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关不羽
来源: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
市场中的技术进步从来都是催生新需求、新岗位的动力,而不是就业机会的黑洞。否则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岂不是让99%的人都失业了?
只要能吃上三顿饱饭,文人的间歇性退化、周期性返祖的反市场经济综合症就开始发作了。
主要症状是既没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又缺乏对市场经济运作的考察,还缺少对经济活运行的动态想象力,就靠着虚头八脑的“同情底层”大旗虚晃一下,就靠着讲讲故事煽煽情的廉价劳动收割智商税了。
近日爆款的网文《“不讲武德”的互联网巨头正在用资本夺走无数卖菜小商贩的生计,这是不道德的,必须反垄断》(简称“《不》文”),就是这轮病发的高潮。
该文章的主题很陈旧,一个古老的罪名:传统产业升级导致大面积失业,从而造成弱势群体生计问题。这个感天动地、悲天悯人的故事脚本早在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早期就被广为传播,被无数次技术进步打脸后还能欺骗力满满,只能证明人类社会发展最滞后的就是大众的心智。
当互联网让洗衣机都开始智能化时,很多人的心智还停留在计算尺的时代。
01
小消费者是所有市场伦理的核心
首先,市场的目的是什么?服务消费者。这类贩卖伪情怀的反市场文字中,一定会把所有市场行为的终极服务对象“消费者”的存在屏蔽掉。
消费者买菜时货比三家,付钱时锱铢必较,就是为了省个仨瓜俩枣。那么业态升级为什么能成功?不就是因为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吗?
情怀满满的作者如果要指责,岂不是应该从源头上指责“贪婪的消费者”吗?但是,这是作者不敢的,因为他们也怕得罪主顾。于是,满腔正义的火焰喷向了提供服务的企业。
当情绪上头的读者忘了自身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和诉求时,他们就会陷入文字的陷阱,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消失了,“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角色设定就顺理成章地代入了。
因此,在阅读任何涉及市场经营的文章时,读者切勿忘记自己最基本的消费者角色。要牢记整个市场伦理的核心就是消费者受益。能够让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就是符合市场伦理的,反之则不是。
当然,即便是在市场中,人和人的关系也会涉及其他感情和伦理因素。怜贫惜老的,大可按照自己的道德观少还点价、多买点菜,这并不难,也很善良。
建议每一位对“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读者都这样做,自己的钱自己花,天经地义。但别人希望市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廉价的供给是别人的正当权利,阻止别人行使正当权利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是不道德的。所以说,《不》文的作者是不道德的。
02
技术升级总是增加就业机会
市场是高度复杂的机制是动态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要说文艺青年贫弱的想象力无法看透整个市场运作的动态,就是经济学专家也不能扮演市场中的全知者。
当人们对技术升级替代、业态进化造成的局部失业忧心忡忡时,却没有发现新生的就业岗位悄然兴起,直到整个就业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人们才会发现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前些年的互联网新零售和实体百货业之争。电商平台导致实体百货业的衰弱,曾经让多少“善良之士”痛心疾首。然而,回过头一盘账。原来花了大价钱在商场租店面的商家上线了,并没有大面积失业的出现。
而且,快递业的异军突起还增加了120万快递员岗位,而他们的工资水平比起在流水线岗位更高。这还不够有说服力吗?在反市场、反技术进步中的道德优越感恰恰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事实是,技术进步只要能在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就会带来社会整体效益的上升。要么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要么节约了消费者的资源——以金钱衡量。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不会被白白浪费,总是会转化为新的消费需求,相应地增加劳动力投入。
电商平台崛起仅仅增加了快递行业的用工吗?其实衍生的就业效应不止于此。逛商场的时间被节约下来,看个视频不好吗?视频行业也会受到影响,多些小鲜肉、小仙女发挥才艺,多些罗翔老师们的视频课,难道不是就业岗位的增加吗?
市场中的技术进步从来都是催生新需求、新岗位的动力,而不是就业机会的黑洞。否则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岂不是让99%的人都失业了?事实恰恰相反,是今天99%的行业都是十九世纪社会难以想象到的。
市场的运作是动态的,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新需求、新行业在何时何地发生,但这些必然会发生。《不》文作者是欠缺对市场动态的感知能力,更缺乏想象力。
03
新业态给更多普通人带来财富机会
绝大部分人都会在技术升级的新业态中受益,而善于把握机会的少数人会更受益。尤其是互联网的草根属性,这种机会的门槛比传统社会要低得多。
人们喜欢《不》文中那种祥林嫂式时代悲情叙事,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却忽视了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更新给很多草根民众带来的机会。李子柒、李佳琦的成功不是互联网草根逆袭的经典吗?没有互联网,李子柒可能一生就是个漂泊的打工妹,李佳琦的事业天花板也高不到哪儿去。
然而,今天在为菜贩生计悲悯不已者,也许昨天还在对李子柒、李佳琦这样互联网草根逆袭者鄙视不已,而互联网产业在他们看来同样是“不该获得成功者”的罪恶工具。人的心态就是如此复杂,同情心未必是真善意,而妒忌心的恶意却总是真实的。
和《不》文的作者一样,我也讲个故事。
在电商崛起的时代,我办公地点对面的商场开始迅速萎缩,一位熟识的青年保安下岗后干了快递。小伙子勤快、动作麻利、性格开朗,很快就成了这个办公集中街区最受欢迎的快递员。一位老客户很赏识他,给他投资和他合伙开了一家小快递公司。大家都为他的幸福结局感到高兴,也对他离开快递一线感到有些可惜。
一年多以后,他又回来了,大家担心他是不是把公司搞黄了,他笑着说没有,他的小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了,赚了几十万。
我调侃他“那你也是有钱人了,还跑啥快递呢?”他憨憨地说“我也不会别的,继续跑呗”。这些普通的好人,需要平等的机会。
时至今日,曾经在疫情封城中支撑我们生活、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星的互联网巨头到了人人喊打反转剧情,面对这些正义满满的大众舆论,我着实惊讶不已。
显然,那些喊打的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反市场、反企业在经历过特殊岁月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既卖了廉价的情怀又卖了乖。顺应时势,又彰显了自己挑战巨人的光辉形象,最后归结于“政府必须出手”,显然是无风险无责任地获得了权力加持的快感。
然而,这种利用无知、消费蒙昧、煽动恶意的精致算计最后会害了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哪怕你足够精致、足够利己,也只是然并卵而已。
《不》文的作者和应和者,你们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呼吁的又是什么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