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怪事,最近50%的VC都在看半导体

2020-11-03 18:16:0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铅笔道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韩希言

  来源/铅笔道(ID:pencilnews)

  “只看不敢投,有点害怕。”一位半导体行业资深投资人对铅笔道表示。

  从去年开始,芯片行业越来越火热,到现在更是演变到狂热的程度。他此前投资过的公司估值一天比一天高,今年更是翻倍,高到他本人都“看不懂”。

  有FA机构调研数十家VC/PE机构,发现如今市场上50%以上的机构都在看半导体;投互联网、新消费的基金也开始涌入;有一些机构甚至不做尽调就先打款。

  半导体行业的从业者们同样疯狂: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芯片行业新注册企业就有4600家,同比增长207%,环比增长130%;一些主营业务毫不相干的企业也来凑热闹,包括建筑安装、建材批发、区块链、医疗美容等;有些企业挖几个人过来就成立了公司,还能获得融资。

  有投资机构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半导体领域股权投资案例达128起,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2倍,预计年底将超过1000亿,达到去年全面的3倍。

  二级市场同行是一场资本盛宴:科创板开板至今,共诞生189家上市企业,其中芯片企业27家,约占全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的15%。共募集资金近900亿元,约占科创板总募资额的34%。这些数据还有望继续冲高,因为还有不少于40家拟科创板上市芯片企业正在排队。

  任何一个产业总归是要经历一个从无人问津、狂热泡沫,然后再归于冷静,芯片行业也不例外。在行业投资人和创业者看来,催生当前市场狂热的原因更大程度是产业升级的内因受到国际环境外因的加速。

  “烧不死的都是凤凰,然后再度起飞。”芯片还是终归是一个烧钱又烧时间的行业,他们相信,洗牌过后,活下来的企业只要证明它有生命力与价值,就会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期。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疯狂”的芯片

  下午一直有会,晚上7点赶航班,第二天又要见客户,只有在去机场的路上,费佳(化名)才能抽出一些时间接受采访。

  费佳是一家芯片公司的创始人,这段时间他们公司的业务暴涨数成。为了满足新需求方的要求,他不得不各地出差。另外,就在前些天,他的公司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在芯片行业打拼十几年,费佳发现这一年来,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态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为芯片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资本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在前几年时,投资机构对芯片行业不太热情。那时还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除了聚焦此产业的机构外,热衷于芯片的投资机构并不多。

  “另外,芯片行业不像其他项目那样,投资人只要理解其中的商业逻辑就可以了,还需要投资人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判断与辨别,对投资人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费佳说道。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在一篇报道中,FA机构光源资本CEO郑烜乐称,他调研了数十家VC/PE机构,发现如今市场上50%以上的机构都在看半导体,“现在出门见两个投资人的话至少有一个在做半导体。”

  元禾璞华合伙人陈智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未见过如此一幕。“最近投资一家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发布新一轮融资计划后两个星期就收到了25个亿的投资款。很多投资机构为了拿到一个好项目,把合同打出来投资金额空着就签字、盖章拿给创始人,还有一些机构不做尽职调查就先给创始人打款。”

  长期以来,半导体投资是一个冷门的小众市场。陈智斌称,十年前,国内半导体投资人聚会,一两张桌子就坐满了。而如今半导体公司路演,下面经常能坐100家投资机构。

  如今,红杉、IDG、高瓴、光速等知名基金在半导体领域越来越活跃,甚至那些原本不投半导体的美元基金都开始相继涌入。

  据云岫资本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的募资总额同比下降30%,投资总额同比下降22%。但半导体领域却逆势崛起:今年前7个月,半导体股权投资案例128起,投资额超600亿人民币,是去年全年的2倍,预计年底将超过1000亿,达到去年全年总额的3倍。

  作为一位半导体行业的资深投资人,李龄(化名)觉得现在有些离谱:“怎么感觉那些投互联网、新消费的,也来看半导体了。”

  与行业外的人不同,李龄深切地感受到半导体行业从原来的无人问津至现在拥挤到出现上述极端案例的周期。他此前投资过的半导体公司的估值一天比一天高,在今年更是翻倍,高到他本人都“看不懂”。

  李龄表示,从去年开始,半导体就越来越火热,到现在更是变成疯狂与狂热的程度。

  他也想要去抢投一些优质的项目,但是创始人开口的估值就让他退步。“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砍价,因为觉得砍一半都还太贵了,大家已经脱离了一个估值体系。”

  还有的创业者刚把队伍拉起来,就喊出天价估值。李龄感觉,虽然从业多年,但他现在也已经到“惶恐”的程度:“基本上只是看,根本不敢投,有点害怕,害怕这个泡沫下一秒就破裂。”

  内外因组合“催热”

  在李龄看来,行业“走火”,首先离不开国际关系的影响。

  从中兴事件到华为事件,基本所有人都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国家正在投入巨资力推芯片领域的自主可控。

  “中美贸易战的问题暴露了对其紧缺性的需求,所以需要这个行业进行产业发展。”费佳也有同样的感受。

  除了国际因素,李龄认为,促使芯片狂热的原因,也国内的市场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瓶颈点。“模组之类的我们都会做,可是做到最后发现,底层的芯片、材料这些不会做,都是外购的。”

  现在,很多国内公司的发展轨迹都是慢慢向行业上游前进,原来只是做组装、集成,后来业务做到核心的零部件甚至是芯片。在他看来,整个市场也是在走这个过程。

  只不过,国际关系的外因将这个原本平缓进行的周期缩短了。在李龄看来,国产替代有它内在的逻辑,即供应链的重塑以及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趋势。

  政策支持,更是刺激了资本的投入热情。由于半导体领域存在短板,各级政府围绕半导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税、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半导体的扶持力度。

  尤其科创板的出现更是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科创板开板至今,共诞生189家上市企业,其中芯片企业27家、约占全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的15%。27家科创板上市的集成电路企业,总市值达到1.1万亿,约占科创板总市值的35%;共募集资金近900亿元,约占科创板总募资额的34%。

  这一数据有望继续冲高,毕竟27支芯片股之后,还有不少于40家拟科创板上市芯片企业正在排队。

  研究机构赛迪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沪市A股平均PE值为16.08倍,而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平均PE值能达到124倍。这对投资方来说,意味着同样一笔投资可以收获相差近10倍的收益。

  二级市场的狂热,也是现在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热衷投半导体原因之一。费佳表示,这种高市盈率绝对会让机构们心动。

  政策支持、资本追捧、一二级市场火热,这些都是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数量在2020年上半年增长迅速,截至7月20日,我国共有芯片相关企业4.53万家,仅今年二季度新注册企业就有4600家,同比增长207%,环比增长130%。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转产的企业发现,其中不乏一些主营业务与半导体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包括建筑安装、建材批发、糖品贸易、采暖设备之类的公司,更包括区块链、医疗美容、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等服务类企业。

  在费佳看来,这就是行业火热带来的影响。“不相关的公司都想要借机会来炒一炒,强行把自己跟这个行业去挂钩,让公司的估值或者市值得以提升。”

  创业者们也是如此,有些企业挖几个人过来就成立了公司。事实上,芯片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内在差别极大,要求掌握不同的核心技术和能力,除了真正懂技术与行业的人,未必会发觉芯片的价值所在。同样都是芯片,更有意义的芯片和意义不大的芯片未必能够明显区分出来。

  费佳就看到一些反面的例子。“有一些人他的技术积累与实力很难实现他夸下的目标,但是他依然闯入圈子里,还能拿到融资,我觉得这就是在浪费资源。”

  半导体投资挑战

  半导体投资一直都是一件长周期的事情。

  李龄介绍道,特别是在投早期项目的情况下,退出周期能达到7-10年。而且这一行业投资金额大、风险高,在这7-10年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次意外。

  《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有9个地方政府投资的半导体项目已经烂尾,其中绝大多数成立在2016年以后,项目投资金额动辄数百亿人民币。

  对于过热的资本追捧,李龄认为无外乎是几个原因:国资属性的LP/GP可能会对基金提出相关的配置要求;高回报的造富效应下,大量机构追逐风口也是人性使然。

  李龄本人现在更偏好于去看创立多年的老牌企业,而不是跟风创业项目。“现在已经上市了的芯片公司,大多成立在10年以上。回推到它成立的那一年,国内市场远不及现在火热,他们创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使命感与理想。因为芯片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做出来的,他们都经历过最苦的时候,有做成事情的信念。”

  他更想看到的是,早就入行的公司受益于这两年的风口,可以有大客户的突破,以及获得实实在在的订单,实现质的飞跃。

  在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前,他看项目的时候,就是相信进口替代逻辑的,而这一点也是现在项目出去融资最喜欢讲述的故事。如今,李龄更加聚焦在新兴的领域,更希望企业有一定的创新。“特别是一些细分领域的需求还没有满足,有创业者来填补。”

  但是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顺利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半导体行业。费佳介绍,在这个行业创业主要的门槛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技术积累。其实有些芯片的架构并不是特别复杂,有一定专业知识都知道如何做,但是知道与做出来是两回事,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很难实现。

  第二个是产品化或者找到并解决需求。芯片的研发周期很长,所以没有办法做撒网式的战略布局。在成本压力下,一定是对最核心的需求做产品研发,那就需要创业者对整个产业链的需求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一旦在这方面没做好就会走弯路,就算是一次微调也会让企业落后。

  这是一个“烧钱又烧时间”的行业。

  “有了方向之后,通常都先要做一年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去研发产品,然后还要不断地去打磨。因为每一个想法,都可能花几个月的时间去验证它是否合理。并且,这个时间还是无法跳过的。”费佳说道。

  “不要给我们过高的期望”

  狂热状态下,像费佳这样的芯片行业创业者必然也会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他和李龄都觉得,这个市场目前有些劣币驱良币的情况,真心想做事的人会受到额外干扰。

  当芯片没有出来之前,如果真想做事,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要干很多苦哈哈的事情。但是现在发现,更容易赚到钱的是那种团队表面上配置更豪华,拿个PPT出去就可以融到很多钱的企业。

  “而且现在有很多烂尾项目被曝光之后,外人会把冷水连带一起浇到我们头上,使得我们的发展也受到质疑。”对于外界的误解,费佳觉得很委屈。

  在李龄看来,有些创业者拿到融资后把行业搞得有点乌烟瘴气。

  最普遍的一点就是挖人。“同行业的企业,我拿到一大笔融资,另一家认真做事的企业虽然也拿到了融资,但吹得不及前者厉害,拿的钱少,对方就拼命挖人才。”

  摆在芯片行业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不缺钱,就缺人。为了抢夺最优质的人才,A公司出价100万,B公司就开价120万,到了C公司就是150万。

  据《豹变》报道,有猎头表示,“雇主至少会给出50%的涨幅,甚至直接double(双倍)”。公司通常会在招聘信息末尾写“薪资open”,而 open意味着可以商量,暗示“只要你够好,多少钱我都出得起”。

  而在过去,芯片行业跳槽的薪资涨幅稳定在5%-10%,到20%是极少数。

  抢夺人才这一点对于真心想创业的团队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挑战。而且,抢人的不仅仅是创业公司,费佳团队就有人被高薪挖到一些大厂。

  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总归是要经历一个从无人问津、狂热泡沫,然后再到归于冷静,半导体行业也不例外。“烧不死的都是凤凰,然后再度起飞。”李龄表示。

  他认为,现在资本市场的狂热无外乎体现在退出渠道的通畅与相关公司估值或市值高高在上,给人想象空间。

  但是,很多公司的业绩跟估值上都是不匹配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业务营收的增长,PS(市销率=市值/营收)过高。“当它们的估值掉头向下的时候,整个市场也会迎来惨烈的洗牌过程。难融资与估值倒挂,甚至是经营不下去。”

  但无论会迎来多难熬的时期,芯片行业并不属于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芯片行业跟互联网上的模式创新有本质差别,产业升级是必须要走的路,活下来的企业只要证明它有生命力与价值,之后就会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期。”李龄说道。

  至于现在,作为从业者,费佳并不希望外界不要给行业过高的期望。“这个行业弯道超车不太现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往前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