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红杉成员企业校园招聘:聚焦学生视角、2个趋势和4个误区

2020-12-01 08:00:00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来源:红杉汇

14场空中宣讲

春季&秋季服务40+企业

线上覆盖全国70+高校

……

本年度红杉资本联合校园招聘项目收官。我们从春季开始就在持续搭建连接企业和在校学生的平台,赋能成员企业,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岗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复盘今年的联合校园招聘:

第一:谈学生的视角

学生心目中,到底如何看待创业企业和相关的工作机会?我们与多位优秀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一起看看他们带来的一些思考:

1. 请用1-2句话描述,你眼中高成长的创业企业?

“充满活力和未知性。”

“蓝海市场,解决痛点。”

“有独家技术和产品,能在不久的未来得到广泛应用、惠及大众。”

“管理扁平化,每个人的智慧都能得到最优配置。”

2. 什么阻止了大家选择在创业企业实习和工作?

● 公司品牌影响力弱

“与大公司相比名气小,光环与声誉等不能满足求职需求。”

“作为一份全职工作,工作是否体面,是否能被伴侣/家长/亲戚认可是非常重要的,而工作的稳定性更是不可避免的考量因素。” 

● 风险偏好

 “学生难以判断企业未来前景,和成熟企业比风险相对大。”

“惯性,大多数优秀的同学选择收益稳定,风险低的事情。”

● 未来发展路径不清晰

“未来晋升、发展路径不够清晰。”

“信息渠道不通畅,职位信息不透明,晋升路径不明确。

3. 企业做哪些尝试,更容易吸引到学生的关注?

● 建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宣传企业的高潜质和未来的丰厚回报,明确晋升途径。”

“为实习/工作学员提供个性化培养,全方位锻炼。”

“着重思考公司自己的特色。”

● 更灵活的招聘和薪酬策略

“招聘时更有灵活性和想象力,一些大企业会对招聘的硬性指标卡得很死,比如学历、院校等,但是这样可能会流失掉一部分综合能力很强的人……应该留出更多时间考察领导力、思考力、成长欲望等。”

“多尝试期权等更灵活的薪酬政策,使得员工的可得利益与参与员工的努力相匹配,这是传统企业很难做到的。”

多渠道传播

“与职场类up主合作做宣传。” 

“利用知名投资机构做信任背书。”

“多和投资人/机构联合办活动(宣讲、破冰、体验营等等),早期即使名气不大,也能吸引足够的人气关注。”

*访谈对象是今年深度参与联合校招的校园大使,他们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专业涵盖理科、工科、农科和经济管理等。

第二:谈新形势下的联合校招

疫情打乱了校园活动的节奏,但这并不阻碍企业和校园产生互动,同时我们用非秋季高峰期的雇主品牌和招聘活动,推动企业全年校园招聘落地。

校招常态化

1) 春季联合技术专场

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们仍然投入资源,搭建企业和在校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春季收获学生申请人次达到1万+

2) TOP人才官直播

为秋招预热,8场微信社群直播,微博阅读50万+,公众号累计阅读3万+,触达微信社群4000+学生,在校学生和企业高管云上对话。

线上&线下活动结合

1) 联合宣讲&空中宣讲

秋季覆盖16家企业,华北、华东、华南三场联合空宣,收获7万+在线观看

2) 线上&线下急速面试

针对企业重点职位,集中面试,最高记录一天线上群面80+候选人,当周出面试结果,提升面试效率。

第三:谈创业企业校招常见的误区

1) 校招主要是秋季做,平时不太需要有校招的动作?

校园招聘是全年化项目,对于成熟企业,实际上常年都在做雇主品牌传播、实习生招聘、校企合作等项目,秋季是他们人才收获的季节;但是对于很多创业企业,秋季是全年校园招聘的起点,因此在“抢人大战”中输在了起跑线上。

2) 批量发了校招offer,校园招聘工作就结束了?

对于创业企业,说服学生接受offer和offer的后续保温是比较大的挑战。依据我们的统计,往年一些早期企业存在拒offer率较高的情况,所以从秋季发完offer,到来年7月份入职,中间仍然有大量的候选人沟通和保温工作要做。

3)作为初创企业,我们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校园招聘薪资信息在市场上比较透明(尤其是一线大企业),每年有明确的“市场价”,同一届同学之间也会经常对比和讨论薪资。如果想争夺最优秀的人才,你不一定要提供最高档次的薪酬福利,但是需要保证它符合“市场价”。

4)作为初创企业,我们难以给应届生提供完善的培训?

培训不等于上课,大公司企业大学式的全方位培训,也不一定适用于初创企业。我们认为和优秀的创始人团队并肩工作,解决实际的商业和技术问题,才是最好的“培训”。所以创始人和HR团队,应该在年轻人身上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构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更多实操建议和校园招聘干货请参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