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鹏证券研究所 王晓路
1999年至2000年是概念主导、资金推动、政策支持的牛市;2001年以来的调整打破了以筹码-资金不断交换的过程获取差价收益的模式
1999年和2000年,是概念主导、资金推动、政策支持的牛市,不是业绩推动的牛市。
那么,2002年市场有哪些特点,形成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02年市场的重要特点
1。资金净流出,老股市值总体下降
2002年的市场是明显的调整阶段,全年呈现资金的净流出,2002年前上市的股票市值下降约10%(同期指数跌幅13%)如表1所示。
2。存量资金结构性流动,大市值股票的市值保持平稳,小市值绩差股的市值减少最多
首先,从价格上看,2002年的下跌中,高价股的跌幅大于低价股的跌幅,低价股群体在今年的下跌中抗跌性较好。而高价股中绝大多数是小盘股,以重组类和新股居多,市盈率都较高,低价股中大盘股、大市值股和低市盈率股较多。
其次,从市值角度看,存量资金从小市值绩差股向大市值业绩较好的股票流动。表3是按市值大小分段计算的市值变动情况。从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流通市值在40亿元以上的股票独善其身,基本保持了平稳走势,而其他低于40亿元流通市值的股票全部是市值减少,而且流通市值越小的股票市值减少幅度越大。
3。个股跳水贯穿全年走势,创新低个股不断增加
2000年2月以后,个股板块轮流跳水成为市场挥之不去的阴影。到2002年11月27日,已经有577家跌破5 19行情的起点(新股跌破上市价),创三年来新低。从这个角度看,此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对5 19行情的调整,而应该是对1996年以来上升的调整。
外部环境对2002年市场的影响程度
1。与经济增长关联度甚小
2002年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公认的评价是大大好于预期。按理应该对证券市场形成极大支持,但股价和指数与经济增长几乎无关,甚至呈负相关。
2。政策扶持效果有限
中国的股市与政策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共识,而2002年政策对股市的扶持不可谓不多,但出台的多项利好效应却日见衰减(表4是年内政策利好出台后市场的阶段性趋势)。
上述事实表明,从2001年开始的大调整,有市场内部深刻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表面层次的利好可以改变的。如有重大的、本质性的政策,市场的调整趋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也是2003年市场最大的变数。
3。资金充裕,但入市意愿淡漠
今年下半年国债市场走低,股市并没有出现相应的上涨。年底发行的7年期国债,因利率较高,达2.93%,居然吸引了6768亿资金投标,可见市场并不缺少资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的利率水平,也没有能够把资金赶进股市,说明股市的问题不在资金上面。
形成2002年市场特点的内在原因
1。调整前股价偏高
以A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投资者是不可能以股息分红方式获得超过存款的收益的。许多数据也揭示了每年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很少,印花税、手续费数量庞大,且不说不断的融资需求。那么,投资者必然要求差价回报,于是1996年以后,股价节节攀升,到2001年6月,加权平均股价达到13.6元(目前已经回落到7元多)。
2。过度持股导致流通性风险凸显
由于投资者不是长期投资,获取股利回报,必然是靠资金——筹码的切换获利。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出现了过度持股——相当多的股票流通股非常集中。过度持股导致了流通性风险巨大,风险释放只能以恶性跳水方式进行。股价过高和过度持股两相结合,使得调整的幅度和周期大大超过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