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编辑 | 韩大鹏
冬奥会赛程过半。
以阿里、百度、联想、金山等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黑科技,已悉数亮相。
这些大厂,究竟如何助力奥运健儿夺冠?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运动员:王牌之师如何炼成?
两天前,《杨扬探冬奥》节目上线,杨扬揭秘了中国短道速滑队这支“王牌之师”是怎样炼成的。
节目一开始,杨扬现身说法讲述了国家队的训练过程。她表示,当时运动员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当时为了上好的冰面,王濛要到后半夜2点和早晨6点去上冰。很多队员的成长也历经磨炼,像武大靖每天早晨坚持训练,连妈妈都很佩服自律。
“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刻苦训练,外部训练水平和保障的不断提高,也帮助他们更科学地提升成绩。”
杨扬谈到,“跟我们那时候比,现在运动员训练时,会有很多科技感很强的设备为他们提供支撑。比如一些无感穿戴设备,可以对运动员进行高频采样,国家队可以随时随地存储、调取、共享各项队内数据,达到智慧管理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目的。”
栏目中插播了短道速滑国家队的智慧训练解决方案视频。画面中,运动员身着无感穿戴设备,智慧管理竞技状态。他们手持平板电脑实时掌握训练体征数据,同时用使用图形工作站分析超高速超高清的运动视频。
据悉,上述智能训练解决方案来自于联想。此外还有联想自主研发的单导联三导联心电仪,通过无感穿戴设备,接受高频采样,再通过医疗级体征数据平台,最终实现智慧管理竞技状态。
裁判:如何才能让打分更公平?
在几天前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最后一跳以向左偏轴转体1620的动作完美逆转,获得个人首金。然而,高空滑雪作为一项“空中飞人”运动,在观众的观赛体验上却面临一系列困惑:滑雪运动的评判标准究竟是怎样的?裁判如何看清冠亚军的差别?
事实上,即使通过慢动作回放,观众也很难看清、看懂运动员们在每秒高达16米的高速运动状态下,完成的一系列复杂空中动作。对于运动员、裁判等来说,仅凭肉眼,也很难对动作、姿势、速度、稳定性进行精准判断。而且,这样的“尴尬”不仅限于滑雪运动,“逾九成冬奥项目都是超高速运动,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然而,通过将竞技体育的专业知识、比赛场地、打分规则和看点、难点、要点等加以标记,再配合计算机动作捕捉技术,这不仅能够有效地辅助教练进行打分评判,同时还能实现以更加形象化、通俗化方式,将不同选手的实际比赛情况呈现给观众。
这套基于“3D+AI”的技术来自于百度。据百度集团副总裁吴甜介绍,通过系统可以将单人比赛项目变成“多人比赛”,实现了冠、亚军比赛画面的三维恢复和虚拟叠加,方便观众通过一个赛道看到不同选手的实时动作。
与此同时,通过把时序的连续动作“定格”到3D空间,还可以实现动员动作的拆解和360度多角度观看。如果在结合技术手段对运动员动作进行量化分析,将滑行速度、腾空高度、落地远度、旋转角度等一系列运动数据与原始画面叠加起来,还可以解决高速度、高难度动作还原的难题,进而辅助彩排评分。
观赛:4K、8K走进千家万户?
在千行百业上云用数赋智的当下,奥运会上云,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此次冬奥会上,阿里云成为云计算基础设施合作服务商。
据本届奥运会云服务商阿里云内部技术人员对新浪科技透露,从几年前就先后建立了冬奥主数据中心,并将诸如赛事日程、运动员报名、注册、奥运信息发布,运动员交通、食宿以及运动会管理等业务系统,100%迁移到了云上,显著提升了本届冬奥会运营管理的效率。
“以核心的赛事成绩系统为例,现代奥运会仪器计时始于1932年,计时精度也从最初的1/10秒发展到1/1000秒乃至更高,如今,云服务让人们可以在系统中看到实时成绩数据、查询历史数据,并从中体现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此外,基于云服务商的计算、存储、传输能力,冬奥会应用系统实现了统一门户、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为信息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打好了基础。在此之上,以云上4K/8K超高清视频直播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探索,则成为本届奥运会的一大亮点。
据本次北京冬奥会提供转播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对新浪科技介绍,本次冬奥会采用的转播云平台OBS Cloud,是基于2021年东京奥运会使用转播平台进行升级实现的,而且首次实现了全程4K/8K赛事云上转播。
后方:防疫安全如何保证?
作为一场全球性的盛会,安全健康始终是奥运各参与方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将新冠疫情的风险降到最低,本届冬奥会运用了一系列科技手段,实现了整个赛事的闭环管理。而其中机器人和 AI 技术为代表的智慧防疫装备,也开始上岗上线了。
在五棵松体育馆以及首都体育馆,在场馆快速通行通道口,基于旷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区间智能防疫系统,实现了快速的无感测温与健康核验功能,将防疫信息检测速度从分钟级提升到秒级。该设备技术提供商工作人员对新浪科技透露,在该系统辅助下,只需要少数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大量的人员体温排查,在大幅度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样在五棵松场馆内,雾化消毒机器人通过使用激光雷达扫描前方路况,视觉传感器在比较复杂的环境里可以识别路况,避开障碍物,通过头顶上的四向喷头喷洒药剂,一次可消杀超1000平方米,单次续航可以长达4-5小时。
据此次冬奥相关服务机器人提供商向新浪科技透露,“目前整个冬奥会面对全球招标了11款机器人,涉及泡茶、接待、翻译、递送等领域。”
结语:
实际上,从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到旷视等AI独角兽企业;从云计算基础设施,到AI、VR、4k/8K超高清直播以及机器人炒菜、防疫等上层运用;在运动员训练、评委打分、日常就餐以及防疫等不同场景,黑科技越来越多,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
在2008年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北京奥运会,14年后,李聪再次以金山办公北京冬奥技术服务小组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深度参与了2022北京冬奥会相关单位部门WPS办公技术保障服务。李聪说,“相比于2008年冬奥会,越来越多科技元素和国产品牌,成为了本届冬奥会上的核心元素。”
奥运热情点燃了这个冬天里的一把火。
赛场上运动员们刷新纪录,而场馆内外也见证着科技应用的不断突破。正如奥运选手们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人们将智能技术应用推向新高度的追求,也正在加速推动着这些被运用于冬奥场景下的黑科技,普及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