重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像美国一样,它的国家政策将对世界产生影响。如果中国继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那么中国人将和其他国家一起遭殃,而如果中国想对全球变暖做些什么,它就该降低排放量,这样所有人都会获益。(鹿城/编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王立军暗恋谷开来 不能自拔
  • 体育麦蒂宣布NBA生涯结束 或再战CBA 视频
  • 娱乐王祖贤整容回春欲出嫁 小19岁男友曝光
  • 财经卖掉北京的地收入远超美国一年GDP
  • 科技传苹果公司9月将首次推iPhone以旧换新
  • 博客贺卫方:薄熙来案放过一条重大线索
  • 读书超级革命: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三个目标
  • 教育家长痛诉:小学面试害得全家开学恐慌
  • 白明:用中国权解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 梅新育:跨国公司爱官二代是全球现象
  • 安邦智库:金融高官转任地方的红利
  • 叶檀:政府全面接管经济
  • 陶永谊:谁动用了我的存款
  • 金岩石: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关键是啥
  • 朱平:解读A股移动互联企业
  • 马宇:反垄断之剑将挥向垄断央企?
  • 幽灵礼物:A股T+0是福还是祸
  • 叶檀:光大证券与中国市场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