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元 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从经济上看,9.11事件是美国信念的崩盘,是一轮经济萧条的开启。
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案就是一枚悬在六千万股民头上的重磅炸弹,一旦引爆,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地震。
那么,如何选择减持方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纠正目前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对于股票市场的认识要正本清源,而后才能有个比较理性的决策。
首先,股票市场的职能问题。股票市场的存在是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必然,是企业募集资金和兑现财富的场所,老百姓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但是,无论如何,股票市场本身也不具有直接的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职能。因而,把国有股减持的直接目的锁定在政府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上,从而把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选择与社保基金的获取挂钩就不能不有失偏颇-----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因素造成了股票市场中社会流通股的高溢价发行,推升了企业股票的净资产,因而国有股减持方案即便是选择按股票的净资产兑现或出售,也必然是作了牺牲和贡献的老股民去买因为自己的奉献而抬高了价格的股票,即或是新股民去买国有股股票,价格价值相宜,但也否定不了老股民的奉献,其奉献部分正是就属于股票市场不应该具有的转移支付价值量。
其次,股票市场的泡沫问题。泡沫是股票市场运转的一种润滑剂、兴奋剂,银行储蓄就没有。所以,股票市场才能比银行更能吸引民间投资。当然,作为一种润滑剂和兴奋剂,泡沫只能和股票市场整体运行态势相得益彰,缺乏或过剩都会带来负面影响。现在我们只是一味地认为泡沫过多会如何如何,却忽略了缺少泡沫的灾难-----股票市场的崩盘、经济的大萧条不正是泡沫破灭挤出投资的效应吗?我们一再强调日本泡沫经济的危害,却不能全面、辨证地看到适宜的股票市场的泡沫的巨大作用。1955年--1970年日经平均股票价格从374日元上涨到2193.21元,15年时间涨了486%,涨幅可以说是惊人,然而其间正是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并高速增长的时期。股市投资活跃,吸引了巨额资金,融资的大部分又转化为企业生产资金,对经济的启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无疑也是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之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递增7%左右的速度发展,而目前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刨除物价上涨因素)据测算则被压制到了1996年左右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
再次,股市影响的传导效应问题。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反过来它的升落又会波及一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并且还会影响他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东南亚金融风波就是前车之鉴。从整个国民利益出发,应当防止短期内股票市场脱离GDP而大幅涨落。整顿股票市场秩序是好事,惩处股市非法投机者是好事,但是如果弄得股指狂泻,必然直接损失股票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和股民的消费预期,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信念一旦轰然倒塌,经济的萧条和低谷就不可避免,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一些人、一部分阶层,而是整个国民。此外,站在所谓狭隘的国民利益上,也必须充分利用活跃的股票市场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否则一方面死气沉沉的股票市场首先要打击本国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可能遭受他国股票市场的负面影响。
解决上面三个认识问题,我们对于国有股的减持的方向和方式就可以迎刃而解。基本框架是:一,减持国有股要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二,国有股减持应当尊重老股民即现有社会流通股票的持有者(减持权优先获得)。三,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应该根据折出原社会流通股溢价发行而拉高了的价格量部分(我们称之为股民创质x)后的净资产来让度给该股的社会流通股的持有者,或者按净资产让度给该股票的非社会流通股持有者,然后把其中的股民创值部分即x无条件还给该股的社会流通股持有者。四,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协调投资基金(尤其是公开上市的基金)有条件的持有社会流通股和国有减持股,并增加其他股市投资的资金来源如设立股票市场专项调节基金。
资料:张卫星: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决方案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