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绍勇发自上海
“增发企业良莠不齐,乱七八糟,挤在增发这条路上,使得一些募资项目稳定实在的企业无法及时融资,放弃增发,真是增发反被增发误。”上港集箱董秘陆卫国6月5日就“放弃增发”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6月4日,上港集箱董事会公告称曾于2001年6月25日审议通过增发不超过8000万股A股的议案,但因多种因素影响,该增发计划至今尚未实施。
现根据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及自筹资金情况,公司拟放弃该项增发A股计划。此公告一公布出台,在当前“增发潮”中立刻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关注。
6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军工路的上海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上港集箱”的巨幅灯箱在红色的吉发大厦映衬下异常醒目,载着集装箱的卡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证券部经理陆卫国一见到记者就说:“我们增发决不是为了圈钱,我们是实实在在有好的项目,现在我们放弃增发主要是拟投资项目外高桥港区三期码头已完成投资额的80%,进展顺利,公司再度增发也无必要。”
增发事出有因
“外高桥码头的吞吐量近10年来基本保持了年增长25%左右的速度,最初码头的设计集装箱吞吐量230万标准箱早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早在去年一年当中就能发现,全年的实际集装箱作业量达到了380万标准箱,再不加快收购外高桥三期工程,无疑会影响公司未来业务的扩张,因此我们决定增发筹资。”陆说。
可是,就在2001年6月25日审议通过增发不超过8000万股A股的议案不久,即有分析人士指出:“从财务资料看,公司现金流充沛,期末账面货币资金高达20.66亿,比上年末19.79亿还有微增,资金相当充裕,根本就没有增发的必要。”
对此,陆卫国解释说:“截至2001年6月30日,上港集箱合并会计报表货币资金结存量为20.6亿元,其中被合并的集装箱码头公司结存9.4亿元、联合船舶公司结存3.8亿元、海华轮船公司结存0.49亿元,三公司合计结存量为13.69亿;上港集箱实际结存量仅为6.9亿元。
可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规定,对于这些企业账面结存的资金,公司无权调剂使用。
6.9亿的自有资金对于投资估算为14.61的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显然是不够用的。”
增发反被增发误
“据我了解,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上市公司有80多家,而申报的有300多家。券商通道又有限,我们很难轮的到,我们真希望增发门槛高一些,那样我们的机会就大一些。一些公司一增发就变脸,把增发完全搞臭了。”陆说。
有数据表明,去年实施增发的18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筹资后未达到当年盈利预测,所占比例为44%。如金健米业预测2001年度实现净利润7569万元,而实际完成数为1703.67万元,只完成盈利预测的22.5%。有些公司“一增发脸就变”,甚至还用大量募集资金搞委托理财、购买国债;还有增发之后就巨亏的,如深康佳1999年11月增发8000万A股,募集资金12亿元,2001年就变成每股收益为-1.1625元,净利润为-6.9979亿元,让投资者寒心。
1998年增发引入中国证券市场时,门槛高,审批严,产生了较好的效应。2001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作了修订。与配股相比,增发因其募资量更多,财务指标硬杠杠较少而备受上市公司青睐。由于制度上的先天缺陷,许多公司董事会在决定增发时,并未充分考虑募集资金与公司财务结构、资产规模、股本扩张、发展目标、管理能力、项目周期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关系,一些公司增发完毕就业绩大滑,加大了投资者的不信任感。
“一方面,政策要到位,真正体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要加强自律。否则大家都是输家!”陆卫国的话很耐人寻味。
《国际金融报》(2002年06月06日第七版)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