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28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李正华 姜微 黄庭钧)曾经含苞怒放的“水仙”,在鲜花盛开的春天凋谢了。从此,我国证券市场不再是只进不出的“大花园”。当年热热闹闹地挤进证券市场时,“水仙”恐怕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是今天这样的结局。
没有想到的,肯定不单是“水仙”。“水仙”以退市的方式凋谢,对目前证券市场上的1100余家上市公司来说,一石击水,波澜阵阵;而对沪深两市近5000万证券投资者而言,
股市风险自担的忠告,如今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例证,引发了对投资理念的深思。
围绕水仙退市的话题,记者最近走访了上海一些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和证券界人士。一家退市,千家警醒,凋零的“水仙”,给市场各方上了生动的一课。
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一度身处逆境的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增发新股后,如今生产经营红红火火,企业蒸蒸日上,资产收益率已连续3年超过12.86%,去年人均创汇百万美元。公司财务总监丁振华对记者说,申达之所以能有今天,就在于我们树立了为股东打工和以业绩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水仙”的退市,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这一理念。他说,上市公司能在证券市场上募集到巨额资金,靠的就是股东对其今后业绩的期望。因此,拿了股东的钱去投资,应该首先要想到给股东最好的回报。“‘水仙’的退市,让我们更加明白了证券市场是要看业绩的。没有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支撑,就无法向股东交代,就无法在证券市场上立足。”丁振华说。
“水仙”的退市,标志着“市场的事情由市场解决”这一游戏规则,终于在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生效。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随着“水仙”的黯然失色也逐步暴露出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甘当善教授说:“市场各方应该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一次重新审视,深刻检讨一下我们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是合乎国际通行的公众公司的规范。”他认为,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都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但这种转制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上,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仍未建立,企业改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他说:“‘水仙’的凋谢,正是证券市场以‘劣汰’的方式,对当年改制不彻底的一种回答。”
与“水仙”同属上海轻工业系列的“上工股份”,直面邻家“水仙”的退市,感到“极大的震动和警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唐逸治说:“现在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上市并不是进入一种保险箱,随着股市规则的日益规范,企业搞不好照样会被淘汰出局。”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华西证券有限公司上海总部的都志灵博士说,“水仙”的退市,对绩优公司是一种褒扬和激励;对绩差亏损公司意味着警告和鞭策;对热衷于炒作绩差亏损股的投机者,则是提醒和规劝。因此,“水仙”的凋谢,必将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更加规范,也势必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人们七嘴八舌议论“水仙”时,“水仙”自身又怎样面对惨痛的教训?尽管该公司负责人日前已经向股东表示了歉意,并表示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当记者翌日前往“水仙”探访时,却看到了出乎意料的一幕——紧闭的大门边,10多名穿着工作服的职工正闲闲散散地看报、抽烟、聊天。当记者说明来意时,一位门卫急急地扯着记者的衣服说:今天所有的来访都不接待。此时,从厂办公室走来的一位上级公司的干部骄横地说:你们来采访,需要通过上级部门的同意。一位自称是公司保卫科的干部说:“公司领导都不在厂里,职工在发布退市公告后都放假了。”记者追问公司领导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坚守岗位时,回答是:不知道!
记者最终被拦在了门外。这就是作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水仙”吗?望着冷冷清清的企业,我们真想大声说一句:退市并不意味着企业行为的终结,“水仙”依然是合法的公众公司,依然要对它的股东负责。人们多么希望今日凋谢的“水仙”,明天能够重新绽放啊!(完)
所属专题:首家上市公司被终止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