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早日对私募基金有个说法
本报《撩开私募基金的“面纱”》见报之后,许多热心的读者就纷纷打来电话,表达了对业已存在的私募基金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普通投资者根本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有打来电话的读者高兴地说:“有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可不容易!”
在来电中,大部分读者表示,尽管自己对私募基金还不太了解,但是,由于已运作近3年的封闭式基金带来了种种争论,所以对私募基金的现状、发展趋势与政策取向十分关注。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希望早日对私募基金有个明确的说法!
一家全国知名电视台的经济栏目负责人也对“私募基金”这个话题表示出浓厚兴趣。这个栏目的一位记者在来电中提出,这个为广大投资者与业内人士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还未能走上银屏,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些遗憾。因此,她希望能够尽早看到一些详细报道。由于对私募基金的情况还不熟悉,以及采访从业人员有较大难度,这位记者希望本报能提供更多的关于私募基金的相关资料及提供采访线索。“我们的运作其实很规范!”
一些私募基金的从业人员也积极参与到了这次私募基金的讨论,并向记者保证说:“其实我们在运作上很规范,接近于国际惯例!”
西安的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主动来电介绍了该基金运作情况。这位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只有近1000万元的资金,其中既有个人资金,也有企业资金。该基金从去年12月18日才开始正式运作,计划在2001年实现50%的收益。而从2月5日到3月26日,该基金已经实现了16%的收益!据透露,这只私募基金采用了较规范的运作模式,如基金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有合同文本,内容相当详实。更关键的是,它采用的是西方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模式,客户拥有相当高的自由度,可以随时进入与退出。
湛江的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尽管在来电中不肯透露详细情况,但他强调,由于当地投资者的信息比较充分,有一定的投资技巧,因此,只能通过规范运作、提高运作业绩才能吸引客户。他透露,基金运作已有好几年。网友看好私募基金
本报通过全景网络进行的相关网上调查,更是吸引了众多网民。短短的3天之内,数百位网民参与了有关私募基金的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私募基金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赞同。
对于备受关注的“准生证”问题,9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给予私募基金在政策上的明确规定,即应给予“准生证”。但是,对于私募基金能否规范运作的回答上则有一定的分歧,23%的被调查者对此予以了否定的回答。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私募基金长期处于地下状态,不为普通投资者所了解有很大关系。
另外一个取得高度一致的观点是:若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私募基金,它的风险要比公募基金高;与之相适应,网友预计它的收益也会比公募基金高。这表明,在众多接受调查的投资者看来,私募基金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特点。
对最能综合反映被调查者态度的“私募基金前景如何”一项的回答,也存在一定差异,只有73%的人认为“很光明”,22%的认为“很难说”,剩下的5%则认为“一塌糊涂”。但是,如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私募基金,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将选择参与投资,所占比例为86%。而在这些准备参与投资的被调查者中,准备拿出个人资金的“50——70%”与“30——50%”的各占三分之一,准备投入100%资金的与“不超过30%”的各占六分之一。(本报记者 刘兴祥)
所属专题:基金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