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蒋月勤
仔细观察这几只基金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共通之处:名称上的创新、目标投资者的趋同、基金运作上引用先进的量化指标、低风险概念等等。基金公司的经营风格似乎正悄悄发生着某种变化。那么是什么促生了这种变化,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们,在设计出新的基金品种时是出于对市场怎样的分析和预期,带这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访问了新近发售长盛指数增强型债券基金的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蒋月勤先生。
作为长盛基金年轻的领头人,蒋月勤本人的一些经历也是笔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但作为被采访对象的他却一再声称自己只是基金行业普通的一员,经历既非传奇更非典型。因此我们话题最终只能围绕着中国基金业这几年的发展状况以及长盛基金此次发售的新基金展开了。
“基金业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银行家》:几年前,人们还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基金这个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新生儿。如今,在经历了五年的成长期后,中国基金业总规模已达1500多亿。2002年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更使证券投资市场火爆一时。在基金产品创新不断的同时,基金市场整个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少数垄断到现在逐渐走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整个基金业的管理模式、产品设计以及营销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基金业这5年的表现的?
蒋月勤:应该说中国基金业这几年的发展还是为将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虽然有关基金的风风雨雨不断出现,但是现在看来,中国基金业从一开始带有垄断性质的试点的到现在的相对市场化;从当初投资者把基金当成股票来炒买炒卖到现在甚至有些基金出现销售难的现象;基金从一个老百姓不太了解的行业到现在被逐步了解、逐步接受;总的来说中国基金业这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成功的。
目前,中国基金业应该还是处于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过去发行封闭式基金的重点是争取到证监会的额度,额度有了就万事大吉,不存在什么销售难的问题。现在则不同,基金产品本身以及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形象塑造和产品宣传工作变得重要起来,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实力和信誉越来越重视,至于取得证监会的相关批文已经是变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必须提供很好的业绩回报、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出很好的基金产品,这几个因素结合到一块才会得到投资者的认同。这说明中国的基金业从监管层到我们基金管理公司再到投资层都变得成熟了。中国的基金业现在应该说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创新不能边缘化”
《银行家》:现在有关基金品种的创新层出不穷,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还体现在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上。以你们此次发售的长盛全债指数增强型债券基金为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国内指数债券基金的空白,那么您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基金创新潮流的?
蒋月勤:由于目前基金公司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主要还是通过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网点来进行销售。近两年来中国股市的表现一般,基金销售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困难。因此从银行到基金公司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创新基金品种。从我个人角度看,证券投资基金而非产业投资基金绝不能走产品边缘化的道路。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有关证券公司业务边缘化的问题。归纳起来券商的业务主要有三大块:投行、自营、经纪,如果这三大块都不盈利了,券商该如何获取利润?以代卖保险、代卖基金为主要盈利点的券商就不能称之为券商。
基金管理公司也是这样,基金管理公司的创新还是应该以证券市场为出发点,边缘的东西未必能有很大的规模。我们的创新还是要集中在证券投资上。这次我们推出的这个债券指数投资基金一方面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路。另一方面,由于现在中国股票市场相对低弥,并且长盛基金管理公司于2002年也推出了股票型的开放式基金,出于公司平衡运作的考虑我们推出了这个债券型的基金,这样整体上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就能够在股票和债券两类市场上进行平衡运作了。
从个人角度看,我并不认为基金的创新空间很大。有媒体批评所谓的基金创新只是名称上的创新,但实质上是证券投资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也许有投资者还不了解,看起来很小的基金创新,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力度也是相当大的。目前基金的品种越来越多,由原来的股票型的到平衡型再到伞型、指数性、增强型,投资者还在期待基金管理公司有所谓根本性的变革。但是应该说,基金产品之间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差异,基金管理公司只能力求在不同类型的基金品种之间找一些平衡或做一些组合,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个人认为中国基金业最大的发展空间还是在主流产品比如股票基金上。目前中国股票基金的规模还相当有限,在有限的股票基金规模下要把别的类型的基金产品做大是不现实的。由于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时间短,规模比较小,以前又很少做广告,像长盛这样的基金公司很多人都不知道,基金公司甚至有被人以为是“鸡精”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宣传,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开始被社会认同,相信未来的发展空间还会很大。可以预见,将来也会出现投资者排队购买基金的现象,当然这需要我们基金管理公司不断努力,为投资这创造丰厚的回报。
《银行家》:从管理或者投资决策角度讲,基金管理公司近几年是不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你们这次在新的开放式基金中采用了CPPI技术,这是不是也反映了,基金管理模式或投资决策机制正逐渐向这种定量的分析模式上靠拢?
蒋月勤:这种变化确实存在,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基金公司发展壮大了,以前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只管理一只基金,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可能就起着实质上基金经理的职能。现在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扩大了,旗下管理的基金数量也多了,目前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有4只封闭式基金,一只开放式基金还有3个社保组合,将来规模还会扩大。与此相应的,作为公司高管,日常事务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不可能事必躬亲。这使得我们在管理模式上必须有所改变。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凭着基金公司管理人士或者基金经理个人的经验虽然短期可能会获得投资收益,但是长此以往完全靠个人的感觉或是判断,投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个人不可能驾驭市场,因此我们通过金融工程的相关工具来做投资上的参考以避免人工操作的风险这是有必要的。其次,现在随着市场不断的衍变,投资工作较之以往也变得困难起来,市场变幻莫测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创造出这样一种投资机制使得我们的基金经理能够更好的把握住投资机会。于是我们需要给予基金经理更大的自主权,效益与激励挂钩,这样基金经理才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以上这两个方面,必须对以往的那种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目前可以说我们已经真正实现了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投资决策委员会对关键阶段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把握,基金经理则把日常的工作全权负责起来。并且这种制度确定以后,那么公司的运作将不随高管的变更而改变,不随基金经理的变化而变化。有这样的机制存在,我们的基金管理规模就能够在保持良性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大。
《银行家》:如果说基金产品的创新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基金营销的压力,那么在产品创新之后还应该存在着管理的压力和运作的压力。比如说你们此次发行指数增强型债券基金时,承诺一年后若基金累计净值低于面值,基金管理公司将免收管理费。是否可以将这个举措看成是中国基金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基金管理费用市场化真正开始了?
蒋月勤: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很多基金公司都希望通过对基金管理费的相应调整,一方面给自己增加压力也可以说是动力,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个来向市场进行促销或者宣传。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不收管理费,主要还是根据我们所发售的这个基金的特点来做出如此的承诺的。我们此次发售的债券指数基金本身具有风险小的特点,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动态保值的CPPI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不会有大的风险。我们之所以做出的这样的承诺,就是为了向投资者表明我们的产品是低风险的,管理水平是可以信赖的,我们有能力将投资者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投资者真的出现了亏损,长盛基金管理公司将勇于分摊投资者的损失。我们并不希望打行业价格战。中国人做生意很容易产生压价的行为,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未必觉得便宜的东西就是好的。
“选择中信指数是因为它是最好的”
《银行家》:为什么选择中信全债指数作为你们新基金的跟踪标的?是因为中信证券是你们的大股东吗?
蒋月勤:自2002年年底以来,中央结算公司和上交所分别推出中国债券系列指数、上证国债指数以及上证企业债指数。债市新指数的不断面世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债市仍主要分割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在不同市场内从发行人、利率类型、创新条款等角度划分又形成多样化的债券品种,现有的几家债券指数或者局限于某个单一市场(如上证系列债指),或者局限于某个单一品种(如结算公司和交易所的系列国债指数),因此无法反映市场全貌。
我们这次选择中信全债指数作为跟踪标的,是因为这个指数是将深交所、上交所、银行间三者捆在一起,根据债券交易的活跃程度、权重做出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指数。它不仅能完整反映中国债市的总体运行特征,还能为投资人提供债券投资业绩的市场基准,有利于机构的指数复制与投资进出,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很强。从该指数正式发布后的实际走势看,今年年初到5月底指数累计涨幅为2.05%(含息),同样略高于上证国债指数1.72%(含息)的同期表现。因此中信全债指数具有一定的收益优势。
“不以数量论英雄”
《银行家》:目前别的基金公司也纷纷发售了新的基金品种,比如南方避险、华夏回报等,特别像南方避险基金还打出了“保本”的旗号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这会不会给长盛指数增强型债券基金的销售带来一定冲击?
蒋月勤:开放式基金从开发到现在也只有两年的时间,从当时投资者排队认购到现在基金公司在销售基金时必须作足相应的宣传工作,这个变化还很很快的。但是对于基金销售不能简单的以销售量的多少来衡量基金的好或者坏,不能追求绝对的销售规模,好比卖了50亿就是成功营销,10个亿就是失败营销,在国外基金规模达到5000万美金就已经是算成功的了。在证券市场还不是很红火的时候,要“在冬天里开大红花”,是不合实际的,这样做反会损害这个行业。如果基金产品用很大的花费,很多的宣传卖到很大规模的情况下本身运作的却不是很好,这将会给基金管理公司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基金公司要有营销的概念,银行的基金销售网点也逐渐会形成针对的基金的营销策略,投资者通过反复的考量也会接受基金这个产品,这三者结合到一块,基金销售就变成水道渠成的事了。
我们此次发售的这个基金,希望它的影响力能更大一些,老百姓的接受和认同度更多一些,但是绝对没有说要给自己定下某个界线,低于这个界线就算失败了。作为这样老牌的基金公司还是希望能够稳步的,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稳步、健康的发展。长盛一直提倡稳健经营,一直希望能够笑到最后,坚持到最后,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品牌形象。不一定产品最多的、规模最大的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管理公司,只有给投资者、股东带来良好的收益,每个阶段都能有较大的进步的基金公司才能长盛不衰。
《银行家》:您怎样看待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面临的市场压力?
蒋月勤:现在基金管理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确实大了,但在现有的竞争机制下也确实能够使人得到锻炼。以我们公司为例,虽然目前公司规模不大,只有80多人,但是每个人身上的担子都很重,每年都有新的基金产品推出来,从设计到销售这个过程能给人以很大的成就感,从基层员工到高层领导都能体会到这种成就感。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基金管理公司的压力大了,就会更多的替投资者考虑,设计出更方便百姓投资,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投资收益的基金品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做更好的投资。这实际上为行业真正的良性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基金评级是好事”
《银行家》:最近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基金评级,您是如何评价的?怎样看待基金评级的有效性?
蒋月勤:只要评级是客观公正的,我们基金公司对于这个工作还是持着欢迎和支持的态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由于基金业在中国还很年轻,开放式基金在中国也只有一年的时间,评价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必须要着眼长远。这个工作可以做,也很有意义,但是也不能太局限于结果。目前有些评级的成果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评价工作同样也应该和中国基金业共同成长。只有基金公司不断的成长,基金行业不断成熟,基金评级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现在这个工作还只是一个开端,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件好事。
后记:基金公司必须务实、投资者的利益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蒋月勤一直强调的,或者说将工作紧紧围绕着上述两个问题展开的蒋月勤,已经找到了将长盛基金做长盛的秘诀。
新闻背景:
2003年6月28日,提前结束发行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宣告正式成立。该基金提出的“保本”承诺现已成为中国基金业最具争议的话题。保本基金的销售异常火爆,它的发行刷新了中国基金业的多项记录:单只基金发行规模最大,达51.93亿元;单只基金持有人数最多,达14.81万户;单只基金中个人持有所占比例近7成,为目前已发行基金中最高;代销银行销售量最高,达到41亿元。
2003年7月10日至8月22日,作为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发起的第一只被动投资基金――博时裕富共募集基金份额51.23亿。该基金以新华富时中国A200复合指数为跟踪目标,并获得了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管理公司巴克莱的技术支持。这个国际化的组合也吸引了QFII投下基金领域的第一单,并一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2003年7月22日,华夏回报基金以其“年年汇报,到点分红”的宣传口号,一经面世就受到个人投资者的关注。来自代销行中国银行的消息说,在华夏回报基金开始销售的仅10多里,只上海一地私人认购基金数额就超过了4000万元。
2003年7月31日,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第二只开放式基金——长盛中信全债指数增强型债券投资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该基金首创“动态保值”的投资概念,并承诺假如基金运行一年后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则停收管理费直至基金累计净值恢复到1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