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义成/文
减持的战略目标已经迁移
在2002年初的中国,所有人都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伴随着股市的持续深跌,“国有股减持大讨论”已经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尽管这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讨论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已经有人指出,它的意义不亚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讨论"。如果说后者一举拉开了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前者则将为徘徊多年的城市体制改革赢得根本性突破的契机。
应该指出,尽管至今为止具体的"减持方案"仍然由于意见纷杂而难于出台,但市场主流力量在讨论中达成的共识已经突破了"减持"的范畴:解决中国股市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股票全流通",而这一点也已为管理层所认可。目前所出现的几类有代表性的方案,无不从这个根本点下手,管理层以及市场各方力量共同促成了"减持方案"向"全流通方案"的演变,"国有股减持"的战略目标已发生了显著的迁移和深化。
解决好国有企业的转轨与转制是近年来经济工作的中心话题,如果"全流通方案"最终得以实施,则不仅意味着国有股变现,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横亘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樊篱,国有经济部门从此与其它经济组成取得了对等地位,同股同权、自主进退,中国经济将从根本上与世界接轨。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这样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头,这场大讨论已经吸引了举国上下的关注,这对于激发全民智慧、统一全民意志大有裨益。但是由于各方利益不同,立论往往交叉繁复,为避免造成认识混乱、将大讨论引向深入,有必要对一些基本命题进行审视和廓清。
1、国有股减持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2、国有股减持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
3、国有股减持涉及了几方利益?
4、国有股减持应该遵循哪种程序?
5、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标准是什么?
6、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其标准是什么?
我们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探求,将有助于社会各方对国有股减持的历史意义,和艰巨程度达成充分理解,为得出客观公允得执行方案创造条件。
用手投票的前提是民主决策
1月28日,在证监会公布"国有股减持阶段性成果"后第三天,沪深两市开盘大跌,当日两市指数跌幅均超过5%。联想到2001年7月、10月、12月的三次股市狂跌,我们会发现投资者在面对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方案"或"办法"时,已经表达出足够的“用脚投票”的决心。
但是,仅仅"用脚投票"显然不够。在旧规范即将过去、新规范尚未形成的转折关头,单纯"用脚投票"只能导致股市的全面溃败,让10年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迅速蒸发。我们注意到,管理层在经过1999年、2001年两次试错后,已经明确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意愿,管理层的决心需要全民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所有关心中国股市、关心中国经济的人士站起来“用手投票”。
在这个大前提确定的情况下,投票的程序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在各方人士已提出的程序性建议中,有“流通股股东认同率制”,有“听证会制”,有“人大讨论制”等等。我们认为,为确保决策的公正与合理,不仅需要投票程序,程序选择的过程本身也必须充分体现民意。
尽管中国股市在过去半年中经历了让所有人刻骨铭心的大幅振荡,但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有充分的信心,相信经过这场大讨论,中国股市转向"长期牛市"的基础已经具备。同时我们确信,这场大讨论将在中国改革史中确立起重要的地位,它将不仅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又一轮突破的契机,而且将开“民主决策”的先河。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