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现在的身份是“无业游民”,每天坐在上海富人扎堆的顶级别墅里,看看书上上网,用他的话来说,“这样的日子过得真爽。”而他原来的身份是一家证券公司的操盘手,确切地说是一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下私募基金操盘手。1999年从一所著名的财经大学毕业后,凭着自己对花花绿绿的股票价格数字的敏感,独立运作资金上亿的资金,在可以一夜暴富的 中国证券市场,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为自己赚得了千万的身家,2001年春节过后,他将自己的股票全部套现,落袋为安,在公司兑现了原先约定的提成后,离开这家公司,赋闲在家。
在淮海路一家僻静的酒吧,记者通过朋友的介绍,和他聊起了他原来从事的工作,聊起了现在议论纷纷的私募基金,聊起了他激流勇退的选择和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年轻的缘故,他没有任何的拘谨和戒备,而这也恰好可以为我们重现了类似群体的生活和私募基金最真实的东西。
上海就有1000家
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其相关信息公开披露很少,主要以一定资金抵押和个人信用为基础,资金量很大,管理却不规范,在目前的证券管理中是一个不小的灰色地带。日前投资基金法立法小组组长王连洲[微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私募基金和代客理财目前是一个灰色地带,但资金量很大,对股市有一定影响,在投资基金法中将通过立法尽可能规范私募基金管理制度和投资渠道,对基金经理人任职资格作一定限制。
我们的谈话是从投资基金立法开始的,他很肯定的介绍,这些地下基金的规模现在虽然无法准确统计,但总量估计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大大超过目前的公募基金规模。实际上,当人们谈论是否给予私募基金合法身份的时候,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私募基金性质的机构已经很多了,仅上海一地的投资管理类公司就超过了1000家,它们完全是由市场需求而自发“成长”起来的,私募基金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民间资本,国有企业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资金等等,在股市大热的1999年和2000年,无数游资争相流向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来谋求超额利润。证券公司打新股投资公司跟庄
“证券公司是最有条件参与私募基金的。”小曾向记者描述了证券公司组织这些基金的资金来源。通过一级市场业务,证券公司和一些大客户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这些客户上市后,大量闲置资金亦顺理成章地委托给证券公司,进入证券市场。在国家放开三类企业入市以后,委托的资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证券市场的投资回报太丰厚了,委托的资金多得很。”小曾说。其他一些准私募基金大多以投资管理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的形式运转,或者以工作室和个人专用帐户的形式操作。在上海,比较普遍的是一些民营的或者是上市公司投资的投资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在1千万以上,代理资金在几千万到上亿不等。那些委托给证券公司的资金大多被券商投入了相对风险较小的一级市场,专事申购新股。上亿元的大资金通过二级市场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远不如小资金有保证。因此,为了吸引大量资金,一些营业部就有类似的“一级市场基金”,专门在一级市场中打新股。利用营业部的优势,实现的收益率不仅较高,而且基本上没有风险。1997年以来,随着一级市场的活跃,这类基金增长亦十分迅速。当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现金、国债或者上市证券后,从地下秘密转为地上公开后,各券商之间在这块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大券商通过其金字招牌和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在承诺一定的无风险固定回报的基础上,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通过一个个自己制造的概念————资产重组概念,网络,高科技概念等,事实上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而一些资金小一点投资管理公司一般采取跟庄和组合投资,兼顾一级市场;资金几个亿以上的有的以一级市场为主(新发行办法以前),有的以做庄为主。一般都和上市公司与券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投资机构一般采取代理投资的形式运作,前两年股市走牛,游资要求的回报率较高,一般是保底10%以上按比例分成,投资公司必须提供一定的原始资金作为抵押,在相关的证券营业部监督下进行投资,一旦到达某个事先约定的止损点,就必须立即清空所有股票筹码以保证客户资金安全。对上市公司设立的投资公司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求派出的投资人员有一个较好的投资报酬即可。一群富有的年轻人
“像我这样身份的人,即所谓的基金管理人,除了一些民间的个人大户外,比较常见的是一批从证券公司流出来的精英,主要是原来的券商的操盘手和投资银行人员,背靠券商的资源和原来在业界的名气,加上自己的高素质和业绩,相对比较容易取得巨额资本的信任。”“别看我现在这么逍遥,其实在工作的时候,我的压力很大。”基金经理人个人,不仅要把个人的原始资本也抵押在其中,而且平时只能拿一份固定的不算高的工资维持生计,一旦操作不理想个人财产往往毁于一旦,而且在以信用机制为基础的地下私募基金市场也会失去名声和未来的机会。我原来的一些同事因为错误的庄家消息和操作时机,或投资决策高层的有意陷害而失去了自己辛辛苦苦的原始积累,有的因为透支资金而背负了一生都还不起的巨债,有的成功了拿不到应有的提成,还有的在即将做完一只股票的庄时被莫名其妙的解雇。这样的例子很多。
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生活,面对记者的疑惑,小曾回答,虽然这里面的风险很大,但收益也很诱人。私募基金机制迎合了一夕暴富的心态和精英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一旦操作成功,短时间内就可以给个人带来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财富和中国索罗斯,罗杰斯的名气和满足感。而且除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外,工作时间很短,交际渠道和利润获得相对简单,再加上中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时期,机会较多,所以众多的年轻证券精英对私募基金管理无不向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脱颖而出,由于无风险的一级市场超额利润现在已很难获得,劣质上市公司已经开始被摘牌,市场又刚经历过牛市,除非有超人一等的眼光和对时机的良好把握。否则将永无出头之日。不愿和恶庄混为一谈
“像我们这样习惯了这种高风险、高报酬的生活的人,很难转换到其他行业去谋生,这可能是我现在赋闲在家的一个原因。”在这一行业的成功者,年轻时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又看透了高风险和人心险恶,往往选择了激流勇退。
由于散户也越来越成熟,不像以前那样跟风,接最后一棒,我们的收益已大如以前,况且国家对违规机构监管越来越严,每天提心吊胆的工作,这种滋味十分不好受,而我辞去原来的工作,最大的原因也就在此。“如果哪一天国家清理这些基金,我所有的收益会成为一张废纸,所以我选择了激流勇退。”
在我们的谈话中,他几次强调自己不是恶庄。因为像他这样的不少新一代私募基金管理人来源于券商,拥有很高学历和能力的人才,并按照公私募基金设立了相对规范化的制度和帐户,而且把基金投资当作了一项事业来做,很多管理人都想效仿大师巴菲特,提前介入有前途的公司和产业,长期投资,不想和声名狼藉、扰乱市场的恶庄混为一谈。在谈及他未来的生活时,小曾告诉记者,“如果哪一天私募基金合法了,我会重新出山,现在每天在家里看看盘,使自己还能保持操盘的感觉,说不定哪一天我就成了中国巴菲特。”说完这些话,小曾做了一个鬼脸。
当我们离开酒吧的时候,已是深夜,小曾消失在远处的黑暗中,而我们曾经谈论的私募基金却是一步步走向光明。仅上海一地的投资管理类公司就超过了1000家,它们完全是由市场需求而自发“成长”起来的,私募基金的来源多种多样,有民间资本,国有企业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资金等等。(本报记者 姚尧上海报道)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