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霓
70家公司IPO
据西南证券有关研究人员统计,从发行家数看,截至今日,共有70家公司不包括增发在我国内地证券市场首次发行上市(IPO),融资总额516.9亿元人民币,其中材料与科技
类公司较多,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
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月度统计,截至11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20家,今年前11个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911.87亿元,同比减少20.71%。其中,通过发行A股筹资640.26亿元,同比减少10.44%;发行H股筹资21.83亿美元,同比增加722.23%;在A股市场配股筹资49.33亿元,同比减少88.05%;发行可转债筹资41.5亿元。
两头大中间小
从发行规模上看,今年IPO的公司呈两极分化趋势,要么属于特大型,如中国联通(600050)500000万股,要么就是袖珍型,如信雅达600571(1800万股,而且是小的居多。据不完全统计,股本5000万以下的公司有43家,3000万以下的15家,中间规模明显偏少。
从发行方式看,上半年首发公司除招商银行(600036)外,都是采用网上累计投标询价方式。6月13日,精伦电子(600355)这家全自然人持股公司的3100万股A股,全额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从此,小盘公司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股本规模在3亿股以上的大盘公司,如中国联通、中信证券,则采用40%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其余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的方式发行。
发行市盈率低
从发行市盈率看,大多是16-20倍,尤其是将于12月23日发行的皖通高速发行价格仅2.2元/股市盈率只有12.25倍,创证券市场IPO市盈率新低。
由于二级市场低迷,新股定位较为理性。青海证券唐文胜甚至认为,有些新股定价出现低估的现象,如信雅达:总股本5846万股可流通股本1800万股发行后每股净资产5.34元,发行价只不过13.87元。
正因为如此,新股下跌的空间较小,一级市场包赚不赔的趋势仍会维持一段时间。
券商上市开先河
今年首发公司除中国联通这只特大盘公司外,最引入注目的恐怕就是中信证券。中信证券12月13日刊登招股说明书,成为我国首家通过IPO上市的证券商。
从2000年5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一个座谈会上表示要推动金融企业上市后,券商便开始了“热身赛”。自1999年以来,证券公司纷纷开始增资扩股、改制,除中信证券外,广发、招商、国信、海通、湘财、国泰君安、大鹏等公司都曾表达过上市愿望。它们纷纷成立专门的筹备上市机构,加快改制的步伐,聘请专业咨询公司。
上市最直接的作用是拓宽了券商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上市使券商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持续补充资本,这既满足了券商扩大经营规模和控制经营风险的需要,又为社会资本提供了投资证券业的途径。券商上市还将推动金融创新,完善市场结构。优质证券公司上市后,将丰富上市公司品种,使股市更客观地体现金融行业的整体实力,更综合、更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与此同时,改制和上市将促使券商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成为其规范经营的“催化剂”。
业绩较为均衡
就新股总体业绩而言,比先前有所提高。而且新股业绩较均衡,每股收益大都在0.2元左右。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优势,让质量更为好一些的公司上市,应是IPO的努力方向。
二级市场投资者更加趋于理性,对首发公司股票的买卖也不再是仅靠题材。如新近发行的长园新材(600525),虽有李嘉诚概念,也并未见明显炒作迹象。
另外,新发IPO公司普遍不预测全年业绩,是今年值得关注的一点。尽管法律并未就此做出强制性规定,但缺乏全年业绩预测数据,会给投资者判断带来不确定性。
发行节奏和整个大势密切相关,六至九月,发行节奏稍快,4个月中发行了26家。下半年市道持续低迷,发行速度也有所放缓,且首发公司主要是以中小盘为主。
对公司而言,IPO只是起点,而非终点。IPO公司只有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整体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可能赢得市场的“满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